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迁徙鸟类(广东为什么是鸟类天堂)

(视频|广东为什么是“鸟类天堂”,时长共2分07秒)

广东为什么是“鸟类天堂”?

十一月,广州海珠湖的清晨,湿冷的雾气还未在朝阳中消散,一些手持“大炮筒”的摄影爱好者却早早地聚集在了岸边,等待记录下白鹭振翅的那一刻。

白鹭起飞,夜鹭归林,如此周而往复。进入秋冬季后,以鹭鸟为代表的候鸟大量南迁,在广东的各个湿地、滩涂、海岸线驻足歇息,成为湾区的一道靓影。

作为全球重要的候鸟迁徙和越冬歇息地,广东每年为鹭类、鸭类、鸥类、鹬鸻类等鸟类提供舒适的栖息环境。据统计,在广东越冬的候鸟种类约为300种,数量超过20万只,是当之无愧的“鸟类天堂”。

广东为何能成为如此多候鸟的乐园和庇护所?专家认为,这既是因为广东独特的自然气候条件,也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渊源。近年来,广东推进了多项湿地整治和修复工程,在构建生物多样性上走在全国前列。越来越多的“小鸟天堂”在南粤大地出现,很多候鸟因此驻足留下,成为留鸟。

广东迁徙鸟类(广东为什么是鸟类天堂)(1)

广州湿地生态日益恢复,市民们在城市的中央海心沙也能看到鹭鸟的身影。

与鸟共生

深秋的早晨,新会天马村的小鸟天堂国家湿地公园,一艘巡逻艇从榕树掩映下的水道间缓缓驶过。

陈文彬已经记不清楚,这是他第多少次从这条水道间经过。从他当上公园护鸟队的队长起,每天的早上、中午和傍晚,他都要带着队员们在公园里巡逻一遭,而早上的巡查需要赶在游客入园前完成。

“小鸟天堂”特指天马村一棵400多年的古榕树,1933年巴金先生在这里游览并留下了《小鸟天堂》的散文名篇,自此之后这里成为了闻名国内的旅游景点。

广东迁徙鸟类(广东为什么是鸟类天堂)(2)

早晨的新会“小鸟天堂”总有一群白鹭的身影。

护鸟队的小船驶到了一片漂浮着羽毛和油脂的水域,马达开动的声音稍稍惊动树丛里憩息的鸟儿,鸟儿在树丛间跳跃,扑棱起翅膀。陈文彬示意队员将马达熄火,开始为记者指认起林子里的身影:夜鹭、池鹭、白头鹎……对于小鸟天堂里常见的鸟儿,陈文彬总是如数家珍。

广东迁徙鸟类(广东为什么是鸟类天堂)(3)

夜鹭通常栖息于稻田、池塘、湖泊、水库和沼泽湿地等水域,有时也见于水域附近的竹林和树上。

陈文彬说,护鸟队的工作需要尽量不干扰鸟类的生存繁衍。早些年前,他们的主要工作是劝诫和制止可能出没的持枪捕鸟者。现如今盗猎行为已经销声匿迹,护鸟队员们部分的时间都是与这群“树上的精灵”隔水相望,偶尔遇上一两只被大树压伤的鸟儿,队员们也会进行简单包扎救治,然后将它们放归林间。

陈文彬和队员们都是土生土长的天马村人,天马人爱鸟护树的传统,植根于历代口口相传的祖训和传说里。

村里的老人说,大约明末清初时期,天马河与外界江河相连通,常年水患频繁。村民们为了阻挡河水,在河口处沉下沙船形成沙洲。相传,当时负责挑沙的船工将挑沙用的扁担(榕树枝)无意间插在了沙洲上,榕树便在这沙洲上生根发芽,而每一个外出天马村的人,收工时都会带上一筐泥土倒入沙洲,让榕树保持不断生长。

广东迁徙鸟类(广东为什么是鸟类天堂)(4)

鹊鸲性格活泼好动,觅食时常摆尾,不分四季晨昏,在高兴时会在树枝或大厦外墙鸣唱,因此在中国内地有“四喜儿”之称。

枝繁叶茂的榕树吸引来了鸟儿,出于对沙洲阻挡水患的感激,天马人认为这棵榕树是“神树”,视其中的鸟为“神鸟”,并立下族规严禁捕鸟、杀鸟。在天马人的悉心呵护下,这棵当年无心栽种的榕树分出了无数的根枝,以至于辨认不出当年的主干在哪里。沙洲上的榕树、复杂的水网,为大量的鸟类提供了繁衍栖息的场所,最终在巴金先生笔下成为了让国人熟知的“小鸟天堂”。

“鸟进人退”

天马人对于鸟和榕树,有着朴素且浪漫的认知。在长期从事动物恢复技术研发的广东省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员胡慧建博士看来,正是当地村民代代延续下来的善举,创造了一个值得赞叹的生态奇观。

广东迁徙鸟类(广东为什么是鸟类天堂)(5)

黑翅长脚鹬是反嘴鹬科长脚鹬属的一种鸟类,共有4个亚种,是一种修长的黑白色涉禽。

“对于鹭鸟为代表的水鸟来说,其生长繁衍需要浅水环境,具体来说水深不宜超过0.5米。”胡慧建对记者说,作为小鸟天堂的顾问专家,他曾经对这片湿地进行过详细的考察。

根据史料记载,小鸟天堂的原址最早是一块海边的滩涂地带,附近主要以水田和鱼塘为主,能为水鸟提供充足的鱼虾、贝类作为食物。沙洲上的榕树盘根错节,郁闭度非常高足以抵挡阳光的照射,而小叶榕树的特性特别适合水鸟筑巢,久而久之就有更多的鹭鸟迁徙至此。

