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五霸最后一霸是谁(春秋五霸的几个榜单)
对于春秋五霸的人选,没有一个比较统一和固定的说法,一般有两种入选名单,第一份入选名单:齐桓公、 晋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庄王,
另一份名单是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和越王勾践。
以上两种榜单都入选的,可以算是霸主中的第一集团,当之无愧没有争议的春秋霸主,第一集团里有三位成员,他们是是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
今天的主角,就是第一集团霸主的第三位,三年不飞一飞冲天的楚庄王熊侣。
楚国在楚成王时代离东周江湖霸主的地位其实只有一步之遥,如果不是楚成王无法控制国内像子玉这样的豪强大夫,春秋第二位霸主可能就是楚成王而不是晋文公重耳了。
称霸江湖这件事,楚成王熊恽只能留给后来者,他的孙子熊侣。
对比齐桓公晋文公上台的艰难曲折,楚庄王熊侣的上台顺风顺水,没有什么值得一提的故事。在不到二十岁的时候,其父楚穆王病逝,熊侣作为法定继承人上台。
可是这上台后年轻的楚庄王却不理朝政,一天就知道斗鸡跑马,沉迷声色,东边美人西边黄河流的风流快活。
朝中老臣一看这样可不行,熊家的江山要给这小子给玩废了不可,纷纷苦口婆婆心的劝:“大王,你看我大楚国经过武文成穆四代君王近百年的苦心经营,事业是蒸蒸日上,称霸江湖指日可待,你怎么能在这关键时候掉链子呢?”
楚庄王却嬉皮笑脸的说:“朕很年轻,执政经验还不够,目前主要以学习为主,家国大事有今尹虞丘子、公子仪、公子燮他们这样的朝廷重臣打理就行,不用我瞎操心。
一开始呢,熊侣对纳谰者还能客气客气,到后来没耐性了,就在朝堂门口立了块牌子“谰者死地'”。吓得没有人敢再向这位混世魔王提意见了。
但却有一位主不信邪,要闯这阎王殿。
此人叫伍举,楚国的大夫,最初别的老臣纷纷进谰的时候,他只是冷静旁观,到所有人都不敢接近熊侣的时候,他才独自去见楚庄王。
这时候楚庄王正在后宫寻欢作乐,左手抱着郑姬、右手抱着越女,左拥右抱好不快活。
看见伍举,熊侣说伍大夫没有看见门口的牌子吗?还敢来
伍举也是嬉皮笑脸的说,“臣不是来讲那些无聊的废话,臣只是肚子里酒虫作祟,斗胆来向大王赐讨几杯美酒喝!”。
“想喝酒啊!好好!美酒佳人都有了,寡人正缺名酒友“
二人你一杯我一杯,天南地北古今奇闻的侃开了,伍举给熊侣讲了一个故事 “ 大王啊,你不知道,楚都最近发现了一只极为美丽雄健的五色大鸟,半似孔雀半似凤凰,栖于山中百年梧桐树上,三年不飞不鸣,整日与鸦雀为伍,又似啄木鸟般啄虫而食,国人皆视为奇,但都不知道这只鸟叫啥?
“哦,那伍大夫你看这鸟为何三年不飞呢?”
