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风华朱棣相见建文帝(大明风华朱棣与建文帝在塔内见面了......)

朱棣与建文帝在塔内见面了。

建文首先给了朱棣一张盖着传国玉玺印鉴的白纸,用以自证身份。

朱棣首先想到的是:玉玺带来了吗?

可见,窃国者为了正名,日夜寝食难安啊!

大明风华朱棣相见建文帝(大明风华朱棣与建文帝在塔内见面了......)(1)


传国玉玺真假辨

传国玉玺:简称“传国玺”,是秦代丞相李斯奉始皇帝之命,用和氏璧镌刻而成,为中国历代正统皇帝的证凭。其方圆四寸,上纽交五龙,正面刻有李斯所书“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篆字,以作为“皇权天授、正统合法”之信物。

秦之后,历代帝王皆以得此玺为符应,奉若奇珍,国之重器也。得之则象征其“受命于天”,失之则表现其“气数已尽”。凡登大位而无此玺者,则被讥为“白版皇帝”,显得底气不足而为世人所轻蔑。

西汉末年,外戚王莽篡权,时孺子刘婴年幼,玺藏于长乐宫太后处。王莽遣其堂弟王舜来索,太后怒而詈之,并掷玺于地,破其一角。王莽令工匠以黄金补之。

晋永嘉五年(公元311),前赵刘聪俘晋怀帝司马炽,玺归前赵。十九年后,后赵石勒灭前赵,得玺。更别出心裁,于右侧加刻“天命石氏”。大业十四年(公元618)3月,隋炀帝杨广被杀于江都(今扬州),隋亡。萧后携隋炀帝孙杨政道及传国玺遁入漠北突厥。

唐初,太宗李世民因无传国玉玺,乃刻数方“受命宝”、“定命宝”等玉“玺”,聊以自慰。

贞观四年(公元630),李靖率军讨伐突厥,同年,萧后与隋炀帝孙杨政道背突厥而返归中原,传国玺归于李唐,太宗龙颜大悦。

宋哲宗时,有农夫名段义者于耕田时发现传国玺,送至朝廷。经十三位大学士依据前朝记载多方考证,认定乃始皇帝所制传国玺。而朝野有识之士多疑其伪。至北宋末年,徽宗好风雅,增刻印玺十方,时人有画蛇添足之讥,其实徽宗似有淡化传国玺地位之深意在其中也。

宋靖康元年(公元1126),金兵破汴梁,徽钦二帝被掠,“传国玺”被金国掠走,此后便销声匿迹。元至元三十一年(公元1294),世祖忽必烈崩。“传国玉玺”忽现于大都,叫卖于市,为权相伯颜命人购得。后伯颜曾将蒙元收缴各国之历代印玺统统磨平,分发给王公大臣刻制私人印章。传国玉玺亦恐在其中而遭不测。

元至正二十八年(公元1368),朱元璋在建康称帝,号大明,改元洪武。继而北伐,元廷弃中原而走漠北,继续驰骋于万里北疆。明初,太祖遣徐达入漠北,穷追猛打远遁之残元势力,其主要目的便是索取传国玉玺,然最终还是无功而返。

大明风华朱棣相见建文帝(大明风华朱棣与建文帝在塔内见面了......)(2)


可见,传国玉玺只不过是得过着的一种自我心理安慰罢了。至于朱棣又见到了传国玉玺,无非是说大明还是老朱家的天下,是正统而已。也许,始皇帝的传国玉玺早已丢失了,历朝历代都有自己的传国玉玺。民国成立,清廷退位,但依优待条件,仍盘踞紫禁城而称孤道寡。直至民国十三年(公元1924)11月,末代皇帝溥仪被冯玉祥驱逐出宫,此“传国玉玺”复不见踪影。当时冯部将领鹿钟麟等人曾追索此镶金玉玺,至今仍无下文。

大明风华朱棣相见建文帝(大明风华朱棣与建文帝在塔内见面了......)(3)


建文帝与朱棣的辩论

建文是出海了还是出家做和尚了或者死了?反正郑和下西洋是没找到,要么是出家了,要么就是死了。

假设建文出家了,那么就有了这样的辩论。

朱棣:请建文做太上皇。

建文:不必了,出家后一切看开了。

建文:我来是为了三万靖难遗孤。

朱棣:我来是为了杀你。

建文:听说你以太孙为质子。

朱棣:我还有其他孙子。

建文:那你就杀吧。

朱棣:玉玺留下。

建文:没打算带走。

朱棣:那你走吧。

朱棣在鸡鸣寺整天有姚广元老和尚为其念经祈祷,仍不能心安,担心自己死后,建文卷土重来。倒是建文帝,年纪轻轻就开看了一切。作为一国之君,区别在哪儿呢?一个是继承的,一个是打下的;一个轻,一个重;一个看得开,一个看得重。轻重之间,可以看出朱棣是一个有责任的好皇帝。,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