北宋时期大名府现在是什么地方(大名府历史北宋多位名臣在大名府任职)

大名府设陪都

公元1042年,宋仁宗年间,契丹准备南侵,在北京一带集结重兵,宋仁宗听到消息后,召集文武百官商议对策,多人主张迁都洛阳,北宋名臣吕夷简曾在大名府为官,十分熟悉大名府地理位置,就建议把有“控扼河朔,北门锁钥”之势的重镇大名建为都城,改名为“北京”,作为国家的陪都,示意亲征,宋仁宗接受了他的建议;契丹听说大名府改名北京后,看到宋朝要真打硬拼的气势,被其所慑,便取消了这次进攻的计划。

北宋时期大名府现在是什么地方(大名府历史北宋多位名臣在大名府任职)(1)

大名府设陪都后,由于地理位置优越,西至太行,东拒丘陵,南拒黄河,为兵家必争之地!北宋委派多名重臣到大名府任职,寇准、吕夷简、韩琦、蔡京、文彦博、王曾、欧阳修、王若钦,包拯,可见大名府这个河北雄镇乃北宋的股肱之地。

北宋时期大名府现在是什么地方(大名府历史北宋多位名臣在大名府任职)(2)

北宋时期大名府现在是什么地方(大名府历史北宋多位名臣在大名府任职)(3)

蔡京

北宋时期大名府现在是什么地方(大名府历史北宋多位名臣在大名府任职)(4)

蔡京(1047~1126年),字符长,北宋兴化军仙游县慈孝里赤湖(今福建省仙游县枫亭镇东宅村)人。著名书法家蔡襄的堂弟。宋神宗熙宁三年(1070年),蔡京进士及第(即状元),先为地方官,后任中书舍人,改龙图阁待制、知开封府。宋徽宗崇宁元年(1102年),为右仆射兼门下侍郎(右相),后又官至太师。蔡京先后四次任相,共达17年之久。北宋末,太学生陈东上书,称蔡京为“六贼之首”(“北宋六贼”是民间对北宋年间六个奸臣的合称,这六个人是蔡京、王黼、童贯、梁师成、朱勔、李邦彦,基本都是宋徽宗时期重要的大臣。这六个人贪赃枉法、横行霸道,弄得民不聊生,是导致当时江南方腊起义和金国入侵中原的罪魁祸首)。宋钦宗即位后,蔡京被贬岭南,途中死于潭州(今湖南省长沙市)。

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宋徽宗全面亲政,派童贯以供奉官的身份去江浙调查书画奇巧。蔡京抓住机遇,送上厚礼,还投其所好,陪他吃喝玩乐,游山玩水,高兴得童贯乐不思蜀,在杭州住了好几个月。蔡京擅书画,把自己所作之屏幛扇全部让童贯带回呈献宋徽宗,并请转达自己的政见言论。这下子,宋徽宗看中了蔡京。一看宋徽宗想起用蔡京,有几个人便趁机推荐蔡京当宰相。内宫姬妾、宦官都得了蔡京的好处,异口同声地称赞蔡京。徽宗便恢复了蔡京龙图阁直学士的官位,派他去知定州。很快,崇宁元年(1102年)二月,让蔡京为端明殿学士、知大名府。

在大名的椅子还没坐热,蔡京就被调回朝廷,七月就成为右仆射兼门下侍郎(右相),崇宁二年(1103年)正月为左相。这是蔡京第一次为相。

主要成就

政治

蔡京当政时期,社会救助制度的推行力度之大,在古代历史上是罕见的。其推行的居养院、安济坊和漏泽园制度,无疑是北宋救济制度发展的高峰,在中国历史上是空前的,甚至也在元明清三代之上。正是蔡京将社会救济活动规模化、制度化。

书法

北宋有“苏、黄、米、蔡”四大书法家,有少数人认为“蔡”原指蔡京,后世以其“人品奸恶”,遂改为蔡襄。

散文

蔡京的散文写的也挺好,他著有散文集《保和殿曲宴记》一卷、《太清楼侍宴记》一卷、《延福宫曲宴记》一卷,均被南宋的王明清收入《挥尘集余话·卷一》中,并有载:蔡京之孙蔡微,“自云:‘当其父祖富贵鼎盛时,悉贮于隆儒亨会阁。此百分之一二焉。国祸家艰之后,散落人间,不知其几也’”。其《保和殿曲宴记》与《太清楼侍宴记》也收录于《说郛三种》第八册。以上三种均已在1988年、2001年出版。

