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时度势的智慧和杀伐决断的胆识(谋圣的存身之道)

#古史传奇#提到谋圣张良,很多人赞不绝口,说他淡泊名利,把功名利禄看的很淡,因此萧何需要自污保身,韩信被斩草除根,但张良就可以功成身退,这个话已经听听还很信服,现在看来这个“功成身退”是最大的谎言,张良能够保住自己的性命不是因为“功成身退”而是因为“选边站队”,且张良一直是这方面的行家里手,这才是他的存身之道。

留侯张良者,其先韩人也。大父开地,相韩昭侯、宣惠王、襄哀王。父平,相釐王、悼惠王。——《史记·留侯世家》

审时度势的智慧和杀伐决断的胆识(谋圣的存身之道)(1)

张良是韩国贵族出身,祖上五代人都在韩国做丞相,这个出身恐怕除了韩王氏没有人可以和他们相比了,因此韩国的国运和他的家族息息相关,秦灭六国时第一个就是韩国,这让张良从贵公子成为了落魄人,对于秦的仇恨是发自内心的,他要报复秦国,首要的目标选择了秦王嬴政,干掉这个暴君就天下太平了,这是张良当时单纯的想法。

韩破,良家僮三百人,弟死不葬,悉以家财求客刺秦王,为韩报仇,以大父、父五世相韩故。——《史记·留侯世家》

审时度势的智慧和杀伐决断的胆识(谋圣的存身之道)(2)

张良之所以会采取如此极端的做法,那是因为秦灭六国之后天下纷乱,没有人知道后续该怎么办,六国的贵族纷纷隐蔽起来静待时机,他们并不想与强大的秦国为敌,多数人只要保住自己那点利益就行了,管天下秦还是楚呢?因此张良只有用自己仅有的资源钱财,去收买死士来刺杀秦王嬴政,采进而达到报仇的目的。

良尝学礼淮阳。东见仓海君。得力士,为铁椎重百二十斤。秦皇帝东游,良与客狙击秦始皇博浪沙中,误中副车。——《史记·留侯世家》

张良不仅收买死侍,自己也亲自参与,因此在最早年,张良可不是什么谋士,而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刺客。他射术精湛,比起假手他人,他更想手刃秦始皇这个暴君来达到自己复仇的目的。但在博浪沙的伏击中,他们没有击中嬴政所乘坐的车架,而是击中了副车,暴露了自己的行迹,刺客一旦败露了身份,就不会有第二次机会了,张良成为了被通缉的对象。

秦皇帝大怒,大索天下,求贼甚急,为张良故也。良乃更名姓,亡匿下邳。——《史记·留侯世家》

审时度势的智慧和杀伐决断的胆识(谋圣的存身之道)(3)

秦始皇的愤怒是空前的,还没有人敢公开刺杀自己,不把首恶抓住,自己这个皇帝的颜面何存?于是全天下都开始缉拿张良,张良没办法,只好改名换姓,藏匿到下邳,观察世事的变化以静待时机。下邳这个地方聚集了天下反秦人士,在这里隐匿起来,张良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他开始做一位任侠,通过广施仁义来为自己赢得贤名。

居下邳,为任侠。项伯常杀人,从良匿。——《史记·留侯世家》

审时度势的智慧和杀伐决断的胆识(谋圣的存身之道)(4)

他和项伯就是这时候认识的,当时项伯因为杀人而被追捕,张良出面帮助他化险为夷。大家都人也张良仁义,实际上不过是为自己提前布局罢了,事到临头才想起来求人,不去广布恩惠遇事不愁。

后十年,陈涉等起兵,良亦聚少年百余人。景驹自立为楚假王,在留。良欲往从之,道遇沛公。——《史记·留侯世家》

陈胜起义让张良看到了机会,他在下邳也聚集了一百多人的队伍,但是这个实力如果自己发展,不是很快被秦军剿灭,就是被其他势力所吞并,因此张良选择了入伙取暖,他选择了在留县称楚王的景驹,准备带着手下这一百多个弟兄,去景驹手下混口饭吃。但很多时候总是事与愿违,在张良赶往留县的路上,他遇到了沛公刘邦,一切发生了改变。

