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出自孟子的是什么(一词出自邹国人孟子笔下)

在山西省太原、榆次、平定一带,有一个极其常见的词语,于乡人口中代代相传,传到今天已经有2300多年的历史了,这个词叫"觳觫"。

觳觫,读如húsù,意思是指恐惧发抖、颤抖的样子。这两个字,在山西方言里均发入声。

觳觫,这个词语,春秋时期就在晋阳邑(今太原一带)非常流行,榆次、平定在历史上一直隶属并州太原,语言文化深受其影响。

为什么说"觳觫"一词源于今天的山西

因为觳觫一词的发明者,当是孟子。

《孟子▪梁惠王上》:"王曰:舍之、吾不忍其(指牛)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

这段记载,是"觳觫"一词第一次出现在古代文献中。

下列出自孟子的是什么(一词出自邹国人孟子笔下)(1)

孟子相关文献

东汉赵岐注:"觳觫,牛当到死地处恐貌。"

宋孙奭《孟子音义》:"觳觫,丁斛速二音,恐貌。"

宋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亦曰:"觳,音斛,觫,音速。觳觫,恐惧貌。"

宋张栻《孟子说》:"觳觫,牛恐貌。"

这几段对"觳觫"一词的注解,都是指牛因害怕被杀而恐惧颤抖的样子。

你肯定会说,孟子是邹国人,邹国在今天山东邹城一带,跟山西太原毫不搭界啊。

但是,孟母是咱山西并州人氏。

下列出自孟子的是什么(一词出自邹国人孟子笔下)(2)

山西太谷孟母铜像

据明朝谈迁《枣林杂俎》记载:"孟母故宅,榆次县古城西南隅。盖孟子邹人,其母并人也。其地有三徙乡。"

明《太原府志》卷一九九、清乾隆《太原府志》卷二、清乾隆《榆次县志》都有孟母庙、孟母祠的记载。

下列出自孟子的是什么(一词出自邹国人孟子笔下)(3)

清《榆次县志》

清同治《榆次县志》云:"孟母庙在南关西南隅,康熙、乾隆年间两次修葺。道光二十八年(1848)谷邑孟建春倡捐,本邑士庶募资补葺。按孟母庙旧在文庙东南隅,后移此。盖大贤之母,人宜奉祀,子配享。"

清乾隆《太原府志》卷二十三记载:"学宫东,旧有孟母庙,庙前有断机堂,址存。"

清雍正本《三迁志》卷十二"古迹"中,也有"孟母故宅,在山西太原府榆次县"的记载。

下列出自孟子的是什么(一词出自邹国人孟子笔下)(4)

乾隆《太原府志》榆次县城图中的孟母祠

在榆次老城,曾经有过孟母庙、孟母祠、断机堂。清康熙年间榆次县令刘星在榆次治政期间写了一篇《孟母祠辩》,专门考证孟母祠的来历:"孟母并人也,生于并,归于邹,或往来于榆,其贞淑端静之德,教子义方之名,芬芳於榆之人心。"

刘星还说,孟母老年时曾经回过榆次娘家,看望榆次父老乡亲,成为轰动一时的盛事。她走后,榆次人非常敬仰她、思念她,选址为她修了祠堂。

下列出自孟子的是什么(一词出自邹国人孟子笔下)(5)

榆次老城

如此,榆次城内的孟母祠当在春秋时期就有了,或者说孟母仉氏回榆次老家走亲访友之后不久,榆次人就为这位给家乡带来无限荣耀的慈母修建了祠堂。

所以说,孟母仉氏是山西榆次三徙乡人(今属太谷县范村镇东西仉村)。

觳觫一词,是不是孟母教给孟子的

大家都知道"孟母三迁"的故事,孟子之所以能成为"亚圣",成为中国封建社会正统思想体系中,地位仅次于孔子的人,多得力于他的母亲的谆谆教诲。

孟子的父亲孟激,在孟子很小的时候就去世了,孟子是在母亲一手拉扯下长大成人,并最终功成名就的。

因此,孟子虽然生在邹国,长在邹国,但是耳濡目染,语言文化方面肯定会受到母亲的影响。

下列出自孟子的是什么(一词出自邹国人孟子笔下)(6)