同时著有《宣和书谱》二十卷:该年谱,不著撰者姓氏,所记宋徽宗时内府所藏名家法帖,首列帝王诸书为一卷,次列篆隶为一卷,次列正书为四卷,次列行书为六卷,次列草书为七卷,末列分书为一卷,后附制诰。所记书家近二百,上起汉、魏,下迄赵宋。《四库全书提要》云:“宋人之书。终于蔡京、蔡卞、米芾,殆即三人所定与欠!”据《福建艺文志·卷三八·史部·十方谱录类》有载:“《宣和画谱》二十卷,仙游蔡京等著。《铁琴铜剑楼书目》云:不著撰人姓名,盖当时米襄阳、蔡京等奉敕纂定者。”

寇准

北宋时期大名府现在是什么地方(大名府历史北宋多位名臣在大名府任职)(5)

寇准五年驻守大名府

寇准,字平仲,是华州下邽人。寇准年轻时才华出众,精通《左氏传》《公羊传》《谷梁传》。十九岁时中进士。太宗选拔人才,经常亲自到殿前长廊看望询问,年纪小的人经常不被录取。有人教寇准增报年龄,寇准回答说:“(寇准我)刚刚参加进士考试,怎么能欺骗君主呢?”后来(寇准)考中,被授予大理评事的官职,(先后)担任归州巴东县、大名府成安县的县令。

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命寇准知天雄军(即大名府,当时军政合一,天雄军和大名府互名)兼驻泊都部署,一直到宋真宗大中祥符六年(1013)十二月。辽国使者过大名,问寇准:“相公望重,何故不在中书?” 答:“主上以朝廷无事,北门锁钥,非准不可耳。” 北宋诗人魏野有诗曰:“有官居鼎鼐,无地起楼台。”辽国使者认为寇准就是“无地起楼台”的宰相先生。

寇准特别看重大名的战略位置,撰大名府堂联“东郡股肱今右辅,北门锁钥古天雄”,为千古府衙名联。

寇准来大名前已被罢相,由陕州(今河南陕县)知州改任知天雄军。这一年,辽国使节经过大名府,因久慕寇准大名便来拜见。辽使知道北宋朝廷忠奸不辨,有意挑动地问寇准:“相公望重,何故不在中书?”(《大名县志》)寇准机智巧妙,凛然回答说:“主上以朝廷无事,北门锁钥非准不可耳。”此后还特意撰写一联,悬挂于军衙中,其联曰:“东郡股肱今右辅,北门锁钥古天雄。”辽国闻知此事,不敢轻举妄动,宋辽之间维持了较长久的和平关系。

韩琦

北宋时期大名府现在是什么地方(大名府历史北宋多位名臣在大名府任职)(6)

韩琦(1008-1075年),字稚圭,相州安阳(今河南安阳市)人。出身世宦之家,父韩国华累官至右谏议大夫。3岁父母去世,由诸兄扶养,“性纯一,无邪曲,学问过人”。

宋神宗熙宁元年(1068年)七月,韩琦复判相州。在相州任上还未满三个月,河北地震,黄河决口,大批灾民流离失所。神宗赐手诏给韩琦,让他迁判重灾区的大名府(今河北省大名县)。

