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安室浅绛(空穴来风说客低绮户及其他)

且安室浅绛(空穴来风说客低绮户及其他)(1)

昨天贴出《不只故宫,媒体演艺界也常错字》一文之后,有不少网友写了评论,我也选择性地作了些回复。现选取其中较有代表性的内容,稍加整理,另成一文。因怕篇幅过长,只好挂一漏万,敬请大家原谅。

mophysto :

空穴来风这个(词语),几乎是每用必错。错得纠不回来,都干脆两用了……

邓遂夫 回复 mophysto :

语言的发展演变是有这种情况。但必须讲究约定俗成,众望所归;不能违背了大多数人的意愿去“强扭”。比如现在使用的这个“空穴来风”,正是因为其语感更近“凭空”之义,才由几百年甚至上千年前的古人凭语感来使用这一词语的习惯用法(大意是“空穴里吹出来的风,没什么根据”。如白居易诗:“朽株难免蠹,空穴易来风。”即首开了“流言不足为凭”之义的先河),而逐渐脱离了两千年前宋玉《风赋》里首创此语的原初本义。既然已经改变原义使用了至少几百上千年,近现代的文人更是习以为常地一直在这样使用着;为什么《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之前的某一个版次,编纂者还要依照原出典的本义去“强扭”呢?这样反而弄巧反拙,造成近年来一部分年轻人在使用上的混乱。好在后来《现汉》又纠正了“强扭”的解释(尽管纠正得还稍嫌“羞羞答答”,略有一点故作“模糊”之状)。总之,现在这个成语,是不应该两用的。允许两用,容易让人无所适从。

再如“唯一”的“唯”字,在历史上固然从来都是和“惟”字通用的。远古和中古时期有点各行其是、二者混用;明清时期多用后者;近现代则多用前者。但现在强调规范化,当然最好是把它统一起来比较好(印古籍除外)。可也是因为《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之前的某一个版次去“强扭”了一下,违背大多数人的习惯而统一成复古的“惟”。再经报刊及出版部门的强力监管,统一倒是统一了,却引起《咬文嚼字》等刊物的一场大讨论。最后又经多家文字单位联名打报告,才得以还原成在现代汉语中更合理规范的“唯”字,且在《现汉》第5版中作了使用上的重新的界定。但原来的“强扭”恶果,如今并没有完全清除。你看现在的报纸、书籍,这个字的使用依然有点各行其是——乃因编辑们手中的词典版次不一样之故也 。更遗憾的是,现在虽然规范合理了,反倒没有以前那样大的力度来监管统一,报刊书籍规范使用的效果,尚不如人意。叹叹!

wfj369 :

( mophysto 说:)“空穴来风这个(词语),几乎是每用必错。错得纠不回来,都干脆两用了 …… ” 您说了半天,我还是没看懂,到底该取哪个意义呀?请教了!

邓遂夫 回复 wfj369 :

就该取我上面所说的后一种涵义呀!即《现代汉语词典》2005年版在“空穴来风” 词条的原释义后面新增的一句话:“现多用来比喻消息和传说毫无根据。”其实,多少年来人们就已经是这样用的了。就因为该词典在此前的2002年版(或许还有更早版次)的解释中,一反常态地选取了两千多年前宋玉的《风赋》首创此语时的原初本义(意为“传言是有根据的”) 。又因这部词典具有现代汉语运用的权威性,一般人都得依从(教师不依从会被诟病,学生不依从会影响成绩),所以近几年来,这个成语的使用就乱了套。现在虽然纠正过来了,乱象并没有彻底改变,才会有您和前面那位网友的疑惑。

wangzhanlong1984 :

词目:说客 拼音:shuō kè 注:1.说客,旧读(shuì kè)。在最新版现代汉语词典中,注音为(shuō kè) 我记得老版三国(电视剧)里念的也是shuì kè。

邓遂夫 回复 wangzhanlong1984 :

岂止电视剧《三国》,在当今的影视剧里,现在跟风念“睡客”、“睡服”的多了去了。都是我指出的那原因给闹的,所以才提出来供相关人士思考思考,顺便也给那些坚持不跟风却难免心中忐忑的人打打气。 正确的态度应该是,别说主持人,演历史剧也不能用旧读。如果可以用,那就不只是一个“说客”、“说服”的问题了,所有“说话”的“说”,甚至所有今古音有区别的词语,都将变成有点滑稽或谁也听不懂的古人腔调。当然,极个别带古音的词语,在某些传统戏曲里是可以用的,“说”字即其中之一。但也不光是“说客”、“说服”呀,“说话”的“说”也是一样,这些在古人的发音里从来就没有区别,因而在某些传统戏曲里也没有区别。若是现代汉语里非得把“说”字复古,干吗不像传统戏曲那样,把“说话”的“说”也统统包括进去呢?