孟母断织

觳觫,这个词,在山东方言中不曾出现过,它本是春秋时期、今太原一带老百姓极其普遍的日常用语,当时并没有相对应的书面词语。孟子撰写《孟子・梁惠王上》一文中,为了很形象地描绘牛因害怕被杀而恐惧颤抖的样子的时候,就借用了两个风马牛不相及的同音字"觳觫"来表示。

《说文解字》中有"觳"的解释:"盛觵卮也。一曰射具。从角㱿聲,讀若斛。胡谷切"

根据清代段玉裁《说文解字注》,"觳"的本义,是指一种容量大的酒器,引申为计量单位,由此进一步引申出"尽"的意思,同时还有一层意思,指一种射具。

下列出自孟子的是什么(一词出自邹国人孟子笔下)(7)

孟母教子图

由此可见,许慎所处的东汉时期,"觳"字意义较实,是名词,指"一种大的酒器",或者射具,由此而引申出来"计量单位"和"尽"之意,不管哪种意思,都与"因恐惧而颤抖"之"觳觫"的意思毫不相干。

再来看"觫"。"觫"流传至今、且有据可考的意义极少,它最多的用法就是与"觳"组词,在"觳觫"一词中表"惧死的样子"。

《康熙字典》认为,觫,就恐惧害怕的样子:"《集韵》《正韵》苏谷切,《韵会》苏木切,音速。觳觫,惧死貌。"

但是,"觫"的异体字(因电脑打不出来,见下面图片)与"觳"的偏旁一致,从字形上看,它的本义也与器皿有关。只是在后来的词义发展中,它被借来表示"因恐惧而颤抖"义后,被固定下来,本义反而逐渐不用了。

下列出自孟子的是什么(一词出自邹国人孟子笔下)(8)

“觫”的异体字

为什么很长一段时间里,古代文献中看不到"觳觫"一词

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自孟子第一次写出"觳觫"之后,在较长一段时间的历史文献中,很难再看到这个词语。

这一段时期,文献中表"因恐惧而颤抖"的词语是"战悚"。

如《韩非子・初见秦》:"乃复悉士卒以攻邯郸,不能拔也,弃甲负弩,战竦而却。"

又如《晋书・羊祜传》:"常以智力不可顿进,恩宠不可久谬,夙夜战悚,以荣为惧。"

直到孟子身后的八九百年,"觳觫"一词才又在《梁书》中忽然重现。

下列出自孟子的是什么(一词出自邹国人孟子笔下)(9)

山西太谷孟母铜像

据《梁书・王僧孺传》记载,被免官后的王僧孺在写给友人何炯的信中曾有"解网祝禽,下车泣罪,愍兹恚诟,怜其觳觫"之句,大意是幸亏君王大发慈悲之心,怜悯无端受辱、恐惧颤抖的人,才使自己得以保全性命。

窃以为,这当是晋地方言生涩难懂,不太为其他地域的人所接受,加之,在唐宋之前孟子地位不是很高,故而"觳觫"一词流传不广,没能推行开来。

直至唐韩愈《原道》中提出:"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传之孔子,孔子传之孟轲,轲之死不得其传焉。"把孟子视为先秦儒家中惟一继承孔子"道统"的人物,孟子其人其书的地位方才逐渐上升。

下列出自孟子的是什么(一词出自邹国人孟子笔下)(10)