“这只神鸟啊!王气十足,深不可测,臣也不知是何鸟,但臣知道这只鸟肯定不是一只笨鸟,也不是一只懒鸟,三年不飞,那是因为林中鬼兽良禽混杂,谁奸谁忠一时难分,贸然展翅必伤其翼,我敢保证,此鸟一飞当冲入云霄,凌云展翅、前程万里。
伍举的这番话可以说是讲到了熊侣心里,他上台装猪吃象,就是因为他看到了,他的敌人不仅仅是强大的晋国和中原诸侯,更是国内的那些不受节制的贵族豪强,他们能够决定楚国的兴衰,更能决定熊侣王位的稳固程度。
所以熊侣需要在满朝文武、国内众多豪族中看清谁奸谁忠、谁强谁弱、谁愚谁智。
他等的就是像伍举这样能助他一臂之力的忠臣良将。
在观察了三年后,熊侣出手了,他出手的第一个对象是楚国的宰相今尹虞丘子,熊侣也是效仿伍举给虞丘子讲了一个故事:“哎呀!今天上午啊朕对我最喜欢的女人樊姬说啊,我们大楚国的今尹虞丘子是又忠诚又贤能,结果那小妮子竟然笑我,给我说大王啊,这虞丘子到是挺有本事,不过忠诚嘛我看未必,你看你上台三年了,这三年里他提拔重用的官员,哪一个不是他们家亲戚,这叫忠吗?虞丘子啊,你说这樊姬说得对还是不对啊”
虞丘子一听,羞得那是满脸通红,第二天就打辞职报告回家退休隐居了。
当然不是所有的人都像虞丘子这么好打发,公子仪、公子燮等人就发动了叛乱。被早已作好准备的熊侣率兵摆平。随后楚庄王熊侣又一举剿灭了当初在城濮一战中拖了楚国后腿的若熬氏。楚国的君主权力得以集中。
楚庄王重用了孙叔敖、伍举、苏从等贤才,进行了政治经济上的一系列改革,楚国大治。
理顺了国内关系的熊侣开始了向春秋霸主的地位开始了新一轮的冲击。公元前606年,熊侣趁出兵征伐陆浑之戎路过洛阳之机,跑到了周王室放九鼎的地方,问周王室的使者王孙满,你们周室的九鼎有多重啊?
楚庄王争霸中原之心昭然若揭。
但是要想当霸主,楚庄王得过晋国人这关。
晋国人在城濮和淆对秦楚的两次重大胜利,让晋国成为春秋当之无愧的霸主。
春秋霸主的位置不容易坐上,更不容易坐稳。
晋国人的压力很大,一方面,西边的秦国人并不死心,这对欢喜冤 ,从公元627年淆之战到公元前597年邲之战三十年间,双方进行了近十场颇具规模的战争。虽然晋国人胜多负少,但秦国人的打不死精神也让晋国人很疲于应付,从而让楚国人得以乘机扩展疆土,扩展实力。
但对于晋国国君来说,最坏的还不是“国际形势”,而最重要的是来自于国内危机,晋文公、襄公在位时期,国君尚能控制国家大权,而之后,晋国的政权重心下移,以当初与晋文公流亡的功臣为主的大夫们接管了晋国的话语权。
由大夫主政的晋国,此时的重心已不在于争霸,在国内政权的争夺,‘郤、先、狐、赵、栾、胥、魏、韩、智、中行’等晋国大夫们展开了一系列明争暗斗,对于崛起的楚国的咄咄逼人,有些被动和力不从心。
楚国要北进中原,取得霸权,控制中原郑、宋、陈、蔡等中小国家是关键,其中郑国,则是晋楚争霸的最重要一环。
前面的节目里我们提到,这郑国在东周初期也曾辉煌一时,但郑庄公之后就王小二过年一年不如一年,夹在晋楚两个大国之间,是谁都不愿意放弃这颗最重要的政治棋子。
两边都是大哥,郑国人谁都惹不起,今天晋国人带兵来,你牛,你是大哥。我就依附你晋国,
明天楚国人带兵来,你横,楚国人你是爷,那我就归顺你楚国人。
郑国人的小白旗随时为两位准备摇晃。
从公元前606年到公元前598年短短八年之中,楚国人就揍了郑国人七次,当然了,楚国人发多少力,晋国人也照单全付。
