蚯蚓爬出来是地震前兆吗(蚯蚓解密切两段变两只)

执起铲子挖土,偶尔会看到几只蚯蚓探头,你很有可能 打扰了蚯蚓们的闺房时间! 又聋又瞎的蚯蚓,如何在黑漆漆的土壤里找到另一半? 蚯蚓的传言好多, 听说大地震前数万只蚯蚓会先从土中钻出来窜逃、被切 成两半的蚯蚓会变两只,真的假的? 农夫想要养蚯蚓来做堆肥,该养哪一种蚯蚓?

蚯蚓爬出来是地震前兆吗(蚯蚓解密切两段变两只)(1)

Q1:蚯蚓可以长到多大?

蚯蚓是环节动物,全世界已经发现并命名的有六千多种,中国目前约有 110 种。目前发现种类还在增加中,以中国来说,估计至少还有一百多种还未命名。

不同种类的蚯蚓,体型大小、粗细、颜色、纹理也不同,在钓具店常听到「红蚯蚓」及「黑蚯蚓」,而在台湾,体型较大的蚯蚓俗称蛇蚯蚓或山蚯蚓,有些种类体长可达一米长。 全世界现在记录到最大为澳洲巨蛇蚓(Megascolides australis)以及南美洲亚马逊盆地特有的亚马逊 巨蚯蚓(Rhinodrilus priollii),成体体长均可超过两米、体重近400克.

蚯蚓爬出来是地震前兆吗(蚯蚓解密切两段变两只)(2)

Q2:为什么蚯蚓身上有一段颜色特别不一样?

如果你看到蚯蚓身上有一段颜色较浅、稍膨大的区域,代表你找到了一只「成体蚯蚓」。此部位称为「环带」,成年蚯蚓才会有环带,不同蚯蚓的环带类型不同,有的是一整圈的「环型」,有的则是半圈的「鞍型」,离环带比较近的是头,较远的那端则是尾巴。

从头起算,绝大多数蚯蚓的环带位在第14至16节的位置,环带位置前后会有摄护腺、雄孔、雌孔,另外还有比较靠近头部、远离环带的授精囊孔。

蚯蚓身上还会有一条细细的线,肉眼就看得到,这是蚯蚓的「背血管」,看得到血管的这一面是蚯蚓的背部,另一面为腹部,蚯蚓都是腹部贴地来爬行。

蚯蚓爬出来是地震前兆吗(蚯蚓解密切两段变两只)(3)

Q3:公蚯蚓跟母蚯蚓怎么分?

这世界上没有公蚯蚓或母蚯蚓,因为蚯蚓都是「雌雄同体」。雌雄同体的蚯蚓大多需要其他个体交配才能繁殖,不过,有些种类的蚯蚓可以自体受精,还有些种类的雄性生殖系统萎缩而采孤雌生殖。

蚯蚓看不到也听不到,与其他蚯蚓相遇时,会以身体彼此碰触,感觉对方的体长、尺寸以及气味,种类相同、彼此体型相近才会交配。 「不同种、体型差太多的蚯蚓不太可能交配。」蚯蚓情投意合时,两只蚯蚓会反向彼此交缠,将自己的雄孔对准另一只蚯蚓的授精囊孔进行交配,「以人类的说法,就是69式啦!」因为位置要对得准,不同种类蚯蚓的雄孔以及授精囊孔形态和位置有所差异,便无法完成交配。

自然状态下的蚯蚓通常都是一对一交配,但养殖的堆肥蚯蚓可能因为饲养密度高,也会出现「多P 杂交派对」

蚯蚓爬出来是地震前兆吗(蚯蚓解密切两段变两只)(4)

Q4:蚯蚓都吃土维生吗?

不一定。蚯蚓可依在土中的生活位置分成三类:表层型、底层型以及贯穿型。表层型的蚯蚓住在土壤表面的枯枝落叶、堆肥、有机质或腐植层,以植物残体为主食(植食性),有的会吃一点土,有的则完全不吃土。底层型蚯蚓住在土表下30公分以内,通常横向移动。贯穿型蚯蚓的隧道则是直直一条从土表往下,甚至可达一公尺深,通常体型比较大、比较强壮。底层型及贯穿型的蚯蚓都会吃土,可能是纯土食性或植食兼土食。

Q5:蚯蚓的大便是最好的肥料?

