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颇负荆请罪廉颇性格特点(敢于负荆请罪的廉颇最后结局如何)
《将相和》是收录在语文教材里的一篇经典文章,如若问起读过这篇文章的孩童,他们一定是知道蔺相如和廉颇的。不过,他们知道的是"负荆请罪"的典故,是贤相和良将重归于好,使得赵国强大的历史岁月。可是,你知道在负荆请罪以后,两位人物的最终结局吗?
事实上,蔺相如和廉颇的命运不可以分开讲,不论他们本人是否愿意,当他们选择报效赵国时,命运就已经被捆绑在一起。从"将相争",再到"将相和",体现的是蔺相如的宽容胸怀以及廉颇的知错能改。
蔺相如是一位贤相,廉颇是一位良将,蔺相如主内,廉颇主外,这样看来,两人都该有美好的结局,赵国该兴盛繁荣才是。可是现实不是童话,廉颇和蔺相如和解,不代表他们的抱负就一定可以实现。蔺相如在自述时曾说过,赵国不能缺他和廉颇,这话是事实,但不同的人听起来却有不一样的意思。
在蔺相如的这段话下,赵王似乎被忽视了,赵惠文王对于这种忽视没有什么介怀,他深知蔺相如说的是实话,而且没有蔺相如,他就要受到秦王的羞辱,没有廉颇,赵国没办法抵挡秦国的进攻。可是不是每一任君王都有赵惠文王这样的胸怀,比如他的儿子赵孝成王,就很介意这一点。
在赵孝成王继位以后没几年,秦国再次举兵伐赵,两军在长平对阵。秦军选择的进攻时间实在是赵国最危难的时刻,赵孝成王刚刚登基不久,没有经验,名将赵奢已经去世,蔺相如则病重,只剩下廉颇苦苦支撑。廉颇知道赵军不宜主动出击,秦军远道攻赵,粮草补给比赵军困难,所以他选择固守不出,使得秦军陷入困境。
秦国见廉颇执掌的赵军难以攻克,就派间谍散布谣言,说秦军不怕老迈软弱的廉颇,就怕名将赵奢的天才子嗣赵括。这种话明眼人都知道有诈,然而年轻的赵孝成王却偏偏信了。赵孝成王觉得自己父亲在位时廉颇就可以替父王攻城掠地,怎么自己上位以后廉颇就龟缩不出,这岂非羞辱他?于是赵孝成王命赵括代替廉颇。蔺相如听闻以后,拖着病躯来劝谏赵王,但赵王一意孤行,没有听从。
最终,赵军四十万士卒惨死战场,化作亡魂,若不是他国支援,赵国险些亡国。蔺相如得知以后,连气带病,撒手人寰。不过赵孝成王不是一位彻彻底底的昏君,他在危难关头再次启用廉颇,守护住了赵国。
可是赵孝成王去世以后,他的儿子赵悼襄王更加不堪。赵悼襄王上任以后,就解了廉颇兵权,用乐乘代替他。受到排挤的廉颇愤懑不已,他带兵攻打乐乘,随后投奔大梁。魏王收留了廉颇,但没有重用他。
廉颇走后,秦国数次攻打赵国,赵王再次想到廉颇,但由于郭开从中作梗,廉颇最终还是没有再次被赵国启用。楚国听闻廉颇在魏国不得志以后,将他接到楚国,给他兵权,但廉颇再没有建功。廉颇晚年时感叹:"我还是想用赵人。"最终,廉颇客死楚地。
就这样,将相和的两位主角,一位病死在国家危亡之际,另一位战功彪炳,却被迫流落他国,抑郁不得志,最终死在外乡。这个充满遗憾的结局,简直是对美好温馨的将相和的反转,怪不得就连许多老师,都不敢向学生们讲述两人最终的结局。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