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斯卡最佳电影观后感(奥斯卡获奖影片房间)
文/翠西爱写作
俗话说:“虎毒不食子。”然而令人遗憾的是,这并不是一条颠簸不破的定律。这个世界上,总有些邪恶的人,做出令人发指的事情,他们有人甚至把魔掌伸向亲生女儿。
2008年,震惊全世界的奥地利“鬼父事件”至今依然让人心有余悸。这个禽兽父亲在地下室,将18岁的大女儿伊丽莎白囚禁24年,对其性侵、毒打。在这段生不如死的地牢岁月里,女孩生下7个孩子。几十年的禁锢与施暴,伊丽莎白和孩子们瘦骨嶙峋、疾病缠身。
这个真实案件,被爱尔兰作家艾玛·多诺霍创作成小说《房间》。作者避开了施暴者的残忍恶毒,从一个5岁男孩的视角去探讨受害者的生活与精神世界。在她的笔下,一个虐心的囚禁故事变成一个充满爱的童话故事。
2015年,根据这部小说改编的同名电影上映。该影片没有很复杂的场景设置,也没有很曲折惊险的故事情节。但一上映就震撼人心,一举夺得多伦多电影节最高奖项——人民选择奖;主演布丽·拉尔森更是拿下了第88届奥斯卡最佳女主角、金球奖最佳女主角等多个大奖。
斩获这么多大奖的《房间》,其实是一部小格局的独立剧情片,整部影片基本以被囚禁母子为主。与众不同的是,导演利用5岁男孩杰克的天真视角来映照残酷的现实处境。相比其他电影里那种声嘶力竭的咆哮与精神崩溃,《房间》里到处充斥着平缓的画面,在平静中讲述一个震撼人心的故事。
01 纵使身陷牢笼,坚强母亲用智慧与勇气,竭力给5岁儿子带来希望与快乐
放学回家的路上,17岁的女孩乔伊被邻居诱骗至家中,囚禁在一个不足10平米的棚屋里。七年来,她无数次被迫发生性关系,还生下一个小男孩——杰克。
5岁的杰克,是乔伊这么多年来的唯一精神支柱。长期的囚禁,弱女子乔伊已经没有过多的力量与勇气去反抗。面对无望的逃脱,她已经学会妥协。唯一让她充满希望的,是儿子的陪伴与成长。
尼采曾说:“一个人知道自己为什么而活,就可以忍受任何一种生活。”很多时候,人们总会觉得想要做的事情好难,觉得自己的生活充满痛苦。我们常常无法忍受痛苦的生活,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我们压根没有生活目标,日子过得晕头转向。
然而,深陷牢笼的乔伊非常清楚自己为什么而活!在那个狭小的房间里,母子两人的生活平静、有条不紊。影片一开头,就是杰克的5岁生日,妈妈乔伊和儿子一起做生日蛋糕,日子充满了趣味,充满了仪式感。
准备切蛋糕时,杰克要求妈妈插上蜡烛,他说这样才是真正的生日蛋糕。可是,房间里没有蜡烛,妈妈试着向杰克解释。无奈,5岁的杰克根本听不进去,和其他孩子一样,他发火、大声哭闹。这时乔伊没有打骂,而是耐心地看着杰克,然后把他搂进怀里,以此平复他的情绪。
看到这一幕,我被乔伊感动了。身处这样恶劣的情境,她不仅变着法子来让日子变得有趣、有意义,还能够压抑住自己内心的痛苦,忍受和包容儿子的无理取闹。她用爱给儿子创造出一个多姿多彩的世界,又用足够的耐心来接纳儿子的不解与渴望。