沛公将数千人,略地下邳西,遂属焉。沛公拜良为厩将。——《史记·留侯世家》

审时度势的智慧和杀伐决断的胆识(谋圣的存身之道)(5)

刘邦手下有几千人的队伍,因此大鱼吃小鱼的情况下,张良没有做抵抗,直接被刘邦收编了。刘邦这个人很会为人,他没有干掉张良,因为张良不仅是韩国贵族,还是刺杀秦始皇的勇士,更是天下闻名的任侠,对于这样的人一定要收为己用。但是刘邦对张良并不放心,他开始的时候给了张良一个看马的官做,是不是有点弼马温的味道?

良数以《太公兵法》说沛公,沛公善之,常用其策。良为他人言,皆不省。良曰:“沛公殆天授。”故遂从之,不去见景驹。——《史记·留侯世家》

张良这个时候,开始变换身份,他拿出了《太公兵法》去游说刘邦,并利用自己贵族和任侠的身份,为刘邦物色人才,结交同盟之人。且为了抬高刘邦的身价,张良几乎逢人便说、遇人便讲:刘邦不是个凡人,尽管是布衣出身,但是脑子好使,什么东西你一说他就会了,我这个兵法其他人都听不懂,只有沛公能够立刻理解其中的奥妙!他的这一番说辞,不仅抬高了刘邦,也抬高了自己。

及沛公之薛,见项梁。项梁立楚怀王。良乃说项梁曰:“君已立楚后,而韩诸公子横阳君成贤,可立为王,益树党。”项梁使良求韩成,立以为韩王。——《史记·留侯世家》

审时度势的智慧和杀伐决断的胆识(谋圣的存身之道)(6)

说张良对刘邦忠心耿耿,根本谈不上,在到了薛地见到项梁后,张良发现项梁在范增的建议下,立熊心为楚怀王,这让他很振奋,因为他看到了复兴韩国的希望。张良对项梁说:“您已经立熊心为楚王,现在韩国诸位公子里面,韩成比较贤明,可以立为韩王,用来号召和壮大天下反秦的势力!”

以良为韩申徒,与韩王将千余人西略韩地,得数城,秦辄复取之,往来为游兵颍川。——《史记·留侯世家》

审时度势的智慧和杀伐决断的胆识(谋圣的存身之道)(7)

韩成这个不学无术的公子,在张良的极力推荐下,成为了韩王,他立刻封张良为申徒,并带领从项梁处借来的人马开始攻城略地的行动,一时间夺得了数座城池。但秦军的大部队不久又把这些城邑收了回去,张良和韩成只好在颍川一代打起了游击。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张良军事指挥能力只能说很一般,因为他面对的不是秦军主力,秦军主力一直在和楚军鏖战。

沛公之从雒阳南出轘辕,良引兵从沛公,下韩十余城,击破杨熊军。——《史记·留侯世家》

指望韩成灭秦,看来是不可能了,这时候沛公刘邦正好在附近用兵,因为是老相识了,张良决定带着手里这点人马投奔沛公刘邦麾下,依靠刘邦的部队,夺取了十几座城池,击败了杨熊的部队。

沛公乃令韩王成留守阳翟,与良俱南,攻下宛,西入武关。——《史记·留侯世家》

审时度势的智慧和杀伐决断的胆识(谋圣的存身之道)(8)

还是刘邦这个老大靠谱,张良再次选择了跟从刘邦,刘邦于是把韩成安排在了阳翟,随后带着张良一起南下,攻下了宛城后,向西进入武关。在进入关中的过程中,张良积极表现,发挥了很大作用,细看来我们发现张良是个战略家、谋臣,但不是出色的军事统帅。

沛公入秦宫,宫室帷帐狗马重宝妇女以千数,意欲留居之。樊哙谏沛公出舍。沛公不听。——《史记·留侯世家》

到了咸阳后,刘邦有点迈不动步子了,毕竟对于他来讲,咸阳的一切太具有诱惑力了,以至于他想就近做个安稳皇帝。你说刘邦从布衣直接变成秋毫无犯的圣人,我是不太相信的,说他流连于身色犬马,我倒是相信。樊哙作为近臣看到了危机,于是他劝说刘邦离开咸阳宫,但刘邦怎么会听他的呢?

