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最发达的小村(深圳般大小却只有4个人)
1991年,位于西藏西南部,我国与印度接壤之地的乡村玉麦进入到了人们的视野中。
玉麦乡的面积不小,足有3534.97平方千米,目前我国实际控制地区面积约为1987平方公里,与一个深圳市的大小几乎相同。
面积这么大的玉麦乡,却曾经拥有“我国最小的乡村”之名——因为当时,乡里总共只有父女三人,三名固定居民。
从1983年到1996年的13年时间里,父亲桑杰曲巴带着自己的家人,坚持守在了这个“穷乡僻壤”的小乡村里。
桑杰曲巴是一名老民兵,1960年,他被任命为玉麦的第一任乡长。
他每一年都告诉自己的孩子们:“乡长连自己的家都守不好,还怎么守好祖国的土地。”
就这样,桑杰曲巴在这里,坚持为祖国守了34年的土地。
曾经的玉麦乡也没有这么小。在解放之前,这里大约有20几户人家,三百多人居住。随着西藏和平解放,高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越来越多的人忍受不了玉麦的生活,搬去了更繁华的地方。
更多的人因为战争的侵袭而离开了这里。上世纪四五十年代,因英属印度的不断扩张,特别是英国人擅自画了一条“麦克马洪线”,并在中国任一政府都没有承认其合法性的情况下,将这条线写入了印度的教科书之中,导致中印之间边界争端频发。
玉麦乡恰恰就在这条麦克马洪线上,也正好在中印冲突的前线。彼时属于中国的玉麦土地上,已经有许多印军设立的哨所。
1962年,面对印度一而再、再而三的挑衅,新中国毅然选择了“不惯着他”,发起了对印自卫反击作战。
中国毫无疑问地取得了胜利,击败了印度的王牌旅,并且完全清理了印军设在中国的据点。
在取得决定性的胜利后,中方为表明希望通过和平谈判解决问题的意图,选择了主动撤军。
特别提到的是,在这次对印自卫反击作战中,桑杰曲巴曾经牵着牦牛,带领当时还住在乡里的青壮年牧民们参加了支前,为前线部队运送弹药和给养。
现任玉麦乡党支部书记达瓦曾经说过,“在玉麦曲河谷东岸的山峰上,就曾经有印军驻扎。如果没有桑杰曲巴一家的坚守,我们现在这个地方很可能就是印军的前沿哨所了。”
一家人曾经直面过印军的挑衅。有一年,印度军方直升机直接降落在了玉麦,将印度国旗插上了一个山头。
桑杰曲巴一家三口立刻表达了抗议,直接与印度士兵对话。印军怕事态扩大不好收拾,只好摘了旗子溜走了。
桑杰曲巴每天都要做的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升国旗。站在飘扬的五星红旗下,桑杰曲巴告诉女儿卓嘎和央宗:“这就是国家,有国才有家。”
除了升国旗外,在放牧的时候他也会刻意将自家的牦牛赶到南边的河谷上,以表明这里是中国的地盘。
国旗都是桑杰曲巴自己用布条缝出来的,据姐姐卓嘎回忆,他曾经先后做过四面国旗。
她印象深刻的是,第一次爸爸拿着红色和黄色的布条回来时,姐妹俩还以为要有新衣服穿了。
结果爸爸认真地将红色布条缝成长方形,在黄色布条上剪出五角星,然后郑重地告诉她们:“孩子,这是中国最宝贵的东西,是我们的国旗!”