而且,不同的传统戏曲有不同的方言和古音。相对而言,京剧、昆曲里的“说”字比较标准,可也并不念“睡”这个音,而是和柳永《雨霖铃》词最后一个韵脚的“说”字一样,都和前面的韵脚“切”、“歇”、“月”等入声字的尾音全同。(按:这个入声的“说”字发音,除了京、昆等戏曲和湖南、湖北及东南一带的某些方言还保留着它的“活化石”,现代汉语拼音已经没法确切地拼写出来了。除非对拼音字母作一点小小的改进——这个改进工作迟早是要做的,与其将来做不如现在就做——将其改进为可以准确地拼写出所有的今古音和各种方言读音,如 shuè;而不必借助于和汉语发音更其隔膜的国际音标。)

青鸟

( 绮 :)据《说文》解释是有花纹的缯。平纹地起斜纹花的单色丝织物。《汉书·高帝纪》八年:“贾人毋得衣锦、绣、绮、縠、絺、紵、罽。”注:“绮,文缯也,即今之细绫也。” 绮有逐经(纬)提花型和隔经(纬)提花型两种,后者也称“涨式组织” 绮。 绮:本义细绫,有花纹的丝织品。引申义华丽、美丽、精美。注意:“绮”这个字在古词里是古体字,念“yi”,第三声。如苏轼《水调歌头》中的“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邓遂夫 回复 青鸟 :

我不知道青鸟先生的最后结论,是不是以为“低绮户”的“绮”字就该念“yi,第三声”(以为我批评王菲演唱苏轼《水调歌头》时,将“低绮〔 qí 〕 户”误为 “低漪〔 yī〕 户”,是批评错了 ) ?若真觉得是这样,您才是大错。“绮”字,不论是两千年前的本义“文缯”、“细绫”,还是后来的引申义华丽、美丽、精美(“低绮户”之“绮”即此义),总之从古至今都念“奇”,不念“ yi”。 汉代许慎的《说文解字》原注音即为“奇声”;宋代徐铉给他补注的反切音也是“祛彼切”,跟许慎的注音一致;后来《广韵》注“墟彼切”,看似有差异,其实也一样,因为“墟”字的注音就是“去鱼切”,和现代读音略有不同。至于“绮”字的这些义项,在现代汉语中仍音“奇”,就更不用说了。但古代有没有接近“yi”的“绮”字读音呢?有。《集韵》里有个特殊的又读音“语绮切”,注明《庄子》里的“士成绮”这个人名就该念这个音。至于这个人名的“绮”字是否真该这样念,宋人注这个音的依据是什么,可不可靠,仍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即便果真存在这个读音,它和“低绮户”的读音又有什么关系呢?

博主按:这一条回复青鸟先生的文字,实在不是一个三言两语可以说清的话题。本来,“绮”字的这些涵义,在古代就一直读这个音,在这里繁复地征引,对于前文所涉及的问题几乎毫无关连。我们着重应该澄清的只是:在用现代汉语来演唱的这支谱写苏轼《水调歌头》的歌曲里,王菲到底该唱“低绮〔qí〕户”还是“低漪〔yī〕户”才对? 青鸟先生却有意无意地回避了对此关键问题的分析,绕了一个大圈儿仍只谈“绮”字 的古义是什么,却不直接挑明“低绮户” 的古音是什么,最后突兀冒出一个“在古词里”,该念“yi”,第三声。——请问您具体是指哪句“古词”?包括苏轼《水调歌头》的“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么?——像这样“虚晃一刀”而得出的所谓“结论”,很容易对年轻朋友继续造成误导。所以 我真想请问青鸟先生 :如果 您的确是在说“低绮户”的“绮”字,“在古词里”也该念“ yi ”, 而且是“ 第三声 ”, 可不可以把您的 根据 讲出来听听?

xxhhgdn :

博主提到了“说服”。 那么我就不得不提另一个让我一直都很纠结的字:“角色”,到底该念“jué sè”还是“jiǎo sè”?

为这个字,我痛苦了很久!

邓遂夫 回复 xxhhgdn:

“角色”和“脚色”这两个词,都只能念“júe sè”,不能念“jiǎo sè”。但现在的演艺界和某些主持人,却是两种发音都在说,好像有点无所适从。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源,是南北口音的差异。因为南方多数地区说“角”和“脚”都是一个音:“jiò ”(我这样拼写都是违规的,因为普通话里不发这个音)。正因为南方人这两个字发音相同,所以就常常把“角色”写成“脚色”。现在这两个词还允许通用,可都得按规范的普通话发音,必须念成一样的“júe sè”。不过新版《现汉》已经把“脚色”这个通用词取消了,也算是一种规范吧。

有趣的是,这两个字连京剧界也常常发生混淆。溯其源,也是因为在他们的行业里以前存在着“角色”和“脚色”两种写法所形成的,而这两种写法,北方人读起来就迥异。但溯其 更早的渊源,则是京剧的创始人乃湖北黄冈一带的艺人(是以他们为主创建了融合着昆腔和汉调韵味的一种最早的“徽班”戏剧)。你看现在的京剧念白,仍是典型的湖北古音。只有小丑的念白例外,因为小丑的念白必须得用更加生活化的语言,所以到了京城就演变成了小丑的“京油子”腔。这类问题细说起来非常复杂。当然这里所说的,大多是我个人的一家之言,仅供参考而已。

微风 水

这样的发音混乱情况多了去了!“乐”作姓时,读“yue”四声,“宁”作姓时,亦为第四声,大部分人都读第二声;“亚”应该是第四声,但CCTV的人大部都读平声。

邓遂夫 回复 微风 水

是的,央视不少主持人在普通话与北京话有差异的一些字音上,往往下意识地说成了北京方言的读音。还有,老北京方言发 j q x 这三个声母,往往不标准,近乎于京剧里的古代“尖音”z c s。但京、昆等剧种并非所有的 j q x 都发“尖音”,而是有“尖”、“团”两种音的分别;而老北京方言里的 j q x 却是清一色的发“尖音”。也许某些有意贴近北京话的主持人,觉得这样吐词更清晰,实际上听起来很刺耳。

2011年5月17日凌晨整理

且安室浅绛(空穴来风说客低绮户及其他)(2)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