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的绝句景色描写(看最辽阔的秋景)
从小到大的语文课本里入选了许多杜甫的诗。杜甫的《登高》曾出现在中学的课本,许多人都学过并能熟读成诵。影视剧《庆余年》年中范闲更是凭借着杜甫的《登高》折服众人名满京都。《登高》这首诗在剧中被冠以“古今第一七言律诗”的盛名,除此之外,有人还说这首诗把“愁绪”写的千古无人能及。但是这首诗你真的读懂了吗?为何《登高》没有一个“愁”字却能将悲情挥洒到极致?
一.《登高》的写作背景《登高》是杜甫 56岁滞留夔州时所写。杜甫的一生非常坎坷艰难,科举屡次不中,几经周旋杜甫终于获得了一个右卫率府兵曹参军(掌管兵器甲)的八品官职。困守长安十年的杜甫终于迎来了那么一点点希望的曙光,然而现实和诗人开了一个莫大的玩笑,在他努力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的时候,安史之乱爆发了,这距离他任职仅有一个月,这场战乱可谓百年不遇,却让杜甫赶上了。
次年,潼关失守,唐玄宗仓皇出逃,长安陷落。
同年七月,肃宗即位灵武,杜甫认为报效国家的机会来了,于是他将妻儿安顿在鄜州羌村,只身赶往灵武。途中不幸陷贼,被押回长安,他亲身经历了社稷颠覆、叛军烧杀劫掠的苦痛,写下了“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动人诗篇。
至德二载(757)四月,杜甫冒死逃脱,“麻鞋见天子,衣袖露两肘”,终于见到了肃宗,授官左拾遗。但不久因为疏救房琯险遭不测,后被恩准往鄜州探亲,其实是被肃宗疏远。
永泰元年(765),严武病逝,没有了依靠的杜甫只好离开居住了五六年的成都草堂辗转南下,到达夔州。
唐代宗大历二年(767)秋,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地方军阀乘时而起,相互争夺。在这年的重阳佳节,诗人感慨万分,独自登上夔州白帝城外的高台,登高远眺,内心百感交集。眼中看到的一切景象,触动了诗人内心深处极度的伤痛;然而这萧瑟的秋景,也引发了他身世飘零的感慨,这其中交织着他老病孤愁的悲哀。诗人将悲情蕴于衰飒的秋景中,情与景的交融便彼此升华。
《登高》这首诗后世评价极高的诗应运而生。
二.悲秋意识与个人感怀的结合
杜甫的《登高》把个人感怀与悲秋的愁绪紧密结合。
《登高》全诗描写秋天的自然景色,自古逢秋悲寂寥,悲秋文学源远流长。从宋玉《九辩》中“悲哉秋之为气也”到《汉乐府》中“ 萧萧秋风愁杀人”。 提起秋天不自觉的感受就是:悲愁。
《文心雕龙》中也说:
“春秋代序,阴阳惨舒,物色之动,心亦摇焉 。”
大自然景物的变换到人内心的情感波动,再到这情感波动借助自然物色的表露抒发,就形成了这种悲秋感应关系。 随着历史的演进,这种关系日益深厚地积淀在人们的心里,因此从古往今来的文人墨客对秋有着一种特殊的敏感。每当写到秋景,便不由自主地生发出感怀无端的悲愁情绪;每逢悲愁,便很自然而然地联想到秋天萧瑟的情景。
杜甫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一生坎坷困顿,饱经战乱,却始终怀着忠君爱国,兼济天下之志。他关心民众疾苦,忧国忧民,即使是晚年百病缠身,穷愁潦倒之时还留下《登高》苍凉悲壮的诗作, 体现了他这一生的伤时忧国、壮志未酬的深切的叹惋。
三.愁到深处不言愁
首联营造萧瑟的意境。首联写到“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诗人登高望远所见是天高风急、秋天一派肃杀的景象,猿声阵阵悲啼哀啸,十分悲凉。
颔联视角切换,融情于景,意味深长。“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落叶飘零,无边无际,可谓萧萧而下;奔流不尽的长江之水,汹涌澎湃,奔腾而来。俯仰之间落叶纷纷,江水滚滚,融入了诗人自己的情怀,表达了年华易逝、壮志难酬的悲怆之情。此联境界十分壮阔,带给人的不限于岁暮的感伤,也让我们感受到生命的流逝和人生的有限,这些并非
诗人的一时的感慨,而是一种在缓慢的伤痛过程中反复斟酌感受到的,抽象却具体的感悟。
颈联写尽悲愁。“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十四字之间含八件可悲之事。他乡作客,可悲者一;常作客,可悲者二;在万里之遥的他乡作客,可悲者三;作客之时又逢萧瑟的秋天,可悲者四;诗人年近暮年,却一事无成,可悲者五;亲朋生离死别,可悲者六;无他人陪同,诗人独自去登高台,可悲者七;年近暮年的诗人又身患疾病,可悲者八。
孤独的诗人在重阳节登台原本是为了排解佳节思亲思乡的苦痛,但是登高望远所见之景没有能够宽慰诗人那颗苦痛的心灵,相反地这悲凉萧瑟的秋景和声声的猿鸣将诗人的愁推到了极致。此联是诗人一生坎坷命运、颠沛流离生活的集中写照,从空间(万里)、时间(百年)两处着笔,把他乡客最易悲秋,暮年多病又独自登台的感情,融入此联雄浑阔远的景色之中。
尾联写出了诗人虽已年迈,依旧心怀天下。“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一个“苦”字将诗人个人不幸的坎坷命运推向了国难和民族的高度。仕途的不幸、生活的困苦带给了诗人太多的苦痛,诗人登高远排解苦闷却越加愁苦,随即停止饮酒。 诗人在自己命运如此不济之时感叹的不是自己的困境,却是处于此种困境中自己年华已逝、无法实现理想和抱负的悲哀,这就好比诗人自己身居茅屋还写出“愿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诗句。杜甫这种忧国忧民的意识让我们永远敬佩和感动。
结语
杜甫的《登高》并不能被称为千古悲秋的鼻祖,在杜甫之前已经有许多文人墨客都留下过悲秋的诗篇,但是不可否认《登高》当属杜甫第一愁诗,甚至可以说是千古第一愁诗。这首诗将国破家亡的愁苦及其命运坎坷、蹉跎岁月的悲慨蕴含其中,愁情与秋景相互相融,抒发了诗人伤时忧国,老病孤独,壮志难酬的复杂感情。
作者:端端
参考文献:《愁到深处不言愁--杜甫《登高》赏析》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