韩琦晚年镇守大名府长达5年,廉洁奉公,勤政爱民,留下美名。

宋神宗熙宁元年(1068年)秋,河北一带发生了强烈地震,土地陷裂,摧毁了黄河堤防,引发了巨大洪水,官府、寺庙和民居房屋倒塌大半,民不聊生,四处逃难。北京大名府是宋王朝的北部屏障,北方辽国虎视眈眈。大名一旦失守,大宋政权将岌岌可危。宋神宗再三考虑,觉得只有德高望重的老臣韩琦是最佳人选。他现已年过六旬,现任淮南节度使、司空兼侍中,正在故乡相州为官。神宗皇帝只好先派御药院内侍刘有方捧着手诏到安阳,韩琦见皇上对自己这样客气,十分感动。遂回奏道:“臣身体欠安,陛下恩准微臣回乡任职。今到任未满百日,年高体虚,恐怕未必能担当此项繁重任务,有负圣恩!”这时已到年底,等新年一过,宋神宗于熙宁二年(1069年)二月再降手诏,正式任命韩琦为河北四路安抚使判大名府兼北京留守。并特许可根据情况任意处理问题。韩琦无法再予推辞,更惦记河北的灾民,遂立即赴大名走马上任。

韩琦到大名后,认为动员灾民返乡生产是当务之急,便晓谕灾民凡返乡者,由官府发给路费口粮;原来富人乘灾害之机低价收购灾民土地的,一律无条件归还原主,等丰收之后,再归还买地的钱。又采取了开仓分粮等一系列救灾安民的措施,帮助灾民恢复发展生产,重建家园,使灾民们逐步渡过难关,不久,就把大名治理得民心归附,有条不紊,河北灾区遂得以安定下来。

韩琦在大名任上勤勤恳恳,费尽心血,千方百计为人民谋福祉,时刻考虑着怎样把河北的事情办好。一次,他的下属官孔嗣宗被司农司调进京城参与制定役法,孔嗣宗向韩琦告别的时候问有何嘱托,韩琦说:“你此行到京但为河北说些众人不敢说的话就可以了!”

韩琦德量恢宏,大度容人,处处爱人。亲戚送给他两只宝贵的玉杯,里里外外没有丝毫瑕疵,堪称绝世之宝。他答谢这个亲戚100两金子,格外珍爱这两只玉杯 。每逢宴会招待客人,都特别命人摆一张桌子,上铺锦缎,把玉杯放在上面。一天,用这两只玉杯装酒招待管理漕运的官吏客人,一个侍吏不小心撞倒了桌子,两只玉杯都摔碎了。侍吏爬在地上等候惩罚,韩琦脸色未变,笑着对那个侍吏说:“你是因为不小心才打破玉盏,又不是故意的,这有什么罪呢?” 韩琦夜晚写信,一名侍兵手执蜡烛照明,这名侍兵注意力不集中,手中的蜡烛凑到了韩琦的脸前,燃着了胡须。韩琦并不怪罪,用衣袖拂了一下胡须,继续写信。等到信写完了,韩琦回头一看,发现执烛之人已被调换。他急忙说:“不要把他换掉,他持烛很用心!”韩琦的仁爱让部下十分感动。

韩琦宽以待人,对自己则严格要求。有一次韩宴请客人,来服务的军妓头上插着杏花。韩琦开玩笑说:“头上杏花真有幸。”这个军妓应声答道:“髻边梅子岂无媒。”韩琦十分惊奇这个军妓的才气,席一散,就命身边的老兵去叫她。一会儿觉得不妥,以为老兵走远了,便着急地大声呼喊老兵。一看,老兵还在屋外站着没动。韩琦问:“你没去呀?”这个老兵慢悠悠地说:“你的为人我还不清楚吗?知道你不会叫她的,所以没有出去。”后人不但赞扬韩琦,对这个老兵的水也大加赞扬,说他“可为师傅、祭酒”。

韩琦毕生注重保持高尚节操。有一年重阳节,他在府邸后院的凉亭设宴款待同僚,酒酣处感叹人生,深情地说:“保初节易,保晚节难。”随之吟出宋英宗治平二年(1065年)他在京中任右仆射时的《九日水阁》诗:“池馆隳摧古榭荒,此延嘉客会重阳。虽惭老圃秋容淡,且看黄花晚节香。酒味已醇新过熟,蟹螯先实不须霜。年来饮兴衰难强,漫有高吟力尚狂。”众人皆佩服韩琦的人品人格,从此把此亭命名为“晚香亭”。明隆庆四年(1570年),大名知府王叔杲在大名府署仪门东侧始建宾馆,中间建“晚香堂”三楹,以存韩魏公遗迹。诗中“不羞老圃秋容淡,且看寒花晚节香”成为千古名联,“黄花晚香”成为经典典故。

