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儿歌3至6岁(儿歌的形成与发展)

儿童儿歌3至6岁(儿歌的形成与发展)(1)

陈振桂教授出版《起名八十八法》《中传统文化概览》《当代儿童文学》等98本著作,其中大学教材10本。

一、儿歌的概念

儿歌是以低幼儿童为主要对象,由儿童自己编创或成人拟作、民间流传通俗易懂顺口押韵,适合婴幼儿吟唱、欣赏的歌谣,又称为“童谣”。

所谓“歌谣”,是民歌、民谣、童谣的总称,是劳动人民口头诗歌创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古代,以合乐为歌,徒歌为谣,意思是有音乐、乐器伴奏的叫“歌”,没有音乐、乐器伴奏的叫“谣”,现代统称为歌谣。歌谣词句简练,大多押韵,风格朴素清新,表达人民群众的感情与愿望,在民间广为流传。童谣作为歌谣的一个部分,专指在儿童口头广为流传的、没有音乐伴奏的短小有韵的歌谣。

现代意义上的儿歌,包括了民间流传的童谣和作家创作的儿歌两部分。

“儿歌”这名称最早出现是在《歌谣》周刊上。1918年,北京大学成立了歌谣征集处,随后又成立了歌谣研究会、创办了《歌谣》周刊,他们从征集到的大量歌谣中挑选出传统儿童歌谣,并冠以“儿歌”的名称在周刊上发表。从此以后,“儿歌”作为儿童文学的一个专用术语沿用至今。

二、儿歌的起源

儿歌起源于民间,历史悠久。童谣在各种文献中还有“童子歌”“儿童谣”“婴儿谣”“小儿谣”“小儿语”“孺子歌”等称谓。古代文献中就有这样的记载:“尧微服游于康衢,闻儿童谣。”(《列子·仲尼》)因此有研究者把儿歌比喻为“会唱歌的百灵鸟,已经不倦地唱了三千年”。

我国最早有文字记载的儿歌是《左传》中的《卜偃引童谣》:“丙之辰,龙尾伏辰,均服振振。取虢之旗,鹑之贲贲。天策焯焯,火中成军,貌公其奔。”它反映了当时晋侯灭虢的社会现实。由于时代、阶级的局限,也由于我国长达数千年的封建社会轻视儿童教育的缘故,古籍中的童谣大部分是反映当时政治变故的“谶语”(即时政歌)。人民群众在教育后代的生活实践中编创的童谣很少流传下来。古籍中真正供儿童吟唱的童谣不多。总的说来,童谣不受重视,在古代诗歌总集中比重也极小。

三、儿歌的发展

到了明代,社会对儿歌的认识有了变化,一些有识之士着手从儿歌世代口耳相传的实际情形出发,来诠释儿歌的特点及作用,并出现了由吕坤个人搜集整理的我国第一部儿歌专集《演小儿语》(1593年)。《演小儿语》共收河南、河北、陕西、山西等地民间童谣46首。吕坤在《演小儿语》序言中指出:“余不愧浅泰,乃以立身要条,谐以声音,其如鄙俚 ,使童子乐闻而易晓焉,名曰《小儿语》。是欢呼戏笑之间,莫非理义身心之学。”吕坤强调了儿歌的内容要饶有趣味、形象生动,语言要通俗谐和,使儿童乐于接受。这表明,以吕坤为代表的明代知识分子对儿歌的创作及研究已经有了较大的突破。

清时,儿歌的搜集整理和研究工作有所发展。在江浙地区先后出现了优秀的儿歌集《天籁集》、《广天籁集》,北方也出现了无名氏的抄本儿歌。当时儿歌研究突破了阴阳五行说的桎梏,开始肯定它的思想和艺术价值,但又附会曲解,以为儿歌“神秘莫测”有“至理存焉”,这种过高的肯定也是错误的。清末,改良主义者和资产阶级革命者也看到了儿歌的作用,编创了不少童谣宣传鼓吹他们的观点。如黄遵宪的《爱国》、《爱群》、《崇历史》、《劝自强》等儿歌,都体现了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思想,起过一定积极作用。

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在蔡元培、沈尹默、刘半农等人倡议下,创建了歌谣研究会。研究工作者也开始重视儿歌的搜集整理工作,揭开了现代儿歌史的序幕。中国现代儿童文学的奠基人鲁迅也曾关注儿歌的搜集整理工作。1914年他亲自搜集各地儿歌,寄赠给正从事这一体裁研究的周遐寿。1923年,鲁迅还亲自为《歌谣周刊》的增刊、儿歌集《月光光》设计了封面。五四其间对传统儿歌的采集与研究促使不少人开始为儿童写儿歌,出现了《儿歌》(周作人)以及用儿歌体写的《卖布谣》(刘大白)等,江苏第一师范还编印了《儿歌集》(1923)。

第一、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全国各地流传着许多儿歌。如广东海陆丰地区流传的彭湃编写的《田仔骂田公》,流行在江西苏区的《儿童团》、《红军哥哥》等儿歌,反映了当时苏区人民和儿童的思想愿望,也激励鼓舞了群众的革命斗志。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儿童文学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儿歌的搜集整理得到充分的重视和发展。五十年代至六十年代中期,儿歌的整理创作进入繁荣兴旺阶段。当时,出版了大量儿歌专集如《红色儿童歌谣》、《革命红旗满山冈》、《少年歌谣》等,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选编的《中国儿歌选》(资料本)选入一千五百多首各地各族儿歌,为儿歌研究工作提供了有利条件。这一时期的儿歌搜集整理和创作,无论在质量和数量上,都超过了以前的水平。儿歌创作也出现了欣欣向荣的景象,50年代的儿歌创作被誉为我国儿歌创作的黄金时期而写在儿童文学史册上。在此期间,涌现一批热心儿歌创作的作家,鲁兵、圣野、张继楼、刘饶民、柯岩等是其中成就较高者,他们为繁荣儿歌的创作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随着人们对儿歌的功能认识的深化,儿歌的研究与创作步出了“教化论”的狭隘圈子,儿歌的题材更加广泛有趣,内容更加丰富多彩,风格更加新颖多样,儿歌的艺术品位大大提高,更多的作家投身于儿歌创作,更多的儿歌专集问世。古老的儿歌正携带着远古的美丽,碰撞现代文明,焕发出智慧和情趣,展示它新的风采,伴随着孩子们走向未来。

儿童儿歌3至6岁(儿歌的形成与发展)(2)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