孟子画像

北宋神宗熙宁四年,《孟子》一书首次被列入科举考试科目之中;元丰六年孟子首次被官方追封为"邹国公",翌年被批准配享孔庙。

之后,《孟子》一书升格为儒家经典,南宋朱熹又把《孟子》与《大学》《中庸》《论语》合为"四书",其实际地位更在"五经"之上。

下列出自孟子的是什么(一词出自邹国人孟子笔下)(11)

四书

明清两代,官方规定,科举考试的八股文题目必须从《四书》中选取,要"代圣人立言",于是,《孟子》一书便成了士子们的必读书目了,"觳觫"一词也就渐渐为世人熟知。

山西方言中,"觳觫"的本义跟牛有没有关系

"觳觫"一词,最初在孟子笔下,是用以形容牛将要受死的牛恐惧发抖的样子,所以,大约自唐代始,有些文人就拿来借指牛,甚至牛车。

如唐代皎然《送顾处士歌》:"门前便取觳觫乘,腰上还将鹿卢佩。" 这里的"觳觫乘",是说其好友诗人顾况骑着牛。

宋代陆游《舟中作》也说:"断岸饮觳觫,清波跳喻喁。"

下列出自孟子的是什么(一词出自邹国人孟子笔下)(12)

孟子见梁惠王画像

清代朱彝尊《秋泾行寄吴秀才周瑾》:"吾今妻子返里闯,明年归乘觳觫车。"这里的"觳觫车",指的是牛车。

不过,在晋地方言中,觳觫一词没有那么复杂。

明徐祯卿《杂谣》写道:"狗觫觫,鸡鸣飞上屋,风吹门前草肃肃"。

"觫觫"与"肃肃"都是叠音词,表恐惧貌,只是"觫觫"指动物狗,而"肃肃"指植物草,存在修饰对象的差异。

从中可以看出,"觫觫",亦即"觳觫",可以纯拟声,或拟颤抖之态,不一定非得是牛,也不一定非要有"惧死"的前提。

下列出自孟子的是什么(一词出自邹国人孟子笔下)(13)

山东邹城孟庙中的孟母殿

所以六朝之《梁书・王僧孺传》中"觳觫"一词,就是形容人,意义侧重于"颤抖"的情状,而"恐惧"之义被弱化。

西晋《方技传》说:"觳觫长足,吐丝成罗,寻网求食,利在昬夜,此蜘蛛也。"这里的"觳觫"指的是蜘蛛在爬行的时候,摇摇颤颤的样子。

所以说,晋地方言"觳觫",本义跟牛没有任何关系,也跟"惧死"关联不大,就是单纯地表示"颤抖状"。

一阵风刮过来,物体被吹得摇摇晃晃,就说"觳觳觫觫";猛地受到惊吓了,就说"心觳觫煞了";天冷身体冻得受不了,就说"冻得觳觫打颤";形容某人言行举止不稳当,就说"外人觳地觳觫的,没个人样"。

下列出自孟子的是什么(一词出自邹国人孟子笔下)(14)

孟母三迁

由"觳觫"之"颤抖、摇晃、抖动"基本义延伸出来的词语,在山西方言中特别常见。甚至同一个词语,在不同的语境,用不同的语气、不同的表情,可以表达不同的意思。

觳撩:即洒水,用手将水泼出。有时候,也表示挑逗、撩逗,或者是自不量力的挑衅。

觳塌:指用具损坏,即将散架,但还可以凑合使用。有时候,也指抖动的速度快,如"觳塌一下,把灯拉灭了。"

觳喃:吃东西时咀嚼的样子,有时候指说话含糊不清,或者形容带有不服气、不满意的唠叨。

觳煽:用手,或者物具来煽风,引申为煽动、鼓动,多用于贬义。

觳摆,觳摇,觳颤,觳悠,都是指摇摇晃晃、左右摆动的意思。

觳绕:环绕;觳挑:挑拨离间;觳宣:怂恿;觳歇:休息;觳拉:划拉。

觳撒:挥霍;觳觳翳翳:模模糊糊的记忆。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