如此这般勤俭节约,也不完全是桑杰曲巴性格的缘故,更多的是因为玉麦极为闭塞,仿佛是为“穷乡僻壤”四个字而生。
玉麦乡自己的海拔并不算高。它位于喜马拉雅山脉南坡,在青藏高原之上,海拔却只有两千多米。距离玉麦最近的县城是隆子县城,两地之间的距离不过40公里左右。
但是,真正走起来,这四十公里的路要走上七八天。要穿过沼泽密布的原始森林,翻过三座海拔4500米以上的山口,绕道近两百公里,才能走向玉麦之外的世界。
这段路有多苦,玉麦乡的信使白玛江才绝对是最有发言权的人之一。1978年,13岁的白玛江才成为玉麦乡与外界联系的唯一信使。
当时的他住在距离玉麦乡33公里外的扎日乡,但这条路真正走起来要约70公里。白玛江才带着他的马儿,每天孤独都在送信的路上。
白玛江才
为了工作方便,白玛江才一度搬到了玉麦乡。在一年六到七个月的雪季里,没有任何车辆能够进入玉麦乡,就连距离玉麦乡最近的唯一一条公路,也在白玛江才的故乡扎日乡曲松村“戛然而止”。
在这样的环境下送信,任谁都会感到孤独,因为实在缺少同行的人。白玛江才如是描述自己在送信路上的样子:“就着雪吃糍粑,休息的时候就和马儿说说话。”
这样一条艰难的路,却也不是时时刻刻都能走得——每年11月到次年6月,这半年多的时间里,玉麦乡将迎来从不迟到的大雪封山。
因而,在11月大雪将出入玉麦的路封死之前,人们需要从县城运来至少足够半年时间吃的青稞和土豆,这是每一年玉麦乡的居民们最重要的事情。
卓嘎和央宗在这里生活多年,对封路同样再熟悉不过。每一年冬天来临之前,她们俩都要赶着骡马,将全家一冬天要吃的粮食和土豆、辣椒等驮进玉麦乡。
在接下来漫长的冬季里,在几乎与世隔绝的玉麦乡,一家三口人就这么执着地守护着祖国的边境线。
这种执着的守护不仅仅单调,还有悲剧发生。原本桑杰曲巴一家是有五口人的。在妹妹央宗15岁的那年冬天,她们的妈妈患上了重病。
桑杰曲巴背着妻子外出就诊,但是这条路实在是太长了,在翻越日拉雪山的途中,妻子彻底闭上了眼睛,再也没有醒过来。也是日拉雪山,在几年之后吞噬了桑杰曲巴最小的女儿16岁的生命。
就这样,玉麦彻底成了一个“三人乡”。接连痛失两个至亲的亲人没有阻挡桑杰曲巴守在玉麦的决心,他说:“不能走,国土一分也不能少!”
卓嘎
1983年,政府考虑到居民居住在玉麦的困难,曾经将乡里最后的三户人家送到了条件较好的曲松村居住。但是桑杰曲巴一家人只在这里住了一个冬天,就又回到了玉麦。
三口人在玉麦的生活平静又忙碌。每天早上凌晨四五点的时候,一家人便都开始忙碌了。
卓嘎和央宗要放牛,牛群要赶在天亮之前上山吃草。等到夜幕降临的时候,牛铃声再次在屋边响起,这忙碌的一天才算结束。
桑杰曲巴则要去巡视边境线,防止印度再次偷偷侵吞我国边境土地。
他的活计并不比自己的女儿们轻松——在那个年代,玉麦南部的原始丛林中还有孟加拉虎、豺狼、雪豹等等凶猛的野兽。姐妹俩时常为父亲提心吊胆。
或许有人会问,为什么不种田呢?这是玉麦的自然环境决定的。
身处喜马拉雅山脉南坡的玉麦乡,更多受到印度暖流的影响,气候条件其实是比较温暖、多雨的。
但正如卓嘎和央宗所说,下雨更让人发愁,看着满山都是绿树,青稞洒到土里却长不出来。
这是因为雨水实在太多了, 影响了这里的土质。
藏区最常见的农作物青稞根本长不出来,就连对土壤要求很低的土豆,在外界能起码可以长成拳头大小,到这里却只有不到一半大,味道也非常一般。
在这里茂盛生长的只有牧草和绿树。因而,一家人在这里生活也只能以放牧为主。
一整个夏天,一家人都住在放牧点上。除了牧牛、巡视边境线之外的时间用来挤奶、提炼酥油和奶渣,没有特殊情况都不会回家。
在他们的房子正中间,是一个用三块石头垒起来的火塘,里面的火苗一年四季都不会灭,这样才能保证屋里有一点温度。
除了紧挨着火塘,冬天的时候就只能用不停劳作才能让自己的手脚有点温度。因为没有换洗的袜子,姐妹俩每天放牧回来,都要在靴子里换上新的干草,保暖除湿。
玉麦也不是没有自己的优势的:独特的自然地理条件,让玉麦的毛竹长得格外茂盛,质量也十分上乘。
桑杰曲巴一家每年都要编一些箩筐等竹制品,翻山越岭将这些竹器和奶渣运到山南地区的泽当镇,参加每年的物资交易会,以此买回衣服、盐和其他日用品。
就这样过了五年后,1988年姐姐卓嘎接过了已经65岁的爸爸的班,成为了新一任玉麦乡乡长,她这一干又是23年;妹妹央宗做了副乡长兼妇女主任,一干也是17年。
两姐妹同她们的父亲一样没有丝毫抱怨。她们始终记得父亲的一句话:“我实在是舍不得玉麦,这毕竟是我们世世代代繁衍生息的地方啊!”
也不是没有人问过这家人,为什么不搬出玉麦,到更好的地方生活呢?要知道这一点并不难实现。
但桑杰曲巴非常坚持,他说:“我们吃的这点苦算什么!多少人用生命才换来了西藏的和平解放!”