韩琦甚得民心,受到所任地方父老乡亲的尊敬与热爱。因为宰相也称侍中,在相州、大名任职时都称他“自家侍中。”遇有人争气斗殴时,就会有人劝解说:“不要再给自家侍中找麻烦了。”争气斗殴的人也就自行停止。大名人为他立了生祠,无比爱戴敬仰。

在处理与辽国的关系问题上,他与当年在陕西时对西夏一样,同样是采取柔中带刚、刚柔并济的方针。一方面积极备战,随时准备抵御外侵;一方面尽量维护两国的友好,保持边境的和平安宁。

韩琦崇高的威望和对外奉行友好、平等的政策,使契丹人对他十分敬佩。契丹每年都要派人来北宋朝廷,使者每次走到临清(今山东省临清市,当时隶属大名府管辖)时,都要告诫手下人说:“这里是韩侍中的境内,不准乱索财物,以免丢人!”每当北宋的使者出使辽国的时候,契丹人一定会问:“韩公一向可好,现在哪里任职?”

一次,韩琦的长子韩忠彦奉命出使辽国,当时辽国的国王是辽道宗耶律洪基。辽道宗问左右经常出使宋朝的官员说:“你们曾经经常出使南朝,见到过韩侍中,你们看韩忠彦的面貌像他的父亲吗?”左右说:“很像”。辽道宗就亲自赐坐赏宴,让画师趁机将韩忠彦的像画出来。

按惯例辽国使者到大名与北京留守(最高长官)通信只押字不留名,及至韩琦到此任职,则在书信后留名,辽的使者成尧锡对接待他的北宋官员说:“因为韩侍中在这里,所以特地留名。”韩琦离任后,过往的辽使就不再留名了。

一次,一位辽使为韩琦准备了一匹马,吩咐手下人说:“这是献给韩侍中的马,必须选择好的来!”手下人选好马后,使者看了很不满意,怒斥手下人说:“这能与给其他人东西一样吗?为什么这样不加意?”遂将手下人打了一顿板子,又亲自重新挑选了一匹好马送去。

宋神宗熙宁四年(1071年),韩琦上奏请求辞去大名府安抚使,告归相州,神宗非但没有答应,反而降诏对他大加褒奖,挽留他继续镇守“北门之钥”,并充永兴军节度使,再任判大名府兼北京留守使,充大名府路安抚使,兼大名府路驻泊马步军都总管。

这时候,韩琦确实是年迈体衰,对朝廷的任命力辞不受,并多次上奏,乞请还判老家相州。神宗再三挽留,并派遣宫中御医前去为他诊病。有人劝阻说:“宫中御医不该为外臣看病。”神宗道:“韩侍中岂是一般外臣!”两年之中,韩琦连上8道奏折,直到熙宁六年(1073年),神宗才同意他回判相州,但仍带职行事。

听说韩琦离任,百姓遮道攀留,数日后才得以离开。熙宁八年(1075年)六月,韩琦在相州逝世,大名府去相州吊唁的人络绎不绝。宋神宗“素服哭苑中”,御撰墓碑“两朝顾命定策元勋”,谥忠献,赠尚书令,配享宋英宗庙庭。卒后九年,司马光亲自撰写了《北京韩魏公祠堂记》,现载于1994年版《大名县志》。

吕夷简

丨北京大名府提议者,陪都的创造人丨

吕夷简(978-1044年),字坦夫,寿州(今安徽省凤台县)人。祖籍莱州(今山东省莱州市),后移家寿州。北宋著名政治家,司空吕蒙正之侄,光禄寺丞吕蒙亨之子。

吕夷简任参知政事时,右仆射兼门下侍郎、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沂国公王曾极力推荐他任宰相。后来吕夷简位在王曾之上,双方经常意见不一。当时外面传言秦州(今甘肃省天水市)知州王继明贿赂吕夷简,王曾请求罢免吕夷简,吕夷简与王曾在仁宗面前辩论不休。于是,王曾与吕夷简一起被罢官,王曾以左仆射、资政殿大学士判郓州(今山东省东平县);吕夷简以镇安军节度使、同平章事判许州(今河南省许昌市)。宋仁宗宝元元年(1038年)十二月,吕夷简由许州改判大名府。康定元年(1040年)五月,宋仁宗让他以右仆射复入相。吕夷简在大名接近一年半,实地考察了大名一带对防御北部民族的战略位置,把大名府(天雄军)的政治、经济、军事和社会民情了解得清清楚楚。