杰克从出生到现在都没有离开过这个小房间。在这个极端的环境里,妈妈乔伊竭力为儿子创造一个美好的童话世界。因此在杰克眼里,这个小房间就是全世界,充满着魔幻。
在妈妈的保护下,小杰克成长得积极乐观。母子两在小小的房间里做运动;杰克每天起床都会和所有的物品一一道声早安;他还会自己认真读绘本;妈妈牙疼时他变身小暖男安慰妈妈:“只要意志够强大,问题全部跑光光。”
对比杰克的天真快乐、无忧无虑,乔伊的内心却是充满了绝望。她那无奈迷茫的表情,平直暗淡的眼神,难掩内心深处的恐惧与痛苦。但是,她没有把这些传递给儿子,而是把痛苦的情绪揉碎吞进肚子里独自消化。
影片的前半部分没有太多暴力镜头的画面,更多的是呈现出母子两人和谐平静的日常生活。在狭小逼仄的空间里,轻松有趣的亲子活动让虐心的囚禁生活变得暖心,却又让人觉得残酷恐惧。
02 逃出魔掌,重回社会,却精神崩溃,来自现实世界的伤害才是最可怕的
恶魔老尼克脾气暴躁,七年来,乔伊天天都生活在他的威胁与恐惧中。而最近失业的老尼克更让乔伊惊恐,因为这是个随时都会被引爆的诈弹。
为了保护儿子,乔伊知道必须要寻找逃脱的机会。第一次,她让杰克装病,逃跑失败。第二次,她让杰克卷在地毯里装死,哭着恳求老尼克把他运到远点的地方埋葬。杰克谨记妈妈的叮嘱,上皮卡车后,就努力滚出地毯,然后在转弯减速时跳车,逃跑寻求帮助。
5岁的孩子,第一次看见这个世界,一切都是惊恐的,此刻还要逃命,不禁为他捏了一把冷汗。好在,杰克非常幸运,在热心人和警察的帮助下,最终和妈妈成功逃出魔掌。
身陷牢笼的日子苦不堪言,冒险逃生只为一搏。睿智的妈妈,勇敢的孩子,被绝境所逼迫的生命充满了张力。为了逃脱,为了重获自由,为了儿子能够拥有更好的未来,妈妈独自一人承受了所有的胆战心惊。
儿子被抱走时,乔伊那痛彻心扉的哭泣,充满了未知、担忧、恐惧和绝望。乔伊不知道成功的概率到底有多大,她只知道,假如计划失败,母子两也许就再也没有存活的希望。
被囚禁了七年的乔伊终于得以重见天日,然而重回社会后,她才发现一切已是物是人非。父母离婚了,曾经的好友不知在何方,爸爸无法接受自己的儿子,媒体采访指责她剥夺了杰克的自由……
之前被囚禁在棚屋时,乔伊因为儿子的存在而变得异常坚强。即使失去身体自由,但是精神却时常自由愉悦。没想到,逃出魔掌后,她才发觉自己已经完全无法适应这个社会。与世隔绝的这些年,她的心智依然停留在17岁,一时半会没法承受太多的外界纷扰。
回来后,乔伊发现原来所有人都过得很好,除了她自己。她对那段黑暗的囚禁岁月还有着深深的恐惧。家庭的破碎,让她觉得自己像个被抛弃的人儿;爸爸的不接受,让她感觉屈辱与不公;他人的非议,使她陷入深深的自责与愧疚中……
所有这些交织在一起,变成一股凌乱的绳子,把乔伊层层缠绕。任由她怎么挣扎都无济于事。现实的巨大隔阂,过去的美好全都被毁灭。此时的乔伊,摆脱不了内心的束缚,变得敏感、脆弱、自卑、怨恨、惶恐……
如果说棚屋是囚禁身体的牢笼,那么来自社会的各种非议就是囚禁心灵的地狱。乔伊绝望地发现,原来逃出来也不一定真的自由!是啊,这个世界的苦难没完没了,随时随地都会有新的“房间”把我们困住。人们这时才幡然醒悟,原来来自现实世界的心灵伤害才是最可怕的!
