阑干一词在古典诗词中经常出现(宋词中的阑干)

2016年在某直播平台,我曾与网友聊过这个话题。我读的第一首宋词是岳飞的《满江红》,词中开首有“怒发冲冠,凭栏处”,这个栏,就是栏杆,也即阑杆。宋词中似乎阑杆无处不在,宋朝词人对阑杆情有独钟,比比皆是,多的不得了。当时我和网友共同找宋词中带有阑杆的作品和句子,觉得挺有意思。后来平台对文学评论设置了门槛,而我非文学专业,自然不能在深入聊这个话题,一扔就是五年多。但宋词中的阑杆,就像现实中的阑杆一样,始终横亘在脑际,总也散不去。就像岳飞的这句“怒发冲冠,凭栏处”,我就想,岳飞为什么要在栏杆处,怒发冲冠?凭栏是一个怎样的动作?岳飞,是不是只是在阑杆的位置,才怒发冲冠,还是既在阑杆处,也在小桥边,更在沙场怒发冲冠?是不是特意把阑杆拿出来,写自己的怒发冲冠,又为什么借阑杆来抒发自己怒发冲冠,壮怀激烈的爱国情操呢?在后边的章节中,我会把自己的分析和阅读体会分享给大家。

要说宋词中的阑杆,还得从宋朝和宋词讲起。不是长篇大论讲述宋朝的全部历史,也不是把宋词分析一个遍,一带而过的简单介绍,重点在后面的阑杆上,本文的大头说的都是宋词中的阑杆。关于宋史和宋词,大家可以去读书也可以上网去阅读。

宋朝,分北南两宋,自公元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陈桥驿黄袍加身,成为开国皇帝,到公元1279年陆秀夫背主跳海,一共经历18个皇帝,历时319年。1127年的靖康之变,宋徽宗、钦宗二帝被劫掠至北国,半年后康王赵构在杭州称帝重建宋朝,史称南宋。自此宋朝一分为二,前面是北宋,后面是南宋。北宋建都东京汴梁,南宋建都临安杭州。南宋的末期朝廷被外族追着跑,在南方各地有不少行在,也就是临时的大本营。

北宋初建,初步结束了五代十国诸侯割据的分裂局面,使中华民族走向统一。太祖赵匡胤杯酒释兵权,重文抑武,把经济建设和文化发展做为重要国策,结束军阀割据,域内人民得以休养生息,国家日渐稳定。及至宋太宗赵光义本人,文化人出身,擅长诗词歌赋,,写得一手好字,上行下效,宋朝官吏士绅要想出人头地,也必须字写得好,词填的绝妙,尤以曲牌填词最盛极一时,即后世所称宋词。宋词是中国文学史的一朵奇葩,与唐诗并称唐诗宋词。

与其它文学体裁一样,宋词中,借事、借物、借景抒情,是非常普遍的写作手法。通过对物的描述,表达作者的各种感情、感想和理念,借物抒发作者的喜怒哀乐恨。有些意念和想法,用白描的方式很难让人理解和明白。而借物,以物托情,托物达情,可以使抽象的东西物化。让读者,与作者产生共鸣,更好的理解作品的内容和隐喻。

宋词的借物,比比皆是,不胜枚举。山水、明月、亭台楼阁、小桥小院,如王安石的渔家傲:平岸小桥千嶂抱。柔蓝一水萦花草。茅屋数间窗窈窕。尘不到。时时自有春风扫。午枕觉来闻语鸟。欹眠似听朝鸡早。忽忆故人今总老。贪梦好。茫然忘了邯郸道。再如苏轼的《明月几时有》: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宋词中,有很多作品,本身就是写景或者写某一物的,没有延伸的其它含义,纯景纯物,无关国家社稷、风花雪夜、儿女情长。写景写物也算是一种情怀,是对大自然的赞颂,是对生活的热爱,也有其积极的意义,无病呻吟的也有,闲的无事可做,信手划拉几笔,有文采的也可以读一读,顺便填补一下我们空虚的大脑。

借用阑杆(栏杆,阑干)来抒发作者情怀,我没研究过其它朝代的文学作品,不敢妄言。宋词中的阑干,很多,千姿百态,丰富多彩。在后续的篇幅当中,让我们一起去研究和欣赏。因为太多这样和那样的阑干,我们只能挑一挑,尽量找宋代大文豪的作品,犄角旮旯的名不经传的,只能束之高阁,有机会再深入研究,也给以后写文章留点后手。宋词中写过阑干的,首推一代帝王作家:李煜。我先写到这儿。关于李煜的作品,大家可以先去读一读,试着找找李煜词中的“阑杆(栏杆)”。

阑干一词在古典诗词中经常出现(宋词中的阑干)(1)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