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管理西域和吐蕃的措施(步辇图里的秘密)

一幅画里竟然藏着这么多秘密?这里是趣味艺术史,今天聊中国十大名画之一的《步辇图》,作者是唐朝画家阎立本。作品描绘的是吐蕃(bō,西藏)赞普(即帝王)松赞干布派使节向大唐求亲,迎娶文成公主入藏的历史事件。

唐朝管理西域和吐蕃的措施(步辇图里的秘密)(1)

唐 阎立本《步辇图》(宋摹本,局部)

公元634年,松赞干布派遣使者到长安向太宗李世民提出和亲要求,没成功。4年后,他又派使者入唐求婚。为了向唐朝施压并且试探唐朝的实力,他率军进攻唐朝的松州(今四川松藩),但是很快就被唐军打得溃不成军!他的这次求亲自然也是没成功。公元639年,松赞干布第三次派出使者向唐朝求亲。这次,他吸取了前两次失败的教训,派了吐蕃的大相(即宰相)禄东赞到长安先向太宗李世民谢罪,再提出通婚的请求。

唐朝管理西域和吐蕃的措施(步辇图里的秘密)(2)

唐 阎立本《步辇图》(宋摹本,局部)

而这幅画记录的就是禄东赞觐见唐太宗的情景。右边被宫女抬着的便是唐太宗,作为主角,唐太宗的形象明显比其他人要大出许多,虽然这并不符合客观事实,却很合乎画面的逻辑。为了突出重要人物,画家常常会把他们画得比常人高大,位置也更醒目,这是早期人物画一贯的手法。

唐朝管理西域和吐蕃的措施(步辇图里的秘密)(3)

唐 阎立本《步辇图》(宋摹本,局部)

唐太宗所坐的即为步辇,这是帝王专门的代步工具。辇就是车,到了秦以后,这种辇被撤去了轮子,所以由原本的用马拉改成了用人抬,因此便称为步辇了。画面中,除了太宗乘坐步辇,宫女们还打着两把屏风扇和擎盖仪仗。再来看左侧三人,站在最前穿红袍的是太宗朝的典礼官,中间那位就是吐蕃王的使者禄东赞,最后那位是翻译。

唐朝管理西域和吐蕃的措施(步辇图里的秘密)(4)

唐 阎立本《步辇图》(宋摹本,局部)

但如果我们仔细看这幅画的话,会发现很多不太合乎常规的地方。首先是这样级别的外交会晤,这种排场有点过于随意。再看服饰方面,唐太宗头上戴的叫做幞(fú)头——一种包裹头部的纱罗软巾。通常为青黑色,因此也叫“乌纱帽”。这圆领大黄袍是唐太宗的“常服”,主要是唐太宗娱乐休闲时的穿戴。而一个正式的礼服应该是怎么样的呢?

唐朝管理西域和吐蕃的措施(步辇图里的秘密)(5)

唐 阎立本《历代帝王图》

这是阎立本另一幅作品《历代帝王图》。这自带流苏的帽子,叫做冕旒(miǎn liú),必须有12根,上面串的都是玉珠,是专门用于参加祭祀、典礼等重要场合所戴的冠,是帝王的象征。画中皇帝穿的黑色套装,叫做“冕服”。这上面连纹样都绣得极为讲究,一定要有“十二章纹”。

唐朝管理西域和吐蕃的措施(步辇图里的秘密)(6)

十二章纹

然而,画中的唐太宗并没有像《历代帝王图》里一样,遵循该有的礼制,而是穿着普通的常服。

唐朝管理西域和吐蕃的措施(步辇图里的秘密)(7)

唐 阎立本《步辇图》(宋摹本,局部)

而且红衣典礼官为唐中书省设置的通事舍人,品位并不高,这种场合应该鸿胪寺的最高官员在场才是合乎礼仪的。身穿白袍的官员叫“译语人”,其实就是翻译官,多由吐蕃人担任,从他的外貌和谦卑的姿态来看,也不像汉人。再一个,唐代的流放官员、奴婢等才会穿白色服饰。再看禄东赞,他穿的衣服叫织锦长袍,腰系黑色窄腰带,上面还有很多装饰,一看就是重要场合的装扮。

唐朝管理西域和吐蕃的措施(步辇图里的秘密)(8)

禄东赞与唐太宗对比

再看人物的大小比例,唐太宗最大最显眼,这个应该不会有异议,第二“大”的人,按照规矩来说,应当是禄东赞无疑,而他在画中却被画的又小又干瘪,还不如典礼官。还有就是人物的表情。唐太宗坐在辇上,嘴微微上扬,气定神闲,霸气侧漏,有一种帝王的自信。而禄东赞双手作揖,呈现出请求恳切而紧张不安的姿态。

唐朝管理西域和吐蕃的措施(步辇图里的秘密)(9)

禄东赞合金像

这是拉萨布达拉宫收藏的禄东赞合金像,这里的禄东赞面容谦和而不卑微,拱手侍立,但气宇轩昂,跟画面上的他简直判若两人。

从历史来看,当时的吐蕃实力强大,并不是隶属于唐的属国与臣下,而《步辇图》中的唐太宗无疑是以胜利者的姿态出现的,他礼遇吐蕃使臣禄东赞,是褒扬他们归顺的行为,他至高无上的权威不容置疑和违抗,体现了唐朝视角的一种君臣秩序。

好的,今天就聊这些,下期讲《清明上河图》。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