03 没有人可以独自坚强,在爱与包容中相互救赎、重获新生
被现实社会所困扰的乔伊,走不出自己的心病。巨大的舆论压力逼得她快窒息了。终于,她选择了自杀,在家里的洗手间吞下大量的安眠药。
还好被儿子杰克发现,及时送去医院抢救,乔伊才捡回了一条命。死过一回后,乔伊开始接受医生的心理治疗,真正正视自己的不幸遭遇。
心理学家认为,遭遇不幸的人们要想真正走出阴影,必须要经过一个哀伤过程。它是指任何一种不幸都会引起我们心中的悲伤。在一定时间内只有让这种悲伤自然流动,才意味着你完全接受了人生的不幸。
乔伊积极配合治疗,勇敢面对自己的悲惨遭遇,这就是一种哀伤过程。只有经历这个过程,才能让她真正接受过去的痛苦,让悲伤在她的脑海中流逝,最终疗愈她的心灵创伤。
因为要住院,乔伊和杰克短暂分离了一段时间。从来没有离开过妈妈的杰克,心理充满了恐惧。但是他接受新事物特别快,在医生的引导下,渐渐地适应了这个新世界。
一开始,杰克恐惧高楼,害怕接触陌生人,拒绝接受陌生的玩具。慢慢地,他开始拥抱这个世界。他会主动和邻居打招呼问好,他会主动对外婆说“我爱你”,他会主动和新玩伴一起踢球……
很庆幸,在妈妈的保护下,小杰克的性格并没有因为暗无天日的囚禁生活而被过度扭曲。也许是因为孩子本身对世界接触不多,是一张可塑性很强的白纸,所以他能够很快融入社会;也许是因为他们没有大人那么固执,总是一味地沉浸在过去;也许是这个世界本身对孩子有着更多的善意,人们不忍心对他恶语相向。总之,5岁的杰克,似乎比同年人要更加成熟,他比妈妈能够更好地适应这个新环境。
一直以来,杰克的那头长发是他的力量源泉。如今为了鼓励妈妈尽快康复,他懂事地叫外婆帮他剪下头发、送给妈妈,他要把这股力量传递给此刻脆弱的妈妈。
一个5岁的男孩,懂得如此心疼自己的妈妈,懂得要给予妈妈力量让她有勇气战胜困难。他懂事得让人心痛。杰克用自己的坚强,努力融入现实,同时把力量传递给妈妈。他是在用爱去温暖母亲,用爱去救赎处于困境中的母亲。
曾经,在那个逼仄的棚屋里,妈妈努力抗争,倾尽所有去保护着杰克这个小生命。如今,在这个现实的社会里,杰克用自己仅有的一点绵薄之力守护着受伤的妈妈。母子两一直在前进的路上相互扶持,相互救赎。
无论是在棚屋里,还是在现实里,杰克都是妈妈活下去的勇气。看到儿子的力量长发,乔伊努力克服内心深处的黑暗,勇敢地接受心理治疗,敢于面对曾经的不幸遭遇与他人的非议。终于,她从悲伤与痛苦中走出来,回到了杰克的身边。
电影结尾,乔伊与杰克回到囚禁之地与之告别。彻底丢下苦难的两母子,开始大胆地到处尝试新事物,他们决定重新认识这个世界。
看完《房间》这部电影,人们并不会因为这个虐心的囚禁故事而一味陷入痛苦的哀伤中,反而会有一种极度舒适与暖心的感觉。因为,导演把他那份克制的情绪,通过平缓的镜头表达,让画面多了些许温度与感情。
事实上,电影里的“房间”不单单指那间囚禁室,它更代表着一种心理创伤。在生活中,我们每个人或多或少会遭受各种不同的伤害,我们每个人都会被各种不同的方式所囚禁。
或许我们所受的伤害没有乔伊那么深,但无论如何,要相信时间会是最好的疗伤药。慢慢接受人生的各种不幸,与苦难和解,与过去告别,让时间在爱与包容中把我们治愈。
(完)
关注我@翠西爱写作,更多精彩好文。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