良曰:“夫秦为无道,故沛公得至此。夫为天下除残贼,宜缟素为资。今始入秦,即安其乐,此所谓‘助桀为虐’。且‘忠言逆耳利于行 ,毒药苦口利于病’,愿沛公听樊哙言。”沛公乃还军霸上。——《史记·留侯世家》

审时度势的智慧和杀伐决断的胆识(谋圣的存身之道)(9)

张良是贵族出身,在刘邦的队伍里算是个见过世面的人,刘邦沛县的弟兄里,也就是萧何和曹参算是县中小吏,大多没有什么见识。他们能看到当下,但很难想到未来,和他们谈未来是多余的,大多数人只关注自己眼前的利益而已。张良的话简单点理解:进入咸阳不是你有本事,而是秦残暴不仁的缘故,你现在就享乐,那叫做助纣为虐,天下人都会唾弃你,所以你还是听樊哙的话,咱们还是退到霸上去比较安稳!

项羽至鸿门下,欲击沛公,项伯乃夜驰入沛公军,私见张良,欲与俱去。——《史记·留侯世家》

鸿门宴之前,项伯通风报信,就是张良为自己广结人脉的作用。这个时候他再次面临选择,他可以决定刘邦的生死,如果他直接和项伯去投靠项羽,那么等待刘邦的就是死路一条,毕竟曹无伤对项羽所说的话尽管不是句句属实,但是大体上接近真相,刘邦本来就打算自己为王,让子婴做丞相的。

良曰:“臣为韩王送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乃具以语沛公。——《史记·留侯世家》

审时度势的智慧和杀伐决断的胆识(谋圣的存身之道)(10)

张良想看看刘邦的态度,因此他先稳住项伯,说自己是韩王成安排跟随刘邦的,直接跑路不太好,还是要去说一声。随后张良觐见刘邦,把项伯的话转述了一番,通过后来的事,我们知道项羽本没打算杀死刘邦,推波助澜者范增一人而已。但张良故意把事情说的很严重,让刘邦感到危机,这样一来就必须通过项伯来打通关系,而这之间必须的中间人就是张良。

沛公大惊,曰:“为将柰何?”良曰:“沛公诚欲倍项羽邪?”沛公曰:“鲰生教我距关无内诸侯,秦地可尽王,故听之。”良曰:“沛公自度能却项羽乎?”沛公默然良久,曰:“固不能也。今为柰何?”——《史记·留侯世家》

果然刘邦很恐惧,项羽的本事他是知道的,这个年轻人的恐怖,让任何人都不愿意做他战场上的对手,包括刘邦自己。刘邦开始甩锅,他说自己是听信了小人的话,让自己把守住函谷关,就可以在秦地称王,所以我听信了他的话。张良问了一句关键的话,“你认为你打得过项羽吗?”刘邦不甘心,但最后还是说:“我不如项羽,现在可怎么办?”

良乃固要项伯。项伯见沛公。沛公与饮为寿,结宾婚。令项伯具言沛公不敢倍项羽,所以距关者,备他盗也。——《史记·留侯世家》

张良要的就是这句话,他把项伯引荐和刘邦,通过项伯把刘邦不敢作乱的事告诉项羽,自己把手函谷关,只是为了防备别有用心的人和强盗,说到底是在替项羽看管,如今项羽来了,自然是拱手相让。项羽的气消了,因此鸿门宴还没有开始就已经结束了。鸿门宴确立了张良在刘邦心目中的地位,但张良还是期望能够复韩,这个心愿到这个时候还没有改变。

项王竟不肯遣韩王,乃以为侯,又杀之彭城。良亡,间行归汉王,汉王亦已还定三秦矣。——《史记·留侯世家》

但项羽因为韩王成曾派张良跟从沛公刘邦的缘故,不肯让韩成回到韩国去做王,而把他改封为侯。后来又在彭城把韩王成杀死,张良知道自己不能再抱有幻想,于是他逃亡去投靠刘邦,这个时候的刘邦得到了韩信,一定安定了三秦之地。

