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向北感悟人生(人世间里的大东北)
作者:新华每日电讯记者褚晓亮、郎秋红、赵丹丹
一方烟火,温暖人间。
一部优秀的电视剧往往会成为一种文化现象。
正在热播的央视开年大戏《人世间》创下近三年收视份额新高,也是独播平台爱奇艺的“大爆款”,在引发观众共鸣的同时更成为文化领域的热点。这部电视剧以长达五十年的时间坐标轴,聚光于一个普通的工人家庭,展现了在中国社会发生深刻变迁过程中,不同人物的命运悲欢和人生际遇,被称为一部“平民史诗”。
在地域文化上,《人世间》鲜明地打上了东北标签,满屏的东北元素展现了一幅东北世俗风情画卷,刮起一股强劲的“东北风”。《人世间》里究竟展现了一个怎样的东北?剧里剧外,戏中的东北和现实中的东北又是如何在时空交错中相互缠绕、彼此呼应呢?
就让我们从《人世间》说起,聊一聊东北的那些事儿。
东北地标里的岁月年轮
近年来,很多热播的电视剧里都可以看到鲜明的地域标签。《都挺好》展现出苏州风貌,《乔家的儿女》聚焦到20世纪80年代的南京,《山海情》带人们走进宁夏……“一部剧,一座城”形成了一种很好的互动效应,人们在欣赏文艺作品的同时,又上了一堂“地理课”,增进了对相关地域的了解。
《人世间》打出的东北牌是非常鲜明的。这一点,首先从剧中的一系列地名就可以看出。作为剧中的主要场景地,“吉春市”很自然让人联想到“吉林省长春市”。
无论是吉林还是长春,这两个地名都有着浓郁的东北特色,是从当地少数民族语言演化而来的。吉林是满语中“吉林乌拉”的简称,指沿江的城池,原来指吉林市,后来又用于吉林省名,吉林也成为全国唯一省市同名的地方。
长春来源于满语的谐音。据考证,古时女真族举行祭天仪式时口里念一句号子,叫“茶啊冲”,快读起来特别像“长春”。至今,在长春市内,还有很多以“茶啊冲”命名的餐馆和其他设施。
在《人世间》里,周秉义去任职的“哈阳市”,也自然让人联想到东北另外两个省会城市——哈尔滨和沈阳。“江辽省”则让人联想到黑龙江和辽宁,在这里各取一字。仅这三个地名就涵盖了东北三省和各自省会,足以见主创人员在地名设计上的独具匠心。此外,像“松江酱油厂”“吉膳堂饭庄”……这样一些名字,一看就让人与东北联系起来。
描写东北,怎么能少得了冰天雪地的场景,有冰有雪才能称其为东北。在剧中,从晶莹的雾凇、漫天的飞雪,从房檐上挂着的“冰溜子”、房顶上厚厚的积雪,到白茫无际的高山、雪野无边的林海……一幅幅冰雪水墨画,展现了东北冬天的独特韵味。
这些美丽雪景主要的外景地是吉林省白山市。这里坐落于东北地标长白山的脚下,一到冬天就成了童话世界,很多著名的影视剧都在这里拍过雪景。露水河、仙人谷等众多取景点展示出了东北的原始风貌和大美之境。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这些取景地也越来越吸引游客的关注,借着冬奥会的东风,成为东北旅游的新宠。
《人世间》城市生活的取景基本集中在长春市,取景点多达200多处。光影之中,一个个年代感强、带有鲜明长春印记的地标和建筑展现在人们面前。
周秉昆和郑光明会面的地点,也是剧中郑母经常带郑光明卖冰棍的“人民电影院”,实际上就是新中国电影事业的摇篮——长春电影制片厂的旧址。
这栋建筑前身是日本文化侵略机构株式会社满洲映画协会(满映),于1939年竣工。经过“修旧如旧”,如今是长影旧址博物馆,成为记录长春电影制片厂发轫、进展、繁荣、变迁的艺术殿堂。细心的观众会发现,电视剧中影院门前贴着《英雄儿女》《白毛女》等电影海报,也都是由长影创作拍摄、伴随着几代观众成长的经典影片。
剧中的“吉春火车站”就是著名的长春地质宫,现在是吉林大学朝阳校区的教学楼,已故著名科学家黄大年生前就是在这里办公。至今,这里还保留着黄大年的办公室。
说起这个地质宫,可是大有来历。“九一八事变”爆发后,长春被定为伪满洲国“首都”并更名为“新京”,日本决定在那里建一座“皇宫”,供溥仪居住,地点就是今天的地质宫所在地。但日本人仅完成地下部分的修建就战败投降。新中国成立后,以李四光为首的地质学家们在长春建起新中国第一所地质学校——东北地质专科学校,后又在“伪满皇宫”已有地基基础上建设东北地质学院教学楼。
这样一个有年代感的地质宫,在剧中见证了一场场依依不舍的告别,一次次欢欣雀跃的迎接。
