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乡村教师的最后一课(山村教师杨建梅)

一名乡村教师的最后一课(山村教师杨建梅)(1)

杨建梅带着学生在玩老鹰捉小鸡的游戏。

一名乡村教师的最后一课(山村教师杨建梅)(2)

杨建梅除了教学还是学生的保姆。图为杨建梅做好饭菜分配给学生。

一名乡村教师的最后一课(山村教师杨建梅)(3)

杨建梅在耐心地辅导学生做作业。

桂林生活网(桂林日报记者汤世亮 通讯员杨令贵 贾丽平 文/摄)每天清晨,当初升的阳光洒向龙胜各族自治县伟江乡新寨小学的大门时,现年45岁的杨建梅就来到新寨小学的门口迎接陆续上学的孩子们。新寨小学位于龙胜各族自治县西北部的伟江乡新寨村,距伟江乡政府18公里,距县城70公里,是龙胜最偏远、教学条件较差的教学点之一。这所深山苗寨里的微型小学,共有13名学生,有学前班和一年级两个班级。杨建梅是这里唯一的守望者。25年来,她坚守深山苗寨的三尺讲台,用汗水浇灌深山苗寨一代又一代新的希望。

杨建梅是伟江乡中洞村人,中洞村距新寨村16公里。1990年,刚刚高中毕业的杨建梅被分到了新寨小学,成为了这里的一名代课教师。刚去新寨小学时,由于没有通车,杨建梅翻山越岭要走一个半小时的山路。

由于地处偏远山区,条件艰苦,而本地老师又少,历年来,新寨小学都是师资条件严重匮乏的学校之一,很多老师来了又走。然而,杨建梅在此任教15年后,好不容易调到了乡镇中心校,却毅然决然地申请调回来,让深山里的孩子感受到了希望。

“村里的家长们也和校长打申请要我回来,我对新寨小学有感情了,还是想回到那里去!”6月下旬,记者驱车来到新寨小学时,远远地就可以听到孩子们清脆的读书声在大山里回荡。见到杨建梅时,杨建梅正在不足20平米的教室里,手把手地掰着手指头教一年级的学生算数。

由于生源越来越少,及全县撤点并校,新寨小学在七八年前就只保留学前班至二年级的学生。原来在新寨小学的老师渐渐退休或离开了,到2011年,新寨小学就仅剩下杨建梅一名老师。“如果我不回来,新寨小学就没有老师了,也会面临撤教学点的境地,但是想到学生们要走十几里的路程上学,甚至住校,这么小的孩子,连被子都不会盖,我哪里舍得让他们走那么远上学!”杨建梅是土生土长的山里人,深知路遥求学苦,回到新寨小学后,当地村民再也不担心学校会被撤点了。

山里小学的办学条件是常人无法想象的。杨建梅不仅要负责学生们语数外的教学,还要负责同学们的美术、音乐、体育等教学,以及幼儿教学,学生全部在一个教室里上课。由于教学条件限制,她只能采取“一静一动”教学模式,即在给一年级上课时,就安排学前班的学生做作业。

前些年,按照县教育部门的安排,她原本只负责村里一、二年级的教学,没有教学前班的任务。但是这些孩子没有人照顾,又不能学到知识,她便义务接收这些学前学生上学。直至2013年,县里允许接收学前儿童后,三四岁的小孩都被送来上学前班了。

从教20多年,杨建梅争取不拉下一堂课。前些年,她得结石,几个月时间里隐隐作痛,最后实在忍不住了才去县里看医生。回来后,她舍不得去县里打针,生怕学生们的课程被落下,每天只在村医生那里打针。

为了提高教学质量,让村里的孩子能跟镇上的孩子一样享受义务教育,杨建梅每天在睡前要备好第二天的功课,周末还经常到镇里中心小学上网,下载最新的学习资料,和其他老师交流教学经验。

杨建梅不仅是一个全科教师,还是学生们的保姆。新寨小学的学生年龄最大的7岁,最小的仅4岁。每天清晨,她都要在学校门口迎接学生们的到来,傍晚在家长们陆续接完孩子后,再打扫卫生,最后才离校。每天起早贪黑,家里大大小小的事都顾不上。

施行“营养午餐”后,杨建梅的工作又多了一项内容:为学生做午饭。村里学校请不起专门的厨师,没有专门的餐具,她就自己做午饭,甚至将自家的锅碗瓢盆搬到学校里来。每周周末,她就坐着班车去买米买油。为了让学生们吃上新鲜的肉,她每天拜托村里到县城的班车帮她带新鲜的蔬菜和肉。每天中午下课后,她就扎进厨房,洗菜、切菜、做饭,孩子们在她身后坐着围成一个圈等待着“丰盛的午餐”。为了给学生增加营养,她每天变着花样给学生们做饭,并且荤素搭配。

按照相关政策,学前儿童是没有纳入“营养午餐”范围的。为了让学前儿童享受同等的营养午餐,杨建梅积极争取桂林市大摩公司的资助,大摩公司已经连续四年为新寨小学的学前儿童赞助营养午餐费用。

“我自己辛苦点都是值得的,只要他们能有一个好的学习环境,不需要走那么远的路。”杨建梅说。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