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时候的官道是什么样的(古代官道是条什么路)

在一些影视剧中我们总会看到“官道”这个词,当士兵押送犯人或者运送一些重要物资时,相比与更近更平坦的普通道路,为了保险起见,他们都会选择走官道,这可以看出,官道可以说是一种安全的象征。那么在古代,这些所谓的官道只能是官服人员行走而普通百姓不能行走吗?官道与普通道路又有什么区别呢?

官道,顾名思义就是官方的道路,可供官府人员行走与运送金钱物资,官道修建的主要原因也是为了方便外地的官员路途顺利,更好的工作。而普通道路与官道相比就没有这么大的意义和地位了,纯粹是为了方便普通百姓的出行。

古时候的官道是什么样的(古代官道是条什么路)(1)

虽然官道是打着为官员服务的幌子修建的,但除了官服人员,普通百姓也是可以走官道的,但当路上出现官员紧急出行或者运送粮钞的时候,普通百姓都应该避让,否则会受到惩罚。其次就是古代实行土地私有制,官道允许民众行走,但不允许民众侵占,由此看来,官道又具有一定的权威性。

除此以外,官道与普通道路在许多方面都具有差异。

古时候的官道是什么样的(古代官道是条什么路)(2)

  • 修建的标准不同

在古代没有水泥沥青的时候,技术落后,相比现在,修建道路并不简单,修建的官道都有一定的尺寸要求。古代的道路尺寸分为“轨、步、夫”三种,在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前,由于六国的车辆大小不一,根据车辆大小修建的道路也不同,秦始皇为了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书同文车同轨”统一车辆两个轮子之间的距离为六尺,从而进一步统一了道路的大小。

而秦始皇更以咸阳为中心,创建了完善的全国道路网络,为后来的官道统一标准奠定了基础。且官道的修建都有不同的等级标准,例如秦始皇时修建的驰道,路面的宽度要求约为70米,为了方便排水,要有高于路面两侧的路基,还要有美观道路的青松和供人休息的亭子,路的中央三丈左右是皇帝行走的地方,两侧的人行旁道才是百姓走的地方。

到了清代,交通网络进一步完善,道路种类更加丰富,划分了“官马大路”“大路”和“小路”三级,连接不同的行政区划,从而有不同的修建标准。

普通道路则没有这么多要求,通常都在乡间,集市和村镇建立,没有统一的道路尺寸,怎么方便怎么来,更具有随意性和便利性。

古时候的官道是什么样的(古代官道是条什么路)(3)

  • 道路的交通管制不同

官道是由政府组织修建的,在古代负责统一修路的就是六部之一的工部,由工部的长官工部尚书负责。

对于官道的管理,有一些等级森严的交通制度,在古籍《考工记》中有记载:“匠人营国,方九里,序三门。”古时候工匠营建国家都城的时候,九里的范围就要见到都城的四边,而想要通过的这“三门”是有要求的,男子走右门,女子走左门,中间的门允许车辆通过,这体现了一种严格交通分流管制。

相比于我们现在的“红灯停绿灯行”,古代则是把“贱避贵,少避长,轻避重,去避来。”作为交通行为规则,虽然一定程度上是等级制的体现,但不得不说这个的确由于官道的管理是由政府履行管理责任的,要对官道定时修养保护,而且这也作为官员政绩考核的一部分。

古时候的官道是什么样的(古代官道是条什么路)(4)

在《清实录·世宗录卷》中有记载:在1733年7月在“京师至江南数千余里”之地,由于官吏治理的懈怠,道路残破待兴,“低洼之地,每多积水,桥梁亦渐塌陷,车辆难行,道旁所种柳树,残缺未补,且有砍伐为薪者,此皆有司漫不经心,而大吏不稽查训诫之故也……倘不有遵,将官兵提参议处,民兵从重治罪。”

低洼的地方积水,桥梁塌陷,车辆很难前行,道路旁为了美化环境的柳树也残破的残破,砍伐的砍伐,由于有关部门的治理不周,所以被处罚治罪。从这里可以看出当时对官道治理的重要性。

而一些普通道路,乡间小道,人多时就成为道路,人少时杂草丛生,路几乎被掩盖,极具临时性。而且无论男女都没有行走位置的要求,与官道相比,交通管制更为放松。

古时候的官道是什么样的(古代官道是条什么路)(5)

  • 官道具有某些特殊性

位于国与国之间的官道除了交界处的作用外,还具有一个特殊功能就是缴纳“关税”。这样的地方一般都会设关置吏,“关”就是缴税的地方。后来随着道路的发展,内外交通的扩张,官道更易于形成全国之间的交通网络,促进各地之间联系的加强,更便于促进全国商业网络的联合以及南北东西四个方向的联系。

另一个方面官道受政府的管理更具有一定的安全性,相比与与之相近的小路,人流量更多,且不易遇见土匪。所以大多数的小摊小贩商人以及运送货物的镖局等都会选择行走官道,来为自己及货物的安全护航。

其实官道有官道的好处,普通道路有普通道路的便捷之处,在中国两千多年的交通史上,他们都做出了独特的贡献与作用,为中国历史发展也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正所谓“人走的多了就成了路”,但也正因为这一条条道路才为我们前进的脚步提供了载体。

文:瑞秋

参考资料:《清实录·世宗录卷》《考工记》

文字由历史大学堂团队创作,配图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