剧中作为江辽省委机关出现的伪满洲国国务院旧址等造型别致的建筑,厚重结实的圆柱也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而剧中曹德宝反复提及的拉小提琴女孩所住的那栋别墅,是伪满时期的日本关东军司令部官邸,如今位于松苑宾馆院内,也是典型的伪满老建筑。像这样的建筑,在长春市还有很多。
剧中经常出现的有轨电车是长春市的54路、55路有轨电车专线。这也是长春市的一道独特风景线。这两个专线最早可以溯源到1941年。随着城市的发展,有轨电车已经被更便捷的公共交通所取代。但长春市专门保留了这条有轨电车专线,按公交线路运营,就是为了留住这份珍贵的城市记忆。
如今,这里已经成为城市打卡地。尤其到了秋季,有轨电车沿线黄叶飘飞,美不胜收,每天都吸引很多摄影爱好者专门迎候在这里拍摄。长春市还将相关街路设置成不扫落叶的大街,更增加了这一带景观的美感。
长春市虽然建城时间并不长,只有200多年的历史,但做过伪满洲国的“首都”,又是新中国重要的工业基地,保存了很多历史文化遗存。拂去历史的灰尘,在岁月的年轮里,这些地标式的东北老建筑,让城市的历史和文化变得更加厚重。《人世间》以长春市为主要取景点,也让全国观众对长春市这座东北工业重镇的城市风貌有了新的认识。
东北风情里的人间烟火
人间至味是清欢,最美不过烟火气。
《人世间》的剧情并没有那么多的扣人心弦、峰回路转,多数时候不过是家长里短、平常趣味,却充满着浓浓的东北生活气息,真实、亲切、可感。这部剧里,对于东北的民俗和市井生活有着高度的还原,剧组专门在长春市农博园内搭建了一处8000多平方米的布景,再造了一个街巷纵横的“光字片”,同时,还建了一个1000多平方米的道具库,专门用来放置征集到的老物件。一针一线、一餐一饭中,流淌出东北人间烟火。
首先说到吃。《人世间》里,很多场景聚焦到了餐桌上,有细心的观众列出了剧中出现的东北菜:酸菜炖骨头、小鸡炖蘑菇、黑白菜(木耳炒白菜)……《人世间》热播后,网上也出现了很多“东北菜美食攻略”,一些南方的网友甚至开始搜索当地东北菜饭馆地图。
说到东北菜,自然少不了东北菜中的“扛把子”——锅包肉。在剧中,周秉义问姚立松,从深圳回到东北,有什么想吃的,姚立松说就惦记锅包肉。的确,锅包肉承载了很多东北人儿时美好的记忆,过去,这是一般只有“下馆子”才能吃到的美食。
锅包肉的做法其实很简单,切下猪里脊肉糊上淀粉,放到油锅里炸,再浇上汁。但正是这道看似简单的东北菜,做好却不容易,也是考验一个东北厨师正不正宗的标准。
在物质匮乏的年代里,东北人过年最盼望的就是能吃上猪肉。在剧中,为了迎接爸爸和哥哥姐姐回家过年,周秉昆和几个好朋友合伙买到了内部渠道销售的猪肉,每人自行车上绑了一块肉,像打了胜仗的将军一样神气,回家向母亲邀功请赏。这样的场景,作为20世纪90年代前出生的东北人,都会有着很深的共鸣。
猪肉一般都是舍不得吃的,一定要等到过年才开荤。在猪肉的储藏上,也有东北独特的地域特色。东北的寒冷和冰雪资源造就出天然的大冰箱,猪肉可以埋在雪堆里变成冻肉来储存。以往在东北,一到过年,经常会发生储藏的冻肉一不小心被猫儿狗儿侦察到,然后给叼走的趣事。
为了解决冬天吃菜的问题,在那个年代,东北农村家家户户都会挖个小菜窖,储存些白菜、土豆、萝卜等过冬蔬菜。菜窖一般有一两米深,上面用秸秆等遮盖起来,但如果遇到大雪天气很容易塌掉。在剧中,郝冬梅她们在知青点就遇到了菜窖塌了的情况,很多蔬菜被砸坏,过冬成了难题。
在剧里经常出现的冻梨也勾起了很多人的回忆。东北的冬天见不到什么新鲜水果,不知道哪位先民发现梨冻起来吃更有味道,吃冻梨就成了东北春节的一盼。冻梨一定要放到水中“缓”一会儿,再把厚厚的冰碴敲掉,就可以吃到又软又甜、清爽可口的冻梨了。
如今,生活条件变好了,新鲜的水果在冬天也可以随处买到,鲜有冻梨卖了。倒是很多年长一点的东北人,买来新鲜的梨放到外面冻过再吃,就为了找一找记忆中的味道。
《人世间》里,很多生活化的场景都与火炕有关,周母坐在炕上织毛衣,郑娟坐在炕上串糖葫芦,周蓉坐在炕上嗑瓜子,周楠在炕上与周秉昆“骑大马”……不得不说,在那个年代,火炕对于东北人来说,就是如今楼房里的客厅加卧室加餐厅,重要性不言而喻。俗语讲,东北人的理想就是“老婆孩子热炕头”,炕热不热是衡量一个家庭日子过得好不好的重要标志。