央视在1991年报道了玉麦乡,让桑杰曲巴一家人进入了大众视野中,人们开始了解到,在祖国的西南端,还有这样坚韧的一家三口人在守着祖国的边境线。
报道传开后,两姐妹收到了几大麻袋的求爱信。当然她们没有因为这些脑子昏掉,卓嘎在35岁时成了家,央宗则在27岁时结婚,两人都嫁给了邻村人,丈夫和孩子们也同她们一起留在了玉麦,继续守护祖国的西南边境线。
1996年,情况开始进一步好转了。政府为玉麦乡派来了一名担任乡党委书记的干部,和一名卫生员,卫生员同时兼任了副乡长和教师。
乡卫生院扎西罗布毕业于山南地区职业学校,他负责起了乡里唯一一个适龄入学儿童的教育工作,因而扮演了教师的角色。
两名干部拖家带口来到了玉麦,让玉麦乡的家庭数一下子乘了三倍,人数也增长到了18人。人多起来了,玉麦也热闹起来了。
1996年,隆子县援藏干部到玉麦看望老乡长桑结曲巴(左二)
随着祖国越来越强大,西藏政府对边区的投入力度也越来越大。
2001年,桑杰曲巴老人最大的心愿实现了——玉麦乡通往山外的公路终于修好了。时年78岁的老人激动地看着第一辆开进来的“铁牦牛”,亲自给它献上了哈达。
也是在这一年,桑杰曲巴告别了他热爱的祖国,告别了他守护了一辈子的玉麦乡。
临终时,他告诫全村人:“我在这里住了一辈子,你们不要因为玉麦苦,更不要因为我走了就离开这里,这是祖辈生活的地方,更是祖国的土地,一草一木都要看好守好。”
公路的修通仿佛吹响了玉麦建设的号角。2001年之后,县政府拨款42万元,从山外运来了水泥、铁皮等建筑材料,给玉麦乡盖起了乡政府、卫生院、学校和民房,还建成了2.5千瓦的水电站以及卫星电视地面接收站。
2003年玉麦乡通了电话,2003年有了照明电,还看上了电视。
在此之后玉麦乡的变化,真的可以用日新月异来形容,发展的速度仿佛按了“加速键”:2008年玉麦乡电站开建,2009年8月正式通电;2012年10月,玉麦乡综合文化站工程建成。
2017年,央宗的儿子,玉麦乡历史上第一个大学生索朗顿珠从西藏大学本科毕业,也是在这一年,乡里通往外界的新山路全线贯通。
公安边防派出所也在2011年10月29日来到了玉麦乡,这是这里第一次迎来常驻公安边防部队。这个派出所的职责就是负责玉麦乡边境管控,维护国家主权、领土完整。
截止到2020年11月1日,玉麦乡常住人口已经达到了266人,拥有面积超过50平方米以上的综合商店或超市4个。教学点也建立了起来,村里适龄的孩子们都能读书了。
曾经只能和自己的马儿一同走山路送信的白玛江才,作为玉麦乡的居民享受着玉麦的变化。
2018年,已经52岁的他坐在自家屋棚门口,悠然地喝着热腾腾地酥油茶,欣赏起了他从前从无心思看一眼的雪景。
他高兴地说:“今年,我是第一年下雪的时候不用再牵马翻山去送信了!”
这也是玉麦乡新山路建成的功劳。在如今的这条新山路上,即便是下雪,邮递车也能每周都进来一趟,这自然省去了人力送信的麻烦。
让卓嘎和央宗高兴的是,她们的孩子——央宗的儿子索朗顿珠,以及卓嘎的女儿巴桑卓嘎都回到了玉麦。
村里的第一个大学生索朗顿珠说:“作为有知识的年轻人,更应义不容辞地投身家乡建设,继承前辈的精神,做新一代神圣国土守护者。”
如今,玉麦乡还成为了旅游胜地。在冰雪消融的六月,旅游大巴和越野车纷纷沿着公路驶向玉麦,大有络绎不绝之势。
在盘山路上拐上几个弯后,这个如同世外桃源般的边境小镇便会跃入眼帘,更显眼的是八个大字:“家是玉麦,国是中国”。
随着外来人口增加,微信支付和支付宝支付也成为了玉麦人流行的支付方式。全乡实现了wifi全覆盖,四个家庭旅馆和四个小卖部都能支持各种方式支付。
不久前,全村人家还都接入了百兆宽带,安上了互联网电视。
如今村民们仍会自动担当起护林员和巡防员的角色,跟随着官兵们一起巡逻。年纪已经不轻的卓嘎和央宗同样会每天去巡防,这已经是她们多年来改不掉的习惯。
姐妹俩表示:“玉麦变得越来越好了,我们更要守好这里的一草一木,守好我们的喜马拉雅。”
此外,玉麦乡保留了桑杰曲巴每天都要按时升国旗的习惯,正如所有玉麦人都记住了那句话:“在这里恶的,只能是我们中国人,不能是其他什么人。”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