上欲废太子,立戚夫人子赵王如意。大臣多谏争,未能得坚决者也。——《史记·留侯世家》

审时度势的智慧和杀伐决断的胆识(谋圣的存身之道)(11)

天下已定,刘邦给予张良极高的荣耀,把他说成是“汉初三杰”之一,而张良知道自己并没有那么强的能力,如果不是刘邦提供平台给自己机会,自己哪能得到今天的成果呢?更何况他本是韩国贵族,对权力和金钱并不在意,他最终的目的无非是灭秦,如今心愿已足,他想功成身退,但身处高位者,想退也是退不下去的。这个时候刘邦因为年纪大了,因此在继承人的问题上犹豫不决,他想立幼子刘如意为太子,但又惧怕吕雉的势力,因此犹豫不决,群臣进谏但并没有刘邦放弃“废长立幼”的念头。

吕后乃建成侯吕泽劫留侯,曰:“君常为上谋臣,今上欲易太子,君安得高枕而卧乎?”——《史记·留侯世家》

张良敏锐的觉察到刘邦已经日落西山,未来必定是吕氏的天下,自己这个贵族出身的人必须早点站队,不然吕氏和功臣都不会饶过自己。于是有人对吕雉说:“如今陛下犹豫不决,为什么不去求教留侯张良呢?”吕雉让吕泽去请张良,张良故作矜持,吕泽是个粗人,直接把刀架在了张良的脖子上求计。说的话也十分直接,你不出主意,我就废了你!

留侯曰:“始上数在困急之中,幸用臣策。今天下安定,以爱欲易太子,骨肉之间,虽臣等百余人何益。”吕泽强要曰:“为我画计。”——《史记·留侯世家》

审时度势的智慧和杀伐决断的胆识(谋圣的存身之道)(12)

张良继续卖关子,他说:“陛下用我的计策都是在危难之中,没有别的办法,所以才姑且一试。如今天下安定,让谁做太子是陛下的家务事,就算有一百个张良也改变不了陛下的想法!”吕泽不听,还是说:“先生一定要为我吕氏出谋划策,否则不仅你性命担保,你的家族也将灰飞烟灭!”

留侯曰:“此难以口舌争也。顾上有不能致者,天下有四人。四人者年老矣,皆以为上慢侮人,故逃匿山中,义不为汉臣。然上高此四人。今公诚能无爱金玉璧帛,令太子为书,卑辞安车,因使辩士固请,宜来。来,以为客,时时从入朝,令上见之,则必异而问之。问之,上知此四人贤,则一助也。”于是吕后令吕泽使人奉太子书,卑辞厚礼,迎此四人。——《史记·留侯世家》

张良不继续装下去了,他开始推荐“商山四皓”四个隐士出来,并说这四个人很牛,刘邦想请他们出山,他们不同意,如果太子请他们出山辅佐,可能会让刘邦改变主意。结果吕雉让人一去找,就轻而易举的把四个老头找到了,你说这不是张良的可以安排还是什么?张良这个任侠可不是白叫的,广结天下豪杰的作用又一次体现出来了。

乃学辟谷,道引轻身。会高帝崩,吕后德留侯,乃强食之,曰:“人生一世间,如白驹过隙,何至自苦如此乎!”留侯不得已,强听而食。——《史记·留侯世家》

审时度势的智慧和杀伐决断的胆识(谋圣的存身之道)(13)

刘邦去世后,孝惠帝刘盈继位,吕雉主政。张良这个时候,连自己吃什么都决定不了,张良身体不好,因此学习辟谷之术来延年益寿,但是吕雉却强迫他进食五谷杂粮,并且说:“人生在世的时间很短暂,何苦为难自己呢!”张良不得已只好继续进食五谷杂粮。

后八年卒,谥为文成侯。子不疑代侯。——《史记·留侯世家》

又过了八年以后,张良去世,他的儿子张不疑接替他做了留侯,你说功成身退,我看是选边站队,不然张不疑这个留侯的爵位怎么可能保住呢?

一个人的历史,一家之言。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