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星堆文物是哪里出土的(三星堆文物的出土)

  众所周知,三星堆遗址的发掘工作,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当中。此次出土了不少重要文物,给中国史学界也带来了极大的惊喜。过去我们一直认为夏朝的二里头文化,是“最早的中国”。但三星堆文物的出土,却打破了我们固有的认知。从出土文物的样式来看,不仅制作工艺更加精细,而且与中原文化也有很大的差别。以至于有人惊呼是“外星文明”,或是西方的舶来品。但这些文物,很可能是古蜀国的遗产。

三星堆文物是哪里出土的(三星堆文物的出土)(1)

青铜人面像

  在中国历史上,位于四川盆地的巴蜀之国都非常重要,刘邦、刘备都是靠此起家。战乱时代,割据蜀地也可裂土称王。但我们所知的,都是在秦始皇统一之后的蜀地。那在秦国吞并巴蜀之前,这片土地上又发生过怎么样的故事呢?三星堆文物的出土,便给我们揭开了这段不为人知的往事。

三星堆文物是哪里出土的(三星堆文物的出土)(2)

青铜人面像

  相信很多人都见到了三星堆出土的青铜人面像,在众多的青铜人面像中,有三件著名的“千里眼、顺风耳”造型,它们不仅体型庞大,而且眼球明显突出眼眶,双耳更是极尽夸张,长大似兽耳,大嘴亦阔至耳根,很难想象世上会有这样的人。但据《蜀王本纪》和《华阳国志》记载,古蜀国的第一个蜀王蚕丛,就是这样的相貌。

第一位蜀王蚕丛

  《华阳国志》记载:“有蜀侯蚕丛,其目纵,始称王。”在当地神话中,大约在公元前三千年左右,黄帝娶蜀山氏女子为妃,所生的儿子,便是古蜀国开山鼻祖——蚕丛。而蚕丛对于古蜀国人民最大的贡献,就是教会人们养蚕缫丝。在中华文化中,教人们养蚕缫丝的是黄帝的妻子嫘祖。传说蚕丛最先居住在岷山石室,后来为了他的养蚕事业,才带着族人迁到了成都居住。瞿上城,是蚕丛在成都平原立国后建立的第一个都城。

三星堆文物是哪里出土的(三星堆文物的出土)(3)

蜀王

第二位蜀王柏灌

  在蚕丛之后,继位的蜀王为柏灌。在商王廪辛时期,蚕丛氏羌族在陕、甘一带崛起,屡犯商王朝,使商朝戍军遭受到很大的打击。商王廪辛对羌族进行了残酷的镇压,蚕丛氏首领被射死,族人四分五裂。一部分族人跟着一个年轻人逃到了一处有河流流经的柏树林(今彭州)落脚,那里有丰富的铜矿和玉石、陶土可供生活需用。在这名年轻人的建议下,部落改名为“柏灌氏”。因此古蜀国的第二个王是柏灌。

三星堆文物是哪里出土的(三星堆文物的出土)(4)

青铜人面像

第三位蜀王鱼凫

  柏灌带人安居乐业,没有太大的野心,也缺乏自我保护能力,所以后来被部落南边崛起的鱼凫氏部落兼并。而鱼凫,就是古蜀国的第三位王。他最大的贡献,则是教会了百姓捕鱼。李白在《蜀道难》中提及的“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就是指蚕丛和鱼凫两位古蜀国君主。

三星堆文物是哪里出土的(三星堆文物的出土)(5)

青铜人面像

第四位蜀王杜宇

  在鱼凫之后,则是望帝杜宇的时代。传说杜宇是一个天降的神人,与另一个从江源中出来,名叫朱利的奇女子结为了夫妻,他教会了百姓务农,深受民众爱戴,被拥立为首领。他率众建立国家,定都“郫邑"(也有说他在“瞿上”建都的)。由于他在武王伐纣时出兵相助,且是推翻殷商的重要军事力量,所以称帝于蜀,号曰望帝。他也是古蜀国第一个称帝的君王。

三星堆文物是哪里出土的(三星堆文物的出土)(6)

杜鹃鸟

  晚年,他主动禅位给鳖灵,隐居西山。政敌却造谣说他是因与鳖灵妻子私通,才退位让贤的。杜宇被人造谣中伤,一病不起,不久之后离开人世。但他的魂魄却化身为鸟,昼夜啼叫。蜀地的百姓也没有忘记他们的君王,为这种鸟取名为“杜鹃”。所以杜鹃又有别名“望帝”、“杜宇”、“杜宇魂”等。李商隐《锦瑟》中“望帝春心托杜鹃”,便是借用了这一典故。

第五位蜀王鳖灵

  而杜宇的接班人,就是我们前面提到的鳖灵。传说鳖灵是楚国人,有一天不小心失足落水而死。但他的尸体并没有顺流而下,而是一直逆流而上,漂到了郫。当地人将他打捞起来后,他竟然奇迹般地活了过来。望帝杜宇听说此事后,便让人将鳖灵叫了过来。二人相谈甚欢,杜宇就让鳖灵做了蜀国的丞相。

三星堆文物是哪里出土的(三星堆文物的出土)(7)

鳖灵

  不久之后,蜀国爆发了前所未有的水灾,杜宇便命鳖灵治水。鳖灵带人把玉垒山凿开一条通路,让洪水顺岷江畅流而下,解除了水患,百姓得以安居乐业。鳖灵治水归来后,杜宇念他治水有功,主动退位让贤。结果却被人传出了风言风语,气死了自己。而鳖灵继位后,号丛帝,又称开明帝。之后,他的子孙继位,也称开明帝。

三星堆文物是哪里出土的(三星堆文物的出土)(8)

古蜀国地图

  从公元前451年开始,秦蜀两国就围绕南郑(汉中)展开争夺战,至公元前387年,蜀国终于夺回南郑。随后,开明九世徙治成都,始立宗庙,复称蜀王。公元前316年,秦惠文王趁蜀国与巴国、苴国交战之际,派张仪和司马错灭蜀,古蜀国正式灭亡,成为秦国统一天下的后方粮仓。

  参考资料:《华阳国志》、《蜀王本纪》、《史记》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