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的简称和来历(云南省简称滇的称谓由来)
滇国起源的相关问题
“滇”的称谓由来
滇池位于昆明市西南,它是一个受第三纪喜马拉雅山地壳运动的影响而构成的高原石灰岩断层陷落湖,形似半月,海拔1886米,南北长42公里,东西宽12.5公里,平均宽度约8.32公里。湖岸线长约163公里,湖面面积309平方公里,居云南省首位,湖水最大深度11.2米,平均深度4.4米,蓄水量15.6亿立方米,也是中国第六大内陆淡水湖。滇池东南北三面有盘龙江等30多条河流汇入,湖水由西面海口流出称螳螂川,经普渡河汇入金沙江。滇池区域群山环抱,河流交错,气候适宜,物产丰富,动植物种属繁多,自古以来就是天然的人类栖息地——滇人生于斯、长于斯也真是得天独厚,冥冥中自有天禄存焉。
庄蹻开滇事茫然,不过滇人崛起在战国时期,却是不争的事实。滇国为什么被命名为“滇”呢?让我们先对“滇”的由来做简单的剖析。
“滇”的概念,最早见于司马迁笔下,但历代学者对“滇”之由来各有不同的解释。主要有以下几种:
1.《后汉书》云:“水源深广,而末更浅狭,有似倒流,故谓滇池。”《史记正义》:“《括地志》云滇池泽在昆州晋宁县西南三十里。其水源深广而[末]更浅狭,有似倒流,故谓滇也。”晋代常璩《华阳国志·卷四·南中志》中记载:“滇池县,郡治,故滇国也;有泽,水周围二百五十里,所出深广,下流浅狭如倒流,故曰滇池。”这两种说法都是从滇池水的源广而流狭解释“滇”字,“滇池”意为池水源流“颠倒”。
2.王先谦《汉书补注》:“上林赋文成颠歌,文颖注颠县,其人能作西南夷歌,颠与滇同。然武帝前滇池县本作颠县,后人因池加水为滇耳。滇池读为颠池,以滇为义。《说文》:颠,顶也。言益州各水四面下注于卑地,此县之地与池独居高顶,当不以颠倒为义。”王先谦则考证认为滇池原为颠池,是指颠县与颠池地理位置较高而言,“滇池”意为“高地之池”,并非水流颠倒之池。
3.“滇”“氐”为一音之转,“滇”是氐系民族称呼小平坝、小盆地的汉译字。滇人即氐人,滇因氐而得名。此说采用了音韵学结合人类学的方法,论点较新颖。
4.滇者“甸”也,是云南民间对坝子的俗称。“彝语称山间平地为“滇”,后或写作“甸”。今云南境内以“甸”为名之地不少,如鲁甸、寻甸、倘甸、花甸等。滇国即因此“滇(甸)池”而得名。滇池周围更是一大片山间平地,所以被称为滇池。”
5.还有的学者认为:“战国后期以前的“滇池”是在今成都平原。只是由于战国后期蜀部族人的南迁,“滇池”之名才被带到今云南高原上。”但这种说法并未得到大多数学者的认可。
6.还有人认为“滇”为彝语之“鹰”,“滇池”是彝语“滇濮殊罗”之音译,意为“鹰祖之海”。滇民族为鹰崇拜的民族,滇国是彝族祖先建立的。这种音义相训的孤证,聊备一说而已。
晋宁石寨山出土的鸟践蛇铜斧 西汉
高23.5厘米,宽15.5厘米
对于种种不一的解释,方国瑜先生在《滇史论丛》一书中的提法很有指导意义,他认为:“滇”字为土语音译,并不必从字而附会解说……至于‘滇’区域,当初只是一个部落的名称,后来部落连接,用此称号而区域扩大。”滇是云南古代一个族群的名称,正如方国瑜先生所说的是土著语言的汉字音译,具体何意已不可考,如果从汉字的音义去解释“滇”字,未免南辕北辙,难中肯綮。聚居在滇池附近的古代民就是滇人,滇池因滇人而得名。因“滇人”而得名的还有“滇马”“滇僰”等。
滇池区域青铜文化的起源,目前学者大多认为是从本地新石器文化延续而来。“滇池区域新石器文化具有浓厚的地方特点,表明它是起源于本地而又有别于云南其他地区新石器文化的一种土著文化。”商周时期,“滇池区域新石器文化便逐渐跨入铜石并用时代而缓慢地向青铜文化发展,晋宁石寨山滇王及其家族墓地直接叠压在当地新石器时代遗址之上,即是难得的地层证据。”近些年来,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多次对滇文化遗址玉溪刺桐关、昆明西山龙门天子庙、晋宁区(县)上蒜镇的小平山、澄江金莲山和学山、东川玉碑地、通海兴义、晋宁上西河等进行了调查、发掘。滇池区域青铜文化在战国时期的迅速发展,一些研究者认为与“庄蹻入滇”有关,但目前发现的考古材料尚不能完全证明这一观点。