郑国耗子穿风箱两头不是人,而两国对郑国的争夺越来越激烈,每次出手也越来越狠,但到最后,晋楚两国也开始明白,不是郑国这个小弟喜欢当二五仔墙头草,而是为形势所逼,光拿郑国撒气没什么用?两家之间的直接交锋,已经不可避免。
公元前601年,执掌晋政二十余年的赵盾逝世,晋国面临着权力的重新分配,楚国也趁此时机,加紧了对郑国的逼迫和控制。
公元前598年,楚庄王熊侣以郑国再次背叛楚国归附晋国为由,亲率大军伐郑,拉开了双方决战的序幕。
和以往一样,郑国没挺多久,郑襄公就举手投降,郑国再次依附楚国。
晋景公听说楚国出兵,派荀林父为中军元帅,率军救郑。
没有了赵盾后,晋国的行政效率低下了很多,从发兵到出兵,花了二个多月。
郑国人投降的消息传来,晋国大军才慢吞吞的走到河南温县。
接下来咋办?晋军高层就产生了重大分歧。
“郑国人既然已经投降了楚国人,我们不如暂时回师,等楚军走后再找郑国人算帐”
当晋国中军元帅荀林父提出这种意见的时候,晋军竟然跳出了一堆将领反对他们的主帅。
“大军都已经走半路了,往回走,那不就怕了楚国人,打仗,咱们什么时候怕过楚国人,上次在城濮,咱们不是把楚国人打得屁滚尿流,这样回去,有什么颜面见晋国的父老乡亲”
跳出来反对的是赵括赵同先谷等人,这种意见是明显和荀林父唱反调,赵盾死后,赵氏宗族的宗主位置让给了同父异母的弟弟赵括,但赵括在此次大军中仅仅是个中军大夫,这与赵盾在世时的支手摭天和天壤之别,赵氏的衰落显而易见。
但晋国他们家都当家作主这么多年了,对晋国中军元帅荀林父,赵氏兄弟他们眼里真没这个主帅。
一场对楚国的争霸战,却成了晋国众大夫争权逐利的舞台。
双方意见不能统一,中军元帅荀林父又没有足够的威信作为全军统统帅作出决断和命令。
先谷在赵括赵同的教唆下擅自率部渡河北上,自行伐楚。
这下荀林父被寄扯做了牛鼻子,反而不得不率后部跟先谷一起渡河抗拒楚国。
晋军渡过黄河后,驻至邲地(今河南衡雍西南),而楚军则向北进军,进至管地(今河南郑州一带)。
大战一触即发,但双方都还是不想打,楚庄王熊侣清楚记得祖父楚成王在城濮的失利,对强大的晋国军队还是有所忌惮,而晋军主帅荀林父也不想打。
在这种情况下,楚庄王熊侣先出招试探,派使到晋营,说了一大堆好话,说:“我们楚国人此次挥师北上,只是教训一下郑国人,并无冒犯晋国人的意思,晋楚两家还是朋友嘛”
荀林父看到楚国人采取了这样求和的姿态,也很高兴,派使回信,说“我们也希望晋楚两国不要大动干戈,春秋江湖上的秩序还需要晋楚两国来共同维护嘛“
荀林父给足了楚庄王面子。哎!双方主帅都和眉善目,一场大战转眼就要变合家欢。
仗眼看打不下去,赵括赵同先谷等人急了,赵括私自跑到楚营,把楚庄王大骂了个狗血淋头:“你一个南夷竟敢来中原地盘上来撒野,小心你和那帮臣子的狗命。”
赵括这顿骂得很痛快很解气,楚庄王熊侣却乐了,他看到了目前的敌人内部严重的内讧和分歧,从而下了与晋国一战的决心。
楚庄王熊侣率部倾巢出动,袭击晋军。
而荀林父此时还坐在军营,喝着老家的小汾酒,等着议和的好消息。
没有防备的晋军大败,争相渡河逃命,船少人多,掉河而死,相拥互砍而死者数不胜数。
晋楚邲地大战,楚军大胜,随后楚庄王进兵衡雍,以胜利者的姿态在那里修筑宫殿,举行祭河仪式和祝捷大会,告诉中原诸候,东周第三位江湖霸主,诞生了。
《夜狼文史工作室》主编:夜狼啸西风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