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天地万象思人生何往:归去存忧思细品启心志
说起陶渊明,想到的大都是他的不慕名利、恬淡闲适是他发出“吾不能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的宣言,毅然抖落身上沉重的官袍,归隐山林;是他在《桃花源记》为我们描绘了一幅乌托邦式的生活图景;是他写出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一展现恬淡闲适生活与心情的诗句《归去来兮辞》更是被视为陶渊明诀别官场、同上层社会分道扬镳,从而回归自然寻得宁静的千古妙文,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观天地万象思人生何往:归去存忧思细品启心志?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观天地万象思人生何往:归去存忧思细品启心志
说起陶渊明,想到的大都是他的不慕名利、恬淡闲适。是他发出“吾不能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的宣言,毅然抖落身上沉重的官袍,归隐山林;是他在《桃花源记》为我们描绘了一幅乌托邦式的生活图景;是他写出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一展现恬淡闲适生活与心情的诗句。《归去来兮辞》更是被视为陶渊明诀别官场、同上层社会分道扬镳,从而回归自然寻得宁静的千古妙文。
长久以来,解读《归去来兮辞》时,大都是强调该文表达了诗人对官场黑暗生活的厌恶和鄙弃,对乡村自然风光的和劳动生活的喜爱。比如文章开头所感叹的“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中间所描绘的家庭、田园生活的美好画卷,结尾处安贫乐道的决心,处处都在昭示着陶渊明彻底脱离官场的决心与安于田园生活的恬淡超脱心境,但细品下来,总是在若有若无间感受到陶渊明似乎心有不甘、忧乐相间的复杂心情,传统的解读结论实在是有待商榷。
比如,结尾段“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一句的处理,一向是认为该句表现了诗人遗世独立、心胸旷达的乐观精神,也流露出无可奈何、听天由命的消极情绪。但我以为这里面还有另一层含义,诗人对自己说“姑且顺应自然直到生命终结,乐于顺从天命还有什么疑虑呢?”显然是为了安慰自己,抚平心绪。安慰自己要乐天知命,安慰自己不要再有疑虑,这说明他是有疑虑的。结尾段开头的感叹“已矣乎!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让我们感觉到陶渊明心中是有所羁绊,所以才劝慰自己说“算了吧,别再想那么多了,生命没有多长,不如随心所欲,任其自然”,而紧接着“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一句则直接质问自己“为什么心神不定,想要到哪里去呢”,更是可以看出诗人内心是有苦恼、犹疑的。
回头再读全文,我们还可以找到一些暗含疑虑、忧烦之情的文句。“乐琴书以消忧”是一处,诗人要借读书抚琴来消除隐忧,寻得快乐。“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又是一处, 看到万物生机勃发的景象,作者感叹自己行将老去,不能如自然万物一般得时而长,可以说是诗人长久郁积于心、志不得申的苦痛隐忧之情的自然流露。
再看开篇一处:“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 诗人说自己既然让心志被形体所役使也即出仕做官,为什么还失意伤感独自悲伤呢。笔者猜测,“诗人说自己身在官场,心志受压抑,不应该悲伤失意”的理解也可能不当,因为这样是说不通的;而应该是说既然在官场时自己是处于心志受压的状况,如今离开官场为什么要有失意之情呢,实乃劝慰自己抛却伤感之情,所以诗人接着说“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强调了走入官场乃误入歧途,来坚定归去的决心。
综上所述,我认为陶渊明在归隐之时,在写作此文之时,应该是心潮澎湃,思绪万端,并不是毫无犹疑的毅然决然,归隐之后的生活也并不都是惬意自然,充满田园情趣。诗人是自由的,也是痛苦的。为什么会这样呢?脱离了深恶痛绝的官场,回归清新自然的田园,可以过着自由宁静、恬淡闲适的隐居生活,应该如愿了,为什么还会有犹疑呢?
结合陶渊明一生的经历,思想的变化,我们可以略作探究:
陶渊明出身于没落的官宦之家,自幼研读儒家经典,深受儒家思想影响,早就立下“大济苍生” 的雄心壮志,但他生活的时代正是东晋政治极端混乱腐败的时期,正直的文人报国无门,隐逸之风盛行。陶渊明一直感到自己是“有志不获骋”,在他出仕的十多年间,一直是“心处两端”,行动上也是时隐时仕。官场黑暗,现实残酷,不仅压抑摧残他爱自然自由的天性,还无法使他实现宏愿,所以抛弃官场,但对诗人来说,离开官场也就意味着不能“大济苍生”,辞官归隐时他难免要产生犹疑之情,这不是对官场的留恋,而是对无法施展抱负的不甘。当他41岁决心归田之后,似乎是与世无争了,而实际上是心“远”世俗,而非心“无”世俗。走向田园,可以暂得宁静,但田园毕竟也是无法实现其宏愿的。在这样的矛盾中,他不可避免会在自由的快乐之余产生一些无奈惆怅,正如鲁迅所说:陶渊明的诗中除了有“悠然见南山”的一面,还有“猛志固常在”之类的“金刚怒目式”的诗歌,表明陶渊明并非整天整夜地飘飘然。
陶渊明归隐后作品《读山海经》中的两句“徒设在昔心,良辰讵可待” 是诗人思想情感的一次跌宕:表面上是感叹精卫与刑天徒然存在着昔日猛志,但如愿以偿的时机岂能等到?实际上是诗人慨叹理想的无法实现。前人认为此二句是诗人的自白之语。
归隐是陶渊明无奈的选择,仕途不能让自己“兼济天下” ,还束缚着自由的天性,所以干脆远离官场,回归田园,至少可以做到“独善其身” ,这与深受儒家“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文化影响的中国正直文人的思想是一致的。但正是因为儒家思想的根深蒂固,辞官归田的陶渊明是不可能彻底超脱,彻底自由宁静。鉴于此,《归去来兮辞》一文中“已矣乎!” 、“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等处体现了本文不仅仅表达了诗人厌恶官场、热爱田园的感情,还传达出无法“兼济天下“的感伤惆怅。
而传统解读,更多是让人追慕陶渊明不慕名利、坚守天性的一面,却忽略了他“心系苍生”的博大情怀。揣摩那些关键语句,有助于我们深刻领会陶渊明的思想情感,深入认识陶渊明其人,感知其精神的伟大,受到思想上的启迪。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