在东北,火炕上还有一个保留节目,就是家庭卧谈会,这在《人世间》里有充分的展现,周家人的许多谈话都是熄灯后躺在炕上进行的,无论是周母与女儿在炕上的深情注视,还是周父临终前一家五口人最后一次炕上卧谈,里面浓浓的亲情味令人动容。
一铺火炕,承载了东北人多少的苦辣酸甜和情感交流!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火炕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如今,在很多东北农民家里,由于用上气灶而不使用传统意义上的灶台,虽然有炕但已没了“火”,很多家庭都采用电暖。火炕的时代也渐渐成为历史。
澡堂子是片中的一个重要场景。乔春燕的事业基本都是围绕澡堂子展开的,作为业务骨干的她特长是脚捏得好。有人说,洗浴是东北的一个标签。为什么东北澡堂子和洗浴多?为什么东北人爱洗澡?这似乎已无从考证。也许是因为东北工厂多,而一般每个工厂都会有澡堂子,那个年代,能进澡堂子洗澡可谓是一项福利,多数人家没有浴室,能用热水擦个身就不错了。
如今,虽然家家都有浴室,但在东北城市的大街小巷里,公共浴池仍然比较常见。尤其是一些中老年人,喜欢在澡堂里泡泡澡、搓搓背、修修脚,或者拔个火罐,做个刮痧,浴后往躺椅上一坐,沏上一壶茶,下上一盘棋,似乎这就是人生最惬意的事。
《人世间》里,出现了很多东北人滑冰的场景,这是在吉林市一处露天冰场拍摄的。说到滑冰,这是东北人冬天主要的运动方式,融入东北人的日常生活。有人说,在东北,但凡有一片水面,到冬天就都变成了天然冰场。以前在学校,只要有操场,冬天都会浇成冰场。东北的孩子要是不会滑冰,出去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是东北人。
借着冬奥会的东风,群众性的冰雪运动在东北更加普及。在滑冰取景地的吉林市,全市共有上百块公益的滑冰场,各个年龄段的市民都可以到冰场里一展身手。
说到东北,就不能不提到东北人。近年来,随着东北小品的广受欢迎,东北话和东北人为人们所熟知。东北话与东北人的性格密不可分,幽默、热情、豪爽是东北人的标签。
在剧中,无论是识大体、明事理的老工人周志刚,还是沉稳厚实的周秉义,重情重义的周秉昆,辛辣爽利的乔春燕……都展现了东北人性格中不同的特点。当然,剧中对东北人性格中的缺点也没有予以回避,无论是对“你瞅啥”这个梗的运用,还是餐馆和聚会中爱喝酒、爱吹牛,以至酒后打架,随地大小便等这些让东北人脸红的陋习也给予展现,在展示生活多棱镜真实一面的同时,也算是给东北朋友们指指缺点,加以善意提醒。
东北变迁里的时代印记
五十年的时间,在历史的长河中不过是沧海一粟,但对东北而言,却经历着大起大落的兴衰沉浮。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进步,东北的经济社会变化是剧烈的,对每一个个体的影响也都是深远的。
而《人世间》也在用一部剧的厚度,通过东北展现了一个时代变迁的缩影,以及身处其中人们思想观念、自身命运的深刻变革。
作为新中国工业的摇篮,在共和国成立相当长一段时期内,东北被称为“长子”,在国家经济生活中举足轻重。《人世间》从1969年这一时间节点开始讲起,按照周志刚支援三线建设和周秉义上山下乡两条线延伸。
在这两条线中,东北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在三线建设中,有大批东北工人走进中西部进行援建,助力地方经济发展;在上山下乡中,东北作为重要的接收点,向大批来自全国的知识青年敞开怀抱,很多大城市的青年把美好的青春奉献给了这里。
在那个年代,东北的国企工人很吃香。蔡晓光进了拖拉机厂当干部,这明显是一个国营大厂,周秉昆很是羡慕,提出请蔡晓光帮忙进到厂里来。蔡晓光说,你不可能,最后介绍周秉昆进了酱油厂。虽然同样是国企,但差了些层次,周秉昆有些不情愿地进了酱油厂。那个年代,国企尤其是大型国企是择业的热门。
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市场化浪潮给国企众多的东北带来巨大的冲击。在剧中,工厂为积压的产品发愁,生产胶鞋的厂子只能把鞋子交给工人去卖然后提成,出版社也开起饭店,用挣的钱给职工发福利,周秉昆也从酱油厂辞职来到出版社的饭店……发生在国企和国有事业单位上的一系列变迁是东北现实的生动写照。
