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一般发生猝死的时间段(一个人从猝死到去世)
什么是猝死?猝死是指没有外来原因自然发生,意料不到的突然死亡。心脏性猝死是指由心脏原因所引起的突然死亡,按照世界卫生组织多数专家认为,心脏性猝死是指急性症状发作后一小时内发生意识突然丧失,在心脏性猝死中,约有80%由冠心病及其并发症所引起,而这些人中,约有75%曾有心肌梗塞病史。因此冠心病 猝死的预防及抢救极受医学界的重视。
冠心病猝死常突然发生,往往难以预测
从医学上说,冠心病猝死可分为四个时期:
1、前驱期:有些患者在数天或数月前出现胸痛、气促、心悸、疲倦乏力等症状,但部分无前驱症状,容易不被重视;
2、终未事件期:是指心脏状态急剧变化至瞬间骤停的时间,这期间通常定为一小时之内,临床上这期间往往才数分钟不等,给抢救带来极大的困难;
3、心脏骤停期:心脏骤停,脑血流量急剧减少,意识突然丧失,伴有局部或全身性抽搐,接着呼吸停止,瞳孔散大;
4、生物学死亡期:心脏骤停后4 -6分钟内开始出现不可逆的脑损害,随后数分钟进入生物学死亡。
这是冠心病猝死(其它类型心脏病引起的猝死也是如此)的四个阶段,它们发生急骤,期间转变的时间很短,在心脏骤停后立即进行心肺复苏和尽早去除心室纤颤,是避免生物学死亡的关键。但是常常因个体原因,发生时间和地点不可预测,及时有效的成功抢救较难,所以生存率很低,约在5%-60%之间。
冠心病猝死可能随时随地发生,且难以感知。了解这些常识,普及心脏复苏的抢救知识,一旦出现猝死,立即就地抢救,具有重要意义。
冠心病猝死的预防,显得十分重要。大家知道,冠心病患者大多发生于中老年人,即使已经确诊,且平常也按医嘱服药的患者,有时出现一些非特异性的症状,如乏力、前胸闷不适,情绪波动情况,这些症状较轻时,容易未引起警惕,医师也可能未加以重视(其实平时也可能出现这些症状,休息或服药便消失)。
正因为猝死的发生突然,不可预测,平时更应该注意如下几个问题:
一、冠心病猝死以冬季寒冷季节好发。中医认为“寒主收引”,血脉因寒而涩滞不通畅,在寒冷的刺激下,可诱发心肌梗塞,冠状动脉痉挛或栓塞,心肌缺血,心电生理紊乱,严重心律失常(如心室颤动)出现突然猝死。因此要注意保暖,户外活动时避风寒。平素心阳不足、觉四肢不温、畏寒、口淡、便溏烂、胸闷痛患者,要适时就医。
可用红参、三七、鹿茸炖瘦肉或细末成粉冲服。一次3克,每日二次。起到祛寒补气,温肾壮阳,活血通脉的作用,简单而有效。
二、适当活动,不能过劳。冠心病患者也不宜静居久坐,要适当活动,活动则人体四肢百骸、筋骨肌肉得到锻炼,气血流通,有助于消化吸收。同时也是对心血管的保健适应 。
但凡事要适度,度的掌握,要因人而异。若觉得疲乏、气短、或心悸胸闷时,应休息放松,或服用随身带的改善心肌供血药物。或按压双手内关穴位。或用红参(气阴不足者用西洋参)、三七、灵芝、鹿茸、五味子、丹参、海马等药为末,平时服用,每次3克,每日二次,开水冲服,可起到补心气、益肝肾、活血化瘀、养心安神等作用。此方可经常服用,寒热配伍得当,可让大部分冠心病患者受益。
三、注意情绪调节。中医认为,大怒伤肝,过喜伤心,过思伤脾,过忧伤肺,过悲伤肾。过度的情志刺激,尤其是过怒过喜对心脏影响较大。临床上不少大喜狂怒、情绪烦燥或受打击时,诱发冠心病发作的病例,要引以为鉴。
中老年人,经历了许多生活酸甜苦辣,遇事多了,心情应豁达些,凡事想开些,且注意生活起居的规律性。对病情的康复有利。平时交益友,品茗茶,习书画,闲敲棋,心旷则神怡。
四、饮食宜忌。民以食为天,饮食是后天水谷精微,营养充身的主要来源。但如何饮食,对于冠心病患者来说,宜忌上要有所注意选择。一般来说,烟、酒、辛、辣等刺激性食物尽量慎食或少量,怡情即可,冠心病大多血压、血脂、胆固醇、尿酸增高,高能量、高脂、油腻、煎炸食品不宜多食,也不宜过食生冷。饮食以清淡、有营养、食品种类稍杂为宜,不宜过饱,以免加重肠胃负担。
尤其注意保持大便通畅。若便秘时,除选用合适的通便药或请医生诊治之外,千万不能过度努力排便,否则腹压增高,易诱发冠心病发作或猝死于洗手间中。这类情况时有发生,要引以为戒。有便秘的冠心病患者,如厕时,建议常备有开塞露,以应不时之需。不宜关扣厕所门,虚掩较宜,以避不测。
本文指导医生: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陈志雄教授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