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海味美食:海味儿飘香北京胡同

来源:海外网

北京海味美食:海味儿飘香北京胡同(1)

2017年“六一”国际儿童节,27号院举办的儿童绘画活动还吸引了社区内的外国孩子参与。

北京海味美食:海味儿飘香北京胡同(2)

2017年端午节,内务部街道社区居民参与包粽子活动。

北京海味美食:海味儿飘香北京胡同(3)

2019年“北平派对”活动中,社区居民欢乐起舞。

北京海味美食:海味儿飘香北京胡同(4)

北京胡同铅笔画

北京海味美食:海味儿飘香北京胡同(5)

27号院运营团队。前排左四为于歌,左五为牛瑞雪。

北京海味美食:海味儿飘香北京胡同(6)

为了丰富街道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27号院运营团队针对不同节日、不同主题,开发了一系列面向不同年龄段居民的文化活动,邀请多个领域的专家来为社区居民授课。为数众多的活动不仅吸引了在地居民参与,一些国外艺术家也慕名前来。

北京海味美食:海味儿飘香北京胡同(7)

“牛牛,吃了吗?我刚包好的饺子要不要来点儿?”

傍晚时分,路过的宋阿姨探进头跟牛瑞雪打招呼。

这里是北京朝阳门街道内务部街27号院,5年前,几位留法海归来到这里策展搞活动办沙龙。居民从不解到破冰,从怀疑到喜欢,如今,这里不仅成了社区居民离不开的文化驿站,也为社区治理提供了一份独特的参考样本。近日,本报记者走进27号院,探寻这里的“海味儿”密码。

“就仨人,还真做成了!”

2012年12月,还在法国巴黎第八大学读书的牛瑞雪和韩晓轶准备来年回国做些不一样的东西。

什么是不一样的?

牛瑞雪学的是戏剧,韩晓轶学的是剧院人力管理,俩人想办一个新型的跨界艺术节,把戏剧跟摄影放在一起。这力量还不够,她们想到了早一年回国的同学于歌,于歌做过跟策展有关的工作,当时已回国工作的她被牛韩二人生生说服,加入了这个连资金还没搞定的艺术节团队。

在公共空间内实现跨界,这在当时堪称一个崭新的艺术概念。

3个人,第一次办艺术节,困难之大超出想象。原本定好的场地在开展前1个月被跳单、准备过程所用的所有资金是牛瑞雪的“嫁妆本”,当2013年7月艺术节正式开幕的时候,她们才相信,“就仨人,还真做成了!”

知名演员黄觉带着自己的摄影作品来了;走出传统剧场、放进展览空间中演出的法国诗化戏剧《费尔南多·佩索阿的凯旋赞歌》也来了。牛瑞雪还请来了自己的导师、法国诗人和戏剧家菲利普·登斯兰,与当时已旅美近10年的著名舞蹈家侯莹和古琴艺术家巫娜共同合作,《诗·曲·舞》是当年艺术节最经典的作品之一。

前来观展的人数之多,让她们“傻眼了”。直到开展前最后一刻、海报必须印上logo的时候,活动名字才在脑门一拍中匆忙敲定。

“就叫‘北京one’。”

“您好,我是朝阳门街道的,加个微信吧!”

“复盘第一年艺术周的时候,我们觉得还是没有打破空间,还是在剧场里、在白盒子里,这不够生动,少了份鲜活感。我们想真实地融入城市生活与城市人群里面去看,去观察和感受人。”牛瑞雪说。

“最早,我们是想把国外好的东西带回来,但我们忘了一件事——在离开中国的那几年里国内一样在发展,这段时间国内已经诞生、成长起来许多非常优秀的艺术家,他们更年轻、更有创造力、更有想法!”于歌补充说。

韩晓轶重回校园,从2014年开始,牛瑞雪与于歌的角色就已完成分工。牛瑞雪负责商务洽谈、找赞助商,于歌负责策展、与艺术家合作。第二年的“北京one”艺术节,于歌想办进北京的老胡同。

与17个部门合作,逐一打通其中的每个细节,主题为“街巷”的艺术节走到了国子监,走到了社区居民身边。街道、商户、人都融进展览,跨国艺术家在演出,胡同居民脚蹬自行车从面前自得地穿过。

“胡同是城市的掌纹,街巷原本就是最真实的艺术品。”

她们当时并没有想到,自己与胡同的缘分远不止于此,在这生动的艺术与穿梭的人群之中,隐约能看到社区治理创新的基因。

两年间,“北京one”品牌已颇具影响力。2015年,牛瑞雪在艺术周的一次讲座中谈到了社区公共文化,活动结束后,有几个人立马兴奋地围了上来。

“您好,我是朝阳门街道的,加个微信吧!”这是朝阳门街道办事处副主任李哲,他来听讲座,目的是为了拓宽社区文化建设的工作思路。

北京朝阳门街道内务部街27号院,原本是东城区工商联的办公所在地,后来工商联搬走,朝阳门街道便申请将这里用作公共文化空间。700多平方米的大院子,社区公共文化怎么搞,谁也没有经验。

牛瑞雪的讲座给了李哲灵感,要不让她们试试吧!