2005年,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蒋志龙先生对昆明附近的天子庙贝丘遗址进行了发掘,这是云南第一次对滇池附近贝丘遗址进行的科学发掘,发掘出土的遗物主要为陶器、石器、铜器和少量玉器,铜器包括青铜鱼钩、铜锥、铜片等物,该遗存的年代部分与石寨山文化相重合,而部分遗存的年代可能要更早,最早的可能要到春秋以前。该遗址应是滇池西岸古代居民的一个渔猎场所,它的发掘为我们探究滇青铜文化的起源提供了重要的线索。
滇池龙门村的贝丘遗址
2006年,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晋宁区(县)上蒜镇的小平山遗址进行了试掘,该遗址是滇池区域第一个青铜时代遗址,其中发现了房屋建筑的痕迹,首次发现了石寨山文化的半地穴式的窝棚状的房屋,还有陶釜、陶罐、陶盘、陶豆、陶尊等以及部分青铜器、玉石器。2010年10月《考古》杂志发表了《云南澄江学山遗址试掘简报》,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经过4个多月的发掘,在澄江抚仙湖北岸的学山发现了一个滇青铜文化大型聚落遗址。这是滇青铜文化考古发现的第一个滇人村落,具有重大历史意义,它填补了滇青铜文化考古仅发现墓葬而无居住遗址的空白,为我们更深入地探究滇青铜文化提供了第一手的资料。澄江学山遗址距今已超过2500年,相当于春秋战国时期,现已揭露1700平方米,有超过20座的房屋以及道路、村民活动遗址等,同时还发现了20多座墓葬。该遗址出土了陶器、骨器、石器、青铜器以及一定数量的青铜渣、范芯等,还有猪、羊、鱼等动物骨骼。房屋遗址和火塘灰烬的发现,向我们表示这是一个滇人生活的重要遗址。学山与滇青铜文化另一个重要的遗址——金莲山遗址仅相距200米左右,它们之间的关系之密切可想而知。
2008-2010年,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与美国密歇根大学人类学系联合进行滇池地区史前聚落遗址考古调查,在环滇池地区发现的古滇文化遗址达数十处。2016-2017年,蒋志龙先生在晋宁石寨山以南1公里处金砂村上西河遗址乙区(西王庙)进行了考古发掘,共清理发掘面积1500平方米,首次在滇池地区的冲积平原地区发现石寨山文化的聚落,时代最早可以推到商周时期。在洪积层之下发现汉代的地层堆积和水井等遗迹,清理的水井数量达13眼,并在汉代堆积的下面发现了石寨山文化(古滇)时期的房屋基址和灰坑、灰沟等堆积,清理的房屋基址总共有40座、灰坑470个、灰沟62条、墓葬3座。上西河遗址中发现了大量房屋柱洞、灰坑和灰沟,还有许多陶片、石器和骨器,房屋有半地穴式和干栏式房屋。在汉代堆积的下面发现了时代更早的石寨山文化的聚落。最有代表性的遗迹就是水井,在约200平方米的范围内发现了13眼水井。这是以往从未发现过的,为研究古滇历史文化之源提供了重要的资料。滇池盆地的冲积平原地区,出现了公元前14世纪的遗存,这或许就是石寨山文化的源。根据对河泊所和西王庙遗址的试掘,考古工作者得出了基本的认识——“河泊所遗址群作为滇池东南岸核心区域的遗址群,最早建立于公元前1000年左右,并一直延续至战汉时期。但年代和石寨山墓地不能完全对应,且聚落遗址要比石寨山墓地早500年以上。鉴于此,我们推测在石寨山墓地出现和司马迁所记述的政治组织——滇国形成之前,“滇”作为一个文化或社会实体就早已存在”。伟大的滇青铜文化不可能从石缝中蹦出,也不可能完全是“外来文明”的功劳,古滇人生活在这块红土地上,用自己的双手创造出了无数的辉煌。相信随着考古事业的发展,滇青铜文化的起源问题逐渐将会得到解答。
↑ 石寨山出土的铜孔雀杖头
西汉 高10.2厘米,径4.3厘米
↓ 石寨山出土的铜孔雀摆件
西汉 高14.5厘米,宽3厘米,长8厘米
本文摘自樊海涛《青铜井烛——滇国历史文化探微》,云南出版集团 云南美术出版社,2021年,第12~17页。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