20世纪90年代到21世纪初的一段时期,是东北国企最艰难的时期。电视剧里,周秉义去一家兵工厂当领导,病重的老工人为了不给国家添麻烦甚至要点燃炸药自杀。他当上市领导后,因不停地帮助国企与南方企业合作,而遭遇工人的误解和谩骂。
在那段艰难的岁月里,东北上千万国企职工经历了下岗潮,各种因改革产生的极端事件时有发生,肖国庆父亲和孙赶超的命运令人瞬间破防,而肖国庆贫穷不改正直和于虹困苦中的坚忍也让人对这片土地上的人们生出由衷的敬意……
时光就这样在普通人的悲欢离合间一路向前。周秉昆入狱的8年也是东北发生沧桑巨变的8年。李双华被饭店开除后逼着丈夫南下打工找到了新的出路,周秉义背负“大工贼”骂名重组的波来日化逐渐走上正轨……而在现实中,东北国企改革在阵痛中浴火前行,涅槃重生。
电视剧中,拖拉机厂的取景地是吉林铁合金厂的旧厂址,这座工厂始建于1953年,是国家“一五”期间的重点建设项目,也曾经历过辉煌,也曾面临着困顿,经过不断改革,公司与中钢集团实施增资重组,获得了良好的发展前景,如今,已成为国内行业的龙头,在国际铁合金市场也具有广泛影响力。
前面讲到的长春电影制片厂,也是东北改革的一个缩影。“看着长影电影长大的”中国人有好几亿。但随着经济体制转轨,电影这种文化产品从政府统购统销开始独立面向市场,长影也从辉煌跌至谷底,最困难时几乎无片可拍。
2002年,长影按照国家要求转企改制,并提出电影创作和电影产业“双轮驱动”,相继创办电影频道、建成长影世纪城、长影旧址博物馆、电影院、音乐厅等,并坚持拍摄了《小巷总理》《索道医生》《黄大年》等一系列主旋律电影,还试水了一些商业题材。
经过20年艰难探索,长影逐步摆脱了生存困境,正以崭新的面貌重回主业。有意思的是,《人世间》这部大剧,长影也参与了摄制。戏里,老长影旧址出镜,戏外,新时代长影参与拍摄,时光就这样在《人世间》中交错而过,留下余韵深长。
剧演到了后面,“光字片”终于进行拆迁改造了。在东北,除了国企的变化,从民生角度广泛开展的棚户区改造也折射了东北的时代变迁。
在剧中,“光字片”低矮、拥挤,整个片区只有一个厕所,吃水要排队去挑,房屋又小又破,街路狭窄车辆无法进出……这也是东北很多棚户区的真实写照。1970年前后出生的许多东北人都是在一个个的“光字片”中长大的。这里“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雨大怕漏、雪大怕塌,冬天还要防止煤气中毒。
从2005年开始,东北开始进行大规模棚户区改造。经过十几年持续不懈的努力,东北百姓的居住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世间》里蔡晓光所在的拖拉机厂,虽然没有具体指明是哪家企业,但是长春人都会很自然地联想到长春拖拉机厂及与之相邻的柴油机厂。
这两个厂区所在的长春市二道区曾是大型国企集中区,也是最典型的“光字片”,如今高楼林立,一派繁华,造型新颖的书店、精巧别致的咖啡馆遍布其间,俨然城市客厅的模样。只有那些作为工业遗址留下来的老厂房,静静伫立,无声地讲述着这座城市的沧桑巨变,见证着东北50年间的痛与兴……
无惧苦难,一心向阳。
随着《人世间》迎来大结局,剧中的主人公也将迎来新的生活。而在现实中,生活没有完成时,只有进行时。
虽然东北几十年来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但东北当前的现状并不尽如人意。剧中借周秉义和骆士宾的对话也探讨了“投资不过山海关”的话题。骆士宾问,以前人们拼命“闯关东”,现在为啥不愿意来东北投资呢,周秉义半是调侃地回答,因为太冷了,施工周期也是问题。
毋庸讳言,改革开放40余年,东北的发展依然面临着一些主客观上的难题,东北振兴依然在路上。也许路很长,也许路上还会有很多的沟沟坎坎,那又怎样?就如《人世间》主题曲所唱:有多少苦乐,就有多少种活法;有多少变化,太阳都会升起落下。
踏过千重浪,这人世间,值得。
破马张飞活一场,不辜负这人世间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