不见得,要看蚯蚓种类与食性。蚯蚓吃什么就拉什么,假若吃下牛粪,拉出来的成分也会是牛粪。不过在土壤的生态系中,蚯蚓的功能是「分解植物残体,加速矿化有机质」,并增加土壤活性以及孔隙。换言之,蚯蚓吃下植物残体,在体内分解后排出,可让其他生物更容易利用其中营养。

养殖的蚯蚓种类,排便状况较好观察,野外蚯蚓种类的蚓粪则各有巧妙。赖亦德表示,有的蚯蚓会在半夜将尾巴探出土表排便,排便位置固定、数量一多的话,就会成「蚓粪塔」,可增加土壤团粒结构或有助于混合土壤。不过若是蚓粪排在高尔夫球场、景观庭园,就会成为园丁的噩梦。

Q6:想把家里厨余做成堆肥,可以直接去户外挖蚯蚓回来用?

不可以。农民若要使用蚯蚓制作堆肥,需要确认「材料」、「作法」及「蚯蚓种类」。

材料建议为果皮、菜渣、动物粪便等生厨余,残羹剩饭等熟厨余较不适宜。作法上,切忌「升温」及「堆太高」,因为蚯蚓怕热,若仿照一般堆肥将材料叠高使发酵升温,反而不利蚯蚓生存。

适合用来制作堆肥的种类称为堆肥蚯蚓,多为可大量养殖、处理有机质废弃物的表层型植食性种类。全球可称为堆肥蚯蚓的种类约有十种,中国则有三种,分别是欧洲红蚯蚓、印度蓝蚯蚓以及非洲夜蚯蚓,这三种蚯蚓不同科,体型、颜色及环带位置都有差异。取得方式一则购买,民间养殖场多两、三种混养;二是到畜牧场的粪便放置处附近挖掘,通常可找到不少印度蓝蚯蚓。

制作蚯蚓堆肥时需注意材料与蚯蚓的比例,可用置物箱的宽口容器来盛装材料及蚯蚓,容器内先放置椰纤土,接着再放入蚯蚓及生厨余,每天若有1公升的生厨余,可搭配0.5公斤左右的蚯蚓才有足够的处理效率。除了持续不断地提供生厨余作为食物外,更重要的是避免太阳直射堆肥箱。

蚯蚓爬出来是地震前兆吗(蚯蚓解密切两段变两只)(5)

Q4:蚯蚓都吃土维生吗?

不一定。蚯蚓可依在土中的生活位置分成三类:表层型、底层型以及贯穿型。表层型的蚯蚓住在土壤表面的枯枝落叶、堆肥、有机质或腐植层,以植物残体为主食(植食性),有的会吃一点土,有的则完全不吃土。底层型蚯蚓住在土表下30公分以内,通常横向移动。贯穿型蚯蚓的隧道则是直直一条从土表往下,甚至可达一公尺深,通常体型比较大、比较强壮。底层型及贯穿型的蚯蚓都会吃土,可能是纯土食性或植食兼土食。

Q5:蚯蚓的大便是最好的肥料?

不见得,要看蚯蚓种类与食性。蚯蚓吃什么就拉什么,假若吃下牛粪,拉出来的成分也会是牛粪。不过在土壤的生态系中,蚯蚓的功能是「分解植物残体,加速矿化有机质」,并增加土壤活性以及孔隙。换言之,蚯蚓吃下植物残体,在体内分解后排出,可让其他生物更容易利用其中营养。 养殖的蚯蚓种类,排便状况较好观察,野外蚯蚓种类的蚓粪则各有巧妙。赖亦德表示,有的蚯蚓会在半夜将尾巴探出土表排便,排便位置固定、数量一多的话,就会成「蚓粪塔」,可增加土壤团粒结构或有助于混合土壤。不过若是蚓粪排在高尔夫球场、景观庭园,就会成为园丁的噩梦。

Q6:想把家里厨余做成堆肥,可以直接去户外挖蚯蚓回来用?

