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如何克服犹豫(荒唐的王阳明格竹)

王阳明作为古代儒家学说的传承者,在陆九渊宋明理学中心学基础上发展出了“心学”这一学科,提倡“仁、义、礼、智、信”,“致良知”,主张将心灵良知作为明辨是非、日常行为的标杆,鼓励教导世人一心向善,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自心学一出,打破了许多禁锢人们头脑的条条框框,为人们甚至整个社会竖立正确的为人处世方式、抵御外界的混沌纷扰提供了行为准则。

王阳明如何克服犹豫(荒唐的王阳明格竹)(1)

而且由于王阳明心学通俗易懂、“简易直接、明白四达”,普通老百姓都能够理解,故而很快风靡全国,取代了朱元璋立朝时行政律法确定的自家人学说:朱熹的理学。

不仅如此,当明末的朱舜水远渡日本,将王阳明心学传到日本后,日本国内一度将其奉为“显”学,对其革新运动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乃至成了明治维新最重要的精神武器。明治维新时期最有影响力的伊藤博文,则是最为推崇阳明心学。

王阳明心学是在明朝提出的,有其深刻的历史背景,笔者无异于贬低阳明先生,只是站在今日的角度略微提提不同看法。

众所周知,王阳明“心学”的基础便是:心外无物,吾心即是宇宙,突出了人这一个体在推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也即我们经常提到的主观能动性。

王阳明如何克服犹豫(荒唐的王阳明格竹)(2)

王阳明“心学”当时的对手是朱熹的“理学”。“理学”的核心是摒弃人欲,认为天地之间必然有一“理”,人只要遵循这一“理”,便能行通四方。

说白了,朱熹认为的行为标杆不在个人,不受个人意志转移的,这颇有些现代唯物论的味道。

那如何得到这个“理”呢?“格物尽理”,也就是说这个真理是天地万物必须遵守的客观规律,这在今人看来是无比正确的。

马列哲学告诉我们:这个世界普遍存在着客观规律,世间万物、太空行星的运行都要遵守,而不能我行我素。物理学科告诉我们,这个客观规律是牛顿运动定律、万有引力定律等等;化学学科告诉我们:这个客观规律是分子运动论、化学反应等等。

王阳明如何克服犹豫(荒唐的王阳明格竹)(3)

可惜由于当时的技术条件和整个社会的氛围,“理”学即便非常正确但缺乏有力的例证,也缺乏社会的广泛认同。

由于横跨几千年的中国传统文化都在纠结善与恶、道德操守这类虚的东西,没有谁对实实在在的物质感兴趣,故而朱熹的“理”学显得非常苍白,很快被质疑。故而王阳明重塑道德迎合世俗,后来者居上,也在意料之中了。但依据前面的分析,以及今人科学技术的成就,我们很容易得到一个结论:王阳明的心学是违背“这个世界客观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这一客观规律的。

当然王阳明也是个严谨的人,为了证明朱熹的“格物尽理”的错误性,他还专门去“格竹”,据说“格”了七天七夜,身体都累倒了,结果什么也没得到。为此,他证明了“格物尽理”的错误性。

对此,我只能呵呵了,像他这么荒唐的“格”法,只能印证一句真理:方向错了,怎么努力都没用。

王阳明如何克服犹豫(荒唐的王阳明格竹)(4)

用今人的思维去“格”,可以通过观测竹子弯曲的位移,以及悬挂石头的重量,可以得到位移和重量会近似成正比规律,这便是胡克定律;通过记录竹子的生长速度,再对比周围树木的生长速度,可以得知竹子生长速度惊人,如果再做个统计,就会发现竹子是世界上长得最快的植物;刨开土壤,可以发现,竹子的地下茎是横着生长……

由此可见,很容易格出的物理定律和生物学知识,王阳明怎么会“格”了几天几夜一无所获,而且还将自己搞出重病了?

还是那句话:方向错了,怎么努力都没用。你站在心学的角度,把竹子当成一个人来看,它当然不会善与恶、良与知,更不懂得“仁、义、礼、智、信”,因为它是竹子,不论你讨不讨厌它,心情好不好,它都是竹子,永远的有弹性,永远生长得最快,这是客观规律不以人意志为转移。

王阳明如何克服犹豫(荒唐的王阳明格竹)(5)

由此可见,王阳明的“格竹”,是不是荒唐?

也正是因为王阳明的心学违反了“这个世界客观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这一客观规律,主张放大人的主观因素,导致人与人感官差异过大,标准没法统一。众人理解不一,自然容易吵架。王阳明去世后,他的弟子针对心学到底怎么解读吵得不可开交,最终分家:分成了七派。这是何等讥讽的事情,居然后世还美其名曰:王门七派。

综上,虽然王阳明尽心尽力进行了七天七夜的“格竹”,但做法是荒唐的,因此方向错了,怎么努力都没用,而他的“心学”违背了“世界客观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这一客观规律,放大了人的主观因素,导致标准不一,争论不休,难怪弟子吵着要分家,并且分成了七家。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