吕夷简回京不久,宋仁宗庆历二年(1042年),契丹在今北京东部的蓟县、通县和唐山一带,集结重兵,伺机南侵。消息传到宋都汴梁,朝廷文武官员紧急商量对策。很多人主张把京城西迁洛阳。还有人主张讲和。丞相吕夷简坚决反对针对西迁派和讲和派,他对宋仁宗讲:“使契丹得渡过河,虽高城深池,何可恃耶?我闻契丹畏强侮怯,遽城洛阳,亡以示威。”“宜建都大名,示将亲征,以伐其谋。”吕夷简的意思是说:如果皇上迁都洛阳,使契丹不加抵抗渡过黄河,那时,没有黄河天堑作为屏障,洛阳城墙再高,城池再深,也难阻挡敌人的进攻。契丹欺软怕硬。匆匆忙忙迁都洛阳,是向敌人示弱,难以显示朝廷的威力。应该建都大名,表现出皇上要亲征的决心,这样才能粉碎契丹南侵的图谋。  

大名府是当时黄河北面一座重要的军事重镇,掌控着黄河以北的大片疆土,把守着宋都的北大门。坚守住大名,就堵塞了敌人南渡黄河的通道。宋仁宗采纳了吕夷简的正确主张,于当年五月把大名府定为都城(陪都),定名“北京”。契丹听说宋朝在大名建立了陪都,果然心里胆怯,就打消了这次南侵的念头。

大名老乡经常以北京大名府为荣,应该记住吕夷简的特殊贡献。

关于在大名建都的具体过程,庆历二年(1042年)五月十六日,朝廷决定升大名府为北京,并决定北京领十二县:元城、大名、内黄、成安、魏、莘、临清、夏津、清丰、冠氏、宗城、馆陶。开始,本来以枢密副使任中师为修建北京使,以内侍皇甫继明为修建北京副使。但皇甫继明为了邀功请赏便计划大兴土木,极尽铺张。知大名府兼北京留守司程琳认为大兴土木会加重百姓负担,不可行,便改由程琳主持修建北京,以翰林学士苏绅为修建北京副使。八月,出内藏库缗钱银十万两修北京行宫。在郭威所筑皇城基础上依东京都城式样修建北京,宫殿“略如都城”,收缩唐城规模,设置宫城、内城、外城。宫城周三里一百九十八步,即宋真宗驻跸行宫。以宋真宗驻跸行宫中门为顺豫门,以行宫正殿为班瑞殿。城南三门:中曰顺豫,东曰省风,西曰展义。东一门,曰东安。西一门,曰西安,北一门,曰靖武。顺豫门内东西各一门,曰左、右保成。次北班瑞殿,殿前东西门二:东曰凝祥,西曰丽泽。班瑞殿东南为时巡殿殿门,殿门二,东景清、西景和,内为时巡殿,再北为靖方殿,再北为庆宁殿。外城四十八里二百零六步,门一十七。南面三门:正南“南河”、东“南砖”、西“鼓角”;北面二门:正北“北河”、其西“北砖”;东面二门:正东“冠氏”、东南“朝城”;西面二门:正西“魏县”、西南“观音”。有水关二:上水关“善利”,下水关“永济”。升元城、大名为“赤县”。修筑北京耗时5年。

新建的陪都北京,《水浒传》中称她“城高地险,堑阔濠深”;“鼓楼雄壮”,“人物繁华”;“千百处舞榭歌台,数万座琳宫梵宇”;“千员猛将统层城,百万黎民居上国”,应当说一点也不夸张。