作为提供栖身之所的回报,鸟类的粪便、羽毛乃至死后的躯体能够作为榕树生长的养料,这是一个生生不息的循环,让整个生态群系能够茁壮成长。

而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生态保护意识的提高,当地政府开始着手对小鸟天堂进行保护和改造。从立法上,上世纪90年代,新会区就出台《新会市保护小鸟天堂雀鸟暂行管理办法》,明令禁止各种捕杀行为,这在当时省内乃至全国都较为少见。

据新会小鸟天堂湿地公园负责人王国丽介绍,从2002年至今,小鸟天堂经历了两次大规模扩张,面积从原来的100亩扩展至600亩。为了尽可能地减少人类活动的影响,公园内旧的观鸟楼和观鸟长廊被拆除,距离小鸟天堂核心区仅130米的天马中学也整体搬迁,原址仅作为鸟类科普和监测基地使用。这是一个长期的“鸟进人退”的过程。

广东迁徙鸟类(广东为什么是鸟类天堂)(6)

白鹡鸰是雀形目鹡鸰科的鸟类,体羽为黑白二色,栖息于村落、河流、小溪、水塘等附近。

而作为城市建设向鸟类栖息地让步的经典案例,2017年,江湛铁路工程增加投资约1.8亿元,建成全球首例高速铁路拱形全封闭声屏障,这段长达两公里的全封闭声屏障,让无数从江湛铁路上驶过的列车以“静音模式”,通过相距仅300米的小鸟天堂。

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当初的古老圩镇已经逐渐融入新会的城市中心,站在天马中学教学楼的旧址眺望,城市新建的高楼仿佛就在眼前。不过,这座城市的规划建设一直在为天马人当年的善意而让步,守护着这座小鸟的天堂。

“开门迎鸟”

“时间久了,就好像鸟儿是老朋友一般亲切。”对于“鸟叔”冼铨辉来说,每天傍晚登上自己搭建的观鸟台,守望着鹭鸟们归巢歇息,成为他日常的习惯。

广东迁徙鸟类(广东为什么是鸟类天堂)(7)

傍晚时分,“鸟叔”冼铨辉划着船巡视起“鹭园”,这是他多年的习惯。

广东远不止一处“鸟的天堂”,也有许许多多为鸟类保护倾注心血的人。位于顺德伦教镇的“鹭鸟天堂”,即是由冼铨辉一手搭建。1998年,他从当地村民手中租下20亩土地用于种植建材用的竹子,竹林长成后引来了大量的鹭鸟。出于对鹭鸟的喜爱,他放弃了砍伐竹林,转而疏通水道,搭建围栏,为鸟儿们当了20多年的“护鸟人”。长久以往,这里为数万只鹭鸟提供了栖身之所。

广东迁徙鸟类(广东为什么是鸟类天堂)(8)

如今随着周边生态的恢复,顺德的鹭鸟已经有了更多的栖息之所。

而在冼铨辉最近的观察中,却有很多白鹭在傍晚时分不再回到竹林,而是选择向东飞去,在一片更靠近河流的绿地上夜宿。鹭鸟天堂里万鸟齐飞的景色,也因此而失色不少。

不过冼铨辉看来,这反而是一种可喜的变化,因为这意味着周边生态的恢复,鸟儿们也不再依赖自己的这片竹林为生,而是在安家筑巢上有了更多的选择。

这种变化,也符合当地政府作出的初步规划,由于鹭鸟天堂原址距离公路和工业区太近,打算在一处临近河涌,更适宜鹭鸟繁衍的地方,为鸟儿们营造一个新的“天堂”。

近年来,广东各地对于鸟类的保护也从“被动防守”进入“主动迎接”的阶段。除了保护现有的鸟类栖息地之外,许多城市也将过去因城市建设而衰退旱化的湿地重新修复,主动“开门迎鸟”。

胡慧建认为,广州海珠湿地是一个城市与鸟共生共存的成功范本。通过对河涌黑臭水体的整治,以及滩涂和绿岛的营造,让湿地公园的整体环境更为自然化,更加适合鸟类的生长。如今的海珠湿地里栖息了超过180种鸟类,成为了市民们观鸟和接受鸟类科普教育的平台。

而在广州更为核心的地区,在广州市“动物进城”工程的推动下,海心沙亚运公园里的鸟类数量也日益增多。早晨在公园里晨练的市民们,时常能看见白鹭在喷泉边觅食、嬉戏。在江面上扑腾着的白色翅膀,与远处的大桥、高楼形成鲜明对比。

“保护和恢复生物多样性是国家战略,也是城市一张珍贵的名片。”胡慧建说,随着广东生态修复工程的推进,城市里的人们或许能够真正实现与鸟儿们共住一个屋檐,共享一片天空。

广东迁徙鸟类(广东为什么是鸟类天堂)(9)

【记者】吴扬

【摄影】金镝

【剪辑】王俊涛

【海报】张昶 甘展平

【统筹】胡念飞

【作者】 吴扬;金镝;王俊涛;张昶;甘展平

南方探针

来源:南方 - 创造更多价值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