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人处世不要只看表面(别拿自己不当外人)

物欲横流,这个词语延续至今,似乎已经不是贬义到人人敬而远之的程度,更像是一种中性陈述,一种对时代的评说。

几十年前,一首《年轻的朋友来相会》红遍大江南北,有句歌词这样唱:“美妙的春光属于谁?属于你,属于我,属于我们八十年代的新一辈”。

可是如此大爱的歌词,难道真要成为历史?看如今的流行歌曲,多是“你不懂我的心”、“我哭了你头也不回”等等,以“我满意才可以”为准则的歌词。

西方经济学中,个体的“自私”为所有理论的基础,可是在生命中,所有试图让世界围着自己转圈圈的人,真的过上想要的生活了吗?

为人处世不要只看表面(别拿自己不当外人)(1)

有一位同事,属于特别不把自己当外人的那种。别人桌上的东西,拿来就用,洗好的水果,抓起就吃,而且从来不带还的。

更有一个最大特点,她喜欢找各种理由让别人请客,并且堵死所有退路,让你觉得不请客就是“对不起人民”。

所以,在不同“东家”的饭局里,总能找到她的身影。可是轮到别人要她请客,永远有无数理由挡在她面前,至今从未成功过一次。

很快,大家认清了什么,也就再也无人搭她的茬。在大家的疏远中,她成了众人中的孤家寡人,以至于有一次周末组织出游,所有人都忘记有这个存在,更无人喊她。

“什么都是我的”,“谁也不能对不起我”,这样的思想,左右了太多不能左右世界的人,而这些人的结局,似乎都不怎么理想。

看《道德经》时,记得里面这样说:无私为大私。这句话视角很独特,让人比较容易接受。

为人处世不要只看表面(别拿自己不当外人)(2)

首先,怎样的自私才是最高端大气的“自私”?

从这个角度出发,给出答案:无私。真正的无私带来的收获,才是最丰富的。

而这个无私,我觉得可以有一个符合时代的新意义:那就是“分享”与“自我”的平衡。

有一次晚上散步,见到两个四五岁的小孩友在挖沙子。其中一个小孩子有工具,花花绿绿地很好看,另一个小孩拿着一个普通铁铲子,并试图从对方那里拿一个自己喜欢的工具。

第一个小孩仔细在工具箱里挑了两个,拿出来给了另一个小孩,郑重地说:这两个可以给你玩,但是另外的两个你不能动,因为它们是我要用的。

被恩惠的小朋友在自己小书包里,拿出零食分给对方,两个人不断咯咯笑着,好不开心。

我走出去好远了,但还在想着刚刚两个小孩。我不断在想,小孩子都懂得的道理,为什么成年之后,总有那么多看不开的事情?

还是说我们本就懂得如何生活,只是生活的杂音调乱了应有的节奏,让我们忘记了什么才是最好的态度?

懂得分享,但是仍维护着自我的主权底线,是维持人与人之间关系最长久与坚固的方式,因为这是动态的,是有韧性的。

为人处世不要只看表面(别拿自己不当外人)(3)

我付出一丈,你回报一丈也好,一尺也好,都是两个灵魂共赢增值的过程;我敬人一分,人却负我三分,如此我便不再与他为善就好。

简简单单,不需要把太多负能量引入这场缘分。无私之人可以如此互惠共生,自私之人便做不到。

有句话说,“自夸、说教、抱怨”,这三个词语是上了年纪的人,常常在做,却意识不到的事情。

自夸,为了掩饰岁月和成就的不匹配;

说教,是仅把年龄当作成就的错觉使然;

抱怨,无非是跌倒了不愿再爬起来的借口。

生命与你,也像人与人之间相处,付出了才有可能得到回报;只会索取,也就只能坐等枯竭,也就多了自夸,有了说教,来了抱怨。

生命与你,也是一种平衡,付出多少,守护多少,全凭个人决定:不能对它吝啬,也不能向它低头。

朋友中有一对模范夫妻,结婚十几年了,最近却要闹离婚。朋友们心里纳闷,这样如胶似漆的两人,怎么会走到这一步?了解后才明白,原来七年之痒不过是试探,十几年的朝夕相处,也敌不过审美疲劳:妻子怨丈夫不浪漫,丈夫说妻子不关心。

半月有余,又传来消息:两人和好!至于原因朋友们传的有声有色,大致如下:

一次吵架过后,妻子怒而离去,开车回娘家。由于心情太差,分神与一辆货车刮蹭,车前盖整个掀起,差一米,人就完了。

妻子下车,神魂未定只知道哭,拿出手机顺手就拨给了丈夫。丈夫听了,电话那边只说了五个字:“别怕,有我在!”

这样,和好如初。

朝夕相处的夫妻,千万句“我爱你”,也是期待对方把爱毫不吝啬地给予自己;千万句“我爱你”,有时候也比不过困境中的这三个字:有我在。

如此的婚姻,才经得住风霜,打得败流年,不被琐事骚扰,也不让金钱击倒。

因为,男人和女人,学会了真正的相互扶持;一方的倾力付出和另一方的无私回报,成为你中有我的循环生长。

无私,成就了自私的最好结局。

如此来看,最高端大气的“自私”,与无私和分享,从来都不分家。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