“直接让我们入驻院子,还不收钱?哪有这样的好事儿!”听牛瑞雪讲完,于歌第一反应是难以置信。

直到街道送来了钥匙、整个院子还为牛于团队的入驻专门翻修过一遍,俩人不得不信了——还真遇上好事儿了!

可这事,没那么容易。

“这么搞下去不成自娱自乐了?”

以前的社区活动,老年人偏爱的唱歌跳舞年轻人提不起兴致,年轻人喜欢的玩法老年人兴趣索然。借助牛瑞雪团队的艺术资源,会不会提升社区文化品质,吸引更多居民参与?绝佳位置里的院子给了一支海归团队,能不能产生响当当的效果?李哲心里也没底,压力可想而知。

社区人员七成以上是老年人。每天面对的人从艺术家、最潮的年轻人变成了街道里的大爷大妈,他们喜欢的是什么?牛瑞雪和于歌心里同样没底。

冷水一盆接着一盆浇来。法国艺术家有个不同国度民众分享梦境的艺术项目,来到27号院,听年轻人读梦的老年人频频皱眉;办场音乐会结果被居民投诉扰民;请来优秀的艺术家开沙龙,吸引来的社区之外的听众倒是不少,所在地居民却不来听……

“这么搞下去不成自娱自乐了?”艺术下沉社区,仿佛隔着一层看不见但摸得着的墙。

“有趣的是,做艺术周时我们对自己的要求便是‘接地气’,没想到进了胡同最‘不接地气’的就是我们。那种‘我来展示什么才是艺术’的优越感真的不行,得走入真实的生态、真实的生活。”

怎么办?

沟通,去了解社区居民的真实诉求,去理解、学习、走进居民的生活。

李阿姨的太平鼓敲得出彩、每天穿戴精致出现在胡同里的一定是80多岁的杨奶奶、热爱摄影的王哥刀子嘴豆腐心、祝奶奶包的肉粽味道极好……社区里700多户居民牛瑞雪和于歌认识了六七成,这层冰,悄无声息地裂开了一条缝。

“你知道你们这儿还缺什么吗?缺个鸟笼子!”

“你们这院子得养点鱼,年年有余才好。”……

社区居民路过27号院的时候,开始跟里面的人唠嗑了。

2017年3月,牛瑞雪、于歌搞了场“春日计”活动,社区居民制作炸酱面,盛面的碗用的是独立艺术家的设计,四五十碗面可把大家吃美了。端午,请老师来教居民把粽子包出花样,大家乐呵呵地参与。平日里,戏剧班、编织课一样不落,授课的都是行业名家,居民们还排了一出自己的《暗恋桃花源》,过足了“戏瘾”。

经历了一年多的冷清,在那个春天,27号院终于热闹起来了。

“这调,我听着不错!”

华灯初上,深宅大院,“北平派对”正在进行。这是27号院专门为社区居民设计的活动,不少奶奶翻出了自己压箱底的旗袍,几个老姐妹一起惊艳亮相。男士穿上了西装三件套,认认真真地梳起了大背头。牛瑞雪和于歌意识到,自己逐渐在艺术和社区之间找到了平衡。

展示街巷风貌与生活状态的“暖巷近邻”;内务社区居民自己的“内务朗读者”;长者与年轻人随机配对、分享彼此生活的“当我像你一样”;介绍、推广环保观念与产品的“绿集”;囊括讲座、沙龙、展览于其中的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主题活动“红集”……27号院里诞生了一个又一个品牌项目,其中不少长时间地被居民们津津乐道。

一次,音乐家坐在27号院的树底下弹吉他,一位大爷路过听见了,便走进院子听了一下午,凝神盯着弹奏者看。正巧几个姑娘路过也进了院子,合着吉他便唱了起来。居民们不仅欣赏、喜欢,也越来越爱参与了。

“这调,我听着不错!”吉他弹罢,大爷的好评把牛瑞雪逗乐了。

27号院做出了名堂,慕名来学习基层公共文化运营经验的人也多了。上海文化局来了;南京市有关部门也来了;广州越秀区区长带队,就是奔着挖人来的。经历5年的探索,牛瑞雪和于歌正在给27号院的模式打样,梳理一套更成熟、符合本土语境的体系。

“这院子最好的气质是什么?不管是啥样的人,是锦衣华服来的,还是踩着拖鞋来的,进来之后总能找到自己的一席之地,而且待得特舒服。在这里不需要端着,你只要进来就成了。”牛瑞雪说。

(本版照片均由受访者提供)

本报记者 孙亚慧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20年06月24日 第 10 版)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