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思维只是正常人的存在(我们的思维不靠谱)

《思考,快与慢》一书,是具有美国和以色列双重国籍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丹尼尔·卡尼曼的著作,本书的缘起在于其经济学上的价值和意义,但对于我们这些普通读者而言,最大的意义莫过于我们对自己的思维和认知有了一个更加清醒的认识,其实,多数时候,我们被自己“欺骗”了。

我们的思维只是正常人的存在(我们的思维不靠谱)(1)

作者把我们的大脑分成两个系统。系统1是一种自主自觉的运行状态,类似于直觉,就像我们听到狗的时候,我们会自然知道它的形象,说到太阳,我们就知道它肯定在天上一样。系统2与行为、选择和专注相关联,运行复杂费时,类似于复杂的思考运算,就像我们被问及24X35等于多少一样,我们需要调动数学运算的公式,甚至还要拿出纸和笔。也就是因为有这个懒惰草率的系统1,我们会产生轻信和误判,也因为系统2的费力且调动系统2有时还依赖系统1,所以自欺欺人的问题经常在我们自己身上发生。以下几种情况具有普遍性,不知道您是否也会在我解读之后产生共鸣。

我们的思维只是正常人的存在(我们的思维不靠谱)(2)

第一种是光环效应,又称晕轮效应,它是一种影响人际知觉的因素,心理学家认为,当我们对人的某一品质或对物品的某一特性,有好的印象,那么就会对这个人的其他品质或者物品的其他特性评价偏高。就像中国人常说的爱屋及乌,就像西方人说的恋爱中的人智商下降是一个道理,这其中就是一种思维里产生的认知偏见。就像书中提及的一组测试,当“聪明、乐观、坚强、自私、懒惰、贪婪”几组词用于对一个人的评价时,多数人都会有较好的印象,但如果把这组词顺序倒过来,结果就完全相反,实际人,评价对象没有丝毫变化。

我们的思维只是正常人的存在(我们的思维不靠谱)(3)

第二个是损失厌恶和禀赋效应。人类天生喜欢得到,不喜欢失去,对失去的厌恶程度大于对得到的欢喜程度,这个比例可能是40倍,这在心理学上叫损失厌恶,也是一种重要的行为经济学原理。就像我们在生活中丢掉100元的痛苦,远大于捡到100元的喜悦。所谓的禀赋效应指当个人一旦拥有某项物品,那么他对该物品价值的评价要比未拥有之前大大增加,简言之,不是你的你会无动于衷,是你的你就倍加珍惜。聪明的商家会有效的利用这两种效应,比如优惠券,100元的优惠券原本毫无价值,但到了你的手上,成为你的物品,你就会更加珍惜,如果到期不使用,你又会有一种损失的痛苦和厌恶,所以你就会琢磨把这个优惠券用掉,最后成了一个“剁手党”。

我们的思维只是正常人的存在(我们的思维不靠谱)(4)

第三种是锚定效应。人们在对某一未知量的特殊价值进行评估之前,总会事先对这个量进行一番考量,此时锚定效应就会发生。这一效应是实验心理学中最可靠也最稳健的结果,即估测结果和人们的思考的结果很相近,就好比沉入海底的锚。我们熟知的比例歧视、价格锚定就是商家对这一效应的成功运用。比如,当我们入住一家酒店,上网需要付费,有两种解决方案,第一种方案是1小时20元,第二种方案是一天200元,相信你会毫不犹豫的选择方案2,但当我们理智的思考这个问题时,就会清醒的发现,方案1其实就是一个让我们来对比的参照系,就是那个沉到海底的锚,除了让顾客快速的选择商家希望的方案以外,没有一点用处。

我们的思维只是正常人的存在(我们的思维不靠谱)(5)

第四种是过程忽视效应和峰终定律,是指如果在一段体验的高峰和结尾,体验是愉悦的,那么对整个体验的感受就是愉悦的,对于其中的过程会更多的采取忽视的态度。举个例子,我们入住酒店,出门返回后发现房间焕然一新,桌上还有酒店贴心准备的果盘,离店时被礼貌对待,并收到定制的专属礼物,先前觉得价格贵、晚上的车流声等问题瞬间一扫而空,这就是峰终定律的商业应用,当然,比起整个人生,我们也是更在意人生的结局。

我们的思维只是正常人的存在(我们的思维不靠谱)(6)

第五种是分母忽视和小数定律。我们的大脑解决小风险的能力有一个基本的限度,要么我们完全忽视风险,要么过于重视风险,没有中间地带。而所谓的小数定率是普遍性偏见的一种表现,即对事物的信任多于质疑。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当科学杂志报道某城市因环境污染致病的概率是百万分之一时,我们会无动于衷,但当我们听到该城市有30个人因环境污染得病时,很多人就会产生恐慌,因为他们忽视了这个城市有三千万人这个分母,而仅仅看到30这个具体数字。所以,媒体和记者的威力是巨大的,喉舌和笔墨有如枪炮,会产生巨大的破坏力。

所以,眼见为实有时是一个伪命题,事实上,我们经常被自己的大脑所欺骗。但我们却可以认识到自己的“愚蠢”,愿大家都成为生活中的智者。

我们的思维只是正常人的存在(我们的思维不靠谱)(7)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