程琳(985—1054年),字天球,今河北省博野县程委村人,程琳为理学家程颐、程颢之父程珦之兄,宋朝大中祥符举人。抵御西夏、契丹和治理地方都有大的贡献。程琳坚守大名10年,“度要害,缮壁垒,增守御备”,但坚决不打扰百姓。亲手栽树万余棵:说:“打仗的时候修楼橹(用来了望敌情和射杀敌人而搭建的高台),就不用给老百姓要木料了。”大名的老百姓爱戴他,为他立生祠建庙。

程琳到大名,职务是“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判大名府”,相当于宰相,但属于虚职。病逝后赠中书令,谥文简。

王曾

王曾两次知天雄军

北宋时期大名府现在是什么地方(大名府历史北宋多位名臣在大名府任职)(7)

王曾

宋真宗咸平五年(1002年),乡试、会试、廷试皆第一,连夺三元,成为北宋第27名状元。

王曾第一次到大名是宋真宗天禧三年(1019年),和原知天雄军对调,由应天府改任知天雄军。对辽国不卑不亢,辽国使者从大名府城经过,都从车上下来,徒步而过。对内爱护老百姓,人们感谢他把大名府治理的好,为他建生祠,挂他的画像来敬奉。范仲淹上书,誉称王曾才德纯美,名扬四海。到宋天禧四年(1020年)八月,回京复相。

王曾第二次到大名是宋仁宗天圣九年(1031年),以吏部尚书、彰德节度使,知天雄军。

宋仁宗明道元年(1032年)知天雄军加同平章事。明道二年(1033年)十一月,改任河南府通判去洛阳。在这两年多的时间里,王曾重视教育。明道二年五月二十六日,朝廷批准王曾的请求,“于大名府立学,仍颁九经”。

文彦博

北宋时期大名府现在是什么地方(大名府历史北宋多位名臣在大名府任职)(8)

文彦博(1006—1097年),字宽夫,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汾州界休人(今山西省介休市)。原姓敬,避后晋石敬瑭名讳,改姓文,天圣进士。历事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出将入相达50年之久,在中国历史上是少有的。被史学家称为“宋朝第一名相”。

熙宁七年(1074年)四月,文彦博自河阳徙判大名府。

文彦博在大名府相当不容易。6年当中,黄河两次决堤,还有蝗灾、旱灾等大灾荒。他为兴修水利、向朝廷要求支援,费了不少脑筋。

文彦博在大名期间,曾两次修缮大名城。第一次,宋神宗熙宁七年(1074年),文彦博到大名那一年的十一月,朝廷差大名府、德州、博州民工三万人修大名府城,由文彦博主持,要求两年竣工。工程进展顺利,宋神宗高兴,第二年(熙宁八年)十二月九日,就给内外城御赐门名,南河门曰景风,南砖门曰亨嘉,鼓角曰阜昌。东南朝城县门曰安流,朝城罗门曰巽齐。正东冠氏门曰华景,冠氏罗门曰春祺。魏县门曰宝成,魏县罗门曰利和。西南观音门曰安正,观音罗门曰静方。外城之里宫城之外有子城,即唐代旧牙城。子城东门曰泰通,子城西门曰宣泽。北河门曰安平,北砖门曰耀德。宫城新置北门曰靖武。上水关曰善利,下水关曰永济。左右四厢二十三坊:永宁、延福、靖安、惠安、宜春、敦信、安仁、善化、七贤、大安、德教、宜春、崇化、三市、普宁、广利、长乐、景行、景明、凤台、延康、福善、保安。

第二次是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八月,让兵士修缮大名府城。

在大名,文彦博和黄庭坚留有佳话。熙宁五年(1072年),诏举四京学官,黄庭坚考得优等,被任为北京国子监教授。文彦博来到大名之后,非常器重黄庭坚满腹才华,喜爱他的诗文。当黄庭坚北京国子监四年任期满之时,文彦博热情加以挽留,黄庭坚也应邀留了下来,一直在大名度过了七年。闲暇之时,文彦博与黄庭坚经常谈文论墨。文彦博工书善墨翰,书法结字疏宕闲雅,笔法清劲,笔势飞动,风格英爽,蕴藉凝重,颇有唐人之风,受颜真卿书法影响尤深。黄庭坚称赞文彦博书法:“笔势清劲,真不愧古人。”称其颇与唐代书法家苏灵芝相似,文彦博听后却说:“灵芝墨猪耳。” 黄庭坚在大名这七年当中,致力于诗歌创作,在艺术上有很大提高。