不可以。农民若要使用蚯蚓制作堆肥,需要确认「材料」、「作法」及「蚯蚓种类」。 材料建议为果皮、菜渣、动物粪便等生厨余,残羹剩饭等熟厨余较不适宜。作法上,切忌「升温」及「堆太高」,因为蚯蚓怕热,若仿照一般堆肥将材料叠高使发酵升温,反而不利蚯蚓生存。 适合用来制作堆肥的种类称为堆肥蚯蚓,多为可大量养殖、处理有机质废弃物的表层型植食性种类。全球可称为堆肥蚯蚓的种类约有十种,中国则有三种,分别是欧洲红蚯蚓、印度蓝蚯蚓以及非洲夜蚯蚓,这三种蚯蚓不同科,体型、颜色及环带位置都有差异。取得方式一则购买,民间养殖场多两、三种混养;二是到畜牧场的粪便放置处附近挖掘,通常可找到不少印度蓝蚯蚓。 制作蚯蚓堆肥时需注意材料与蚯蚓的比例,可用置物箱的宽口容器来盛装材料及蚯蚓,容器内先放置椰纤土,接着再放入蚯蚓及生厨余,每天若有1公升的生厨余,可搭配0.5公斤左右的蚯蚓才有足够的处理效率。除了持续不断地提供生厨余作为食物外,更重要的是避免太阳直射堆肥箱。

蚯蚓爬出来是地震前兆吗(蚯蚓解密切两段变两只)(6)

Q7:蚯蚓从中间切成两段,会变成两只?

蚯蚓的身体结构中,环带所在的前半段拥有各种消化器官、循环器官以及生殖器官,后半段只有肠子等少数消化器官。若切成两段,绝大多数种类的蚯蚓仅有前半段会活下来,后半段则会死亡,仅少数种类蚯蚓切成两段可再生成两只蚯蚓。

中国现有的三种堆肥蚯蚓,欧洲红蚯蚓、印度蓝蚯蚓以及非洲夜蚯蚓都可在切两段后再生成两只。甚至曾有国外研究将印度蓝蚯蚓切成三段后生成三只蚯蚓。但是重新生长过程中,蚯蚓前后两段会因分别失去部分器官,失去加速分解植物残体的功能。 「如果是为了让堆肥蚯蚓变多,那自然繁殖还是比较快。」

Q8:蚯蚓对农业有益,不会造成任何危害?

蚯蚓在大多数时候对农业环境有益,除了可以让土壤更松软透气,帮忙加速分解土中有机质让植物更易吸收,还能调节土壤菌相,减少土壤中的线虫危害。不过,蚯蚓也会传播某些作物的真菌性病害,例如小麦黑穗病,另外,某些贯穿型蚯蚓会吃掉作物的幼苗及种子。

蚯蚓爬出来是地震前兆吗(蚯蚓解密切两段变两只)(7)

Q9:为什么有的田区有蚯蚓?有的田区没有?

这和耕作时对土壤扰动程度有关。土壤的扰动程度越高,越不利蚯蚓生存。

水稻田几乎没有蚯蚓,因为它不仅时常淹水缺氧,收割后还会翻田、打田,相当不利于蚯蚓生存。果园、菜园中的蚯蚓较多,但施用农药及肥料的惯行农法田区会使蚯蚓族群数量下降,抑草席也会使土壤温度升高而不利蚯蚓存活,若希望田区蚯蚓增加,建议农民改用稻草、麦秆及木屑作为抑草的地表覆盖物。

Q10:常听说蚯蚓大军出没是大地震的前兆?

「当然不是!」此谣言最令人啼笑皆非,国人被大地震吓坏,此类新闻突然就变多。其实无论晴天还是雨天过后,都有机会看到蚯蚓爬出地表,两种天气下出没的蚯蚓种类不同。

晴天大量爬出来的蚯蚓多半为土后腔环蚓,季节集中在 10月和11月,爬出土表是因为夜间地温高于土表气温,湿度若高又容易结露,蚯蚓到地面上是为了找阴凉或是湿润的地方。

雨天后爬出地表的蚯蚓通常有两种,其一是壮伟远环蚓,另一种是平地蛇蚯蚓。根据先前的研究推测,下雨时雨水浸润土壤孔隙、土中氧气量减少,耗氧量较高的蚯蚓种类就会爬到地表以利呼吸。另一个原因可能是久旱不雨导致蚯蚓体内累积的含氮废物无法排出,下雨后,蚯蚓为闪躲自己排出的大量含氮废物而急切地爬到地表。

简而言之,目前没有发现「蚯蚓大军出没」和「地震」有任何关系,大家路上若看到无助爬行的蚯蚓,不妨动动手指,把它们放到附近土壤上,让蚯蚓顺利回家。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