尖翅蝗如何防治(飞蝗害虫的防治技术)

飞蝗是重要的作物害虫,俗名蚂蚱。仅1种,但因地理分布不同,全世界已知有9个亚种。中国分布有3个亚种,即东亚飞蝗、亚洲飞蝗和西藏飞蝗,分布最广、为害最大的是东亚飞蝗。

预计2017年东亚飞蝗、西藏飞蝗总体中等发生,局部地区可能出现高密度蝗蝻点片。亚洲飞蝗偏轻发生,不排除境外飞蝗迁飞入境为害的可能,黑龙江和吉林局部苇塘湿地可能发生高密度群居型蝗蝻点片。

那么为了不让飞蝗辗转为害,下面给大家讲解飞蝗害虫的防治技术。

一、东亚飞蝗防治技术

尖翅蝗如何防治(飞蝗害虫的防治技术)(1)

东亚飞蝗别名蚱蚂、蝗虫,为迁飞性“杂食性大害虫。东亚飞蝗为害小麦、玉米、高粱等多种禾本科植物,也可为害棉花、大豆、蔬菜等。咬食植物的叶片和茎,成群迁飞会把成片的农作物吃成光秆。

(1)农业防治。注意兴修水利,疏通河道,排灌配套,做到旱、涝保丰收;提倡垦荒种植,大搞植树造林,创造不利于蝗虫发生的生态条件,使蝗虫失去产卵的适生场所。坚决贯彻执行“改治并举、根除蝗害”的方针。做到从根本上控制蝗灾。  

(2)做好蝗虫预测预报,准确掌握蝗情。当每10平方米有飞蝗5头时,掌握在蝗蝻进入3龄盛期时及时喷洒75%马拉硫磷乳油进行超低容量或低容量喷雾。飞机防治时,每667平方米用药60——70g。也可用45%马拉硫磷乳油进行地面超低容量喷雾,667平方米用药75——100g,此外也可选用5%来福灵乳油或2.5%敌杀死等菊酯类杀虫剂每667平方米用50g进行超低容量喷雾。

以上方式和药剂仅供大家参考,使用方式按药剂说明书使用。

二、亚洲飞蝗防治技术

尖翅蝗如何防治(飞蝗害虫的防治技术)(2)

亚洲飞蝗属直翅目蝗科,属群居性昆虫。该昆虫繁殖能力强,数量多,严重时会爆发蝗灾,导致农作物绝收,是主要的农业害虫。

要过早防治,有的蝗虫没有孵化;防治过迟,龄期大、效果差;若防期更迟,大部分蝗虫羽化产卵,就失去防治意义。

1、:地面超低容量喷雾:可采用手持型超低容量电动喷雾器或背负式东方红18型电动喷雾机。常用制剂有:40%乐果乳油、50%马拉松乳油、5%稻丰散乳油、80%敌敌畏乳油十二油(1:1)、25%乐果 混合醇、6.7-10%敌敌畏乳油 13-26%马拉松 二线油等制剂。几种制剂的每亩有效用药量为:乐果20-30克,稻丰散20-30克,敌敌畏30-40克,马拉松30-45克,马拉松 敌敌畏35-45克。地面超低容量喷雾的喷酒量为40-100克/亩,有效喷幅3-5米,喷雾高度0.7-1.0米。

2、:飞机超低容量喷雾 飞机防治可采用的制剂有:6.7-10%的敌敌畏 13-20%马拉松 二线油、20-30%马拉松 二线油、20-25%乐果 缩乙二醇、20%稻丰散 二线油。乳油不能用于飞机防治。乐果乳油使用时时如遇低温会出现晶折现象。各种制剂的喷洒量为100-150%克/亩,有效喷幅50-60米,喷雾高度7-10米。

3、:药效检查方法,衡量防治工作的好坏有两个标准,即死亡率和残蝗密度。在蝗虫发生严重的地区,残蝗密度的测定非常重要。因为蝗虫密度愈大则对死亡率的要求就愈高。

以上方式和药剂仅供大家参考,使用方式按药剂说明书使用。

三、西藏飞蝗

尖翅蝗如何防治(飞蝗害虫的防治技术)(3)

西藏飞蝗以为害青稞、小麦、狗尾草、蒿草、异针茅、披碱草、芦苇、燕麦、白羊草、早熟禾等作物和杂草为主。由于其食量大、繁殖力强,已成为川西高原农作物和草场的一种重要害虫,严重影响当地农牧业的生产和发展,进行综合防治已迫在眉睫。

尽管1963年就对西藏飞蝗进行命名,但目前对这一新型亚种所知较少,其生物学特性、发生规律至今还是一个谜,甚至这一新型亚种是本土原生抑或外来的,学术界尚不得而知。

国家有关部门对于西藏飞蝗,没有专门的防治标准,只能暂时性地参照其它两种飞蝗的防治标准执行。

防治蝗虫需尽早防治,在3龄以前进行防治,这样防治效果才会起到作用。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