元丰三年(1080年)九月,文彦博进封太尉,改判河南府(今河南洛阳市)。

欧阳修

北宋时期大名府现在是什么地方(大名府历史北宋多位名臣在大名府任职)(9)

欧阳修(1007~1073),字永叔,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吉安永丰(今属江西)人。北宋时期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和诗人。宋仁宗天圣八年(1030)进士,累擢知制诰、翰林学士;英宗时,官至枢密副使、参知政事;神宗朝,迁兵部尚书,以太子少师致仕。卒谥文忠。北宋诗文革新运动领导者,诗、词、散文均为一时之冠,苏轼、苏辙、苏洵及曾巩、王安石皆出其门下。与宋祁合修《新唐书》,独撰《新五代史》。收集金石文字,编为《集古录》。有《欧阳文忠公文集》。仁宗庆历四年1044,以龙图阁直学士任河北都转运使(治大名),任期一年,勤政为民,强边忠国,甚得民心。后入大名五贤祠。

王钦若

王钦若(962-1025),字定国。北宋新喻人(今新余东门王家人)。官历三朝,曾前后三次为宰相(包括一次为副宰相),脖子一长有一肉瘤,时人目为“瘿相”;他从小很聪明,会读书作文。他十八岁那年,宋太宗率军进兵太原,他作《平晋赋论》进献皇上;后为开封某门客作有一屏联曰:“龙带晚烟归洞府,雁拖和色过衡阳。”受到人们的称誉。太宗淳化三年(公元992年)中了进士。据说,当时在殿试中还考了第一名,中了状元;只因他与同中一甲的袁州窗友许载两人太高兴了,纵情喝酒,袒腹失礼,太宗怒,下旨再试,丢了状元。因王若钦聪明,“智数过人”,在他为官的三十多年中,好使鬼把戏,在好些事情上表现“奸邪险伪”,时人称他为“五鬼”之一;

王曾所说“五鬼”之一的丁谓(962-1033),字谓之,与王钦若迎合真宗意,大搞封禅,大造宫观。真宗天禧四年,排挤寇准,升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封晋国公。此人“机敏有智谋,险狡过人”(《宋史·丁谓传》)。仁宗即位,勾结大监雷见恭,排斥异已,独揽朝政,后劣迹败露,贬崖州(今海南省三亚市)。其二林特,字士奇,闽南顺昌(今福建省顺昌县)人。少时颖悟,然“天性邪险,善附会”,丁谓视他为左右手。仁宗时,为刑部尚书、翰林侍读学士。丁谓被贬,林特亦落职知许州。其三陈彭年,字永年,南城(今江西省南城县)人。宋太宗雍熙年间进士。幼嗜学,博闻强记,很有文名。依附王钦若、丁谓,官至兵部侍郎。其四刘承珪,字大方,精敏能干,好儒学,喜藏书。以安远节度使观察留后退休。

  关于王钦若在大名,朝廷决定王钦若判天雄军是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年)闰九月十二日二十四日,以参知政事身份判天雄军府兼都部署,提举河北转运司,与原知大名府周莹共守大名府城。第二天,辽军大举南侵,直奔大名府,又诏令猛将孙全照兼天雄军及贝、冀等州钤辖。到十月二日,宋真宗宴近臣于崇政殿,饯王钦若判天雄军,王钦若最早十月三日到大名。未见王钦若何时离职,史载景德二年(1005年)“正月六日,择善武而镇静者为之,……孙全照改镇州,赵昌言知大名府”,此时王钦若肯定已经离开大名。满打满算,王钦若在大名只有两个多月。其间,景德元年(1004年)十月二十四日,还诏王钦若回东京一次。

  王钦若在大名并非无所作为。景德元年(1004年)十一月二十二日,辽兵将到大名城下,阖城惶恐。王钦若与诸将分守各门,北门为首攻之地,无人肯守,还是孙全照慷慨自当,王钦若则分守南门。孙全照大开北门,还放下吊桥“迎接”辽兵。辽兵见北门有备,转攻东门,半天没有攻下,引兵向东,奔旧元城(即汉元城,今大名县固城村)。夜间,返回城南,埋伏在狄仁杰祠堂(可见当时没有外城,48华里外城乃吕夷简时修筑)。辽兵以一小股兵力南攻德清军(今河南省清丰县),王钦若上当,派遣精兵追击,出南门就中了埋伏。孙全照率部下出南门救援,拼死力战,杀伤辽兵众多。王钦若派出的天雄兵得还,但生还者只有十之三四。

  王钦若离开大名,回到朝中则做了件大好事,就是他与杨亿主持修纂《册府元龟》。《册府元龟》共1000卷31部1116门,虽与《太平御览》卷数相同,但各卷容量较大,所以总字数约超《太平御览》一倍,有940余万字,在《四库全书》中是仅次于《佩文韵府》的第二部大书。这部书材料丰富,引文整篇整段,自上古至五代,按人事人物,分门编纂,以年代为序,凡君臣善迹、奸佞劣行、礼乐沿革、法令宽猛、官师议论、学士名行,无不具备,可以说概括了全部十七史。它所收的史书又都是北宋以前古本,可用来补史校史,对宋前史籍的辑佚和校勘工便很有价值。这部书的编纂目的是“欲载历代事实,为将来典法,使开卷者动有资益”,编纂的特点是所采资料不改旧文,不恰时原文下加注,资料范围都是正经正史。每部前有总序,每门前有小序,言简意赅,便于使用。但因所采多为常见书,不注资料出处,以至自宋至清不为学者所重视。直至近代,始为着名史学家陈垣先生所注意并予以肯定和提倡。现在,利用此书者方日益增多。

千百年来,主要是褒寇贬王。现代有历史学家指出,寇准与王钦若相争很可能是因为二人的背景不同使然:王钦若出身于富庶的江南,而寇准是华北人,所以寇准较着意于光复被侵占的故土,而王钦若却放眼于改善国家的经济,使国家变得更强盛。这种观点认为,在王钦若执政期间,是北宋开国以来经济力量最强的时候。 “不用南人为相”,是宋太祖赵匡胤的遗训。王钦若最后终于冲破了这个“门户之见”,登上了相位,成了北宋南方人当宰相的第一个人,为南人参政开创了先河。

包拯

北宋时期大名府现在是什么地方(大名府历史北宋多位名臣在大名府任职)(10)

据《续资治通鉴》记载,1052年3月,“以知谏院包拯为龙图阁学士、河北都转运使”,河北都转运使的官衙就设在当时的大名府。

包拯在大名府所任河北都转运使。

宋朝初年全国有数百个州府,宋王朝便创立了一种由中央直接控制的监司机构——路,执掌边防、盗贼、刑讼、金谷、按廉等五种事务。997年(至道三年)宋太宗开始实行分路而治。当时,全国共分为15路,其中河北路治大名府,管辖今河北阜平县北大茂山、容城、霸县和天津市海河以南及山东、河南二省黄河以北的广大地区。此后一百多年中,路制多次变化,比如1073年(熙宁六年)宋王朝又把河北路分为东、西二路,其中河北东路治大名府。到北宋中后期形成较稳定的23路制区划,路名与范围与今天我国的省区名称和界限相近。

扩展资料

宋太宗时于各路设转运使,称某路诸州水陆转运使,其官衙称转运使司,俗称漕司。转运使除掌握一路或数路财赋外,还兼领考察地方官吏、维持治安、清点刑狱、举贤荐能等职责。

宋真宗景德四年 ( 1007 )以前,转运使职掌扩大,实际上已成为一路之最高行政长官。以后陆续设立了提点刑狱司﹑安抚司等机构分割转运使的权力。

所谓都转运使一般是指兼管数路的长官。由此看来,包拯当时除管辖河北路外,还兼管他路。在任河北都转运使期间,包拯走遍辖区内的大大小小州、府、县,看到了人民的疾苦,听到了人民的呼声,体察到了人民的艰难。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