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的佛法与人生(见缘起即见法见缘起即见佛)
文/释悟因
了悟缘起的智慧就是法住智,只要透视缘起法,当生就能得佛法的利益。回光返照,直接面对自己当下的身心,用这一观照,再来处理外境;你可以让自己安乐,也可以让自己痛苦,关键只有一个枢纽、一把钥匙,就是缘起。
见缘起即见法,见缘起即见佛
当舍利弗遇见马胜比丘——缘起在身心行止的深化
佛世时,有这么一段记录。一回,佛陀在王舍城,有二位外道对于自己的修学,有一些瓶颈而无法突破的地方,因此希望能再找到帮助他们修法的地方。其中一位叫舍利弗,他已经收了很多徒弟,有很多学生,而且有他们自己的主张。一天,舍利弗上街,他在街上看到一位比丘,我想,舍利弗应该已经观察这位比丘一段时间了吧。他看一看这比丘的行止,看着他的举止动作,于是便走近比丘,向他问道:“这位修行人,你的老师是谁?”
比丘平静地回答说:“我的老师就是瞿昙——释迦牟尼佛。”
“你的老师教了你什么呢?”
“我的老师教我‘诸法从缘起,如来说是因,彼法因缘尽,是大沙门说。’”
舍利弗听了以后,说:“你的老师在那里?我可以去亲近他吗?”
结果舍利弗就去见佛陀,他在听了佛陀跟他所说的偈颂后,马上皈依佛教的僧团,出家成为比丘。他出家以后,很快地就证得圣果。同时,他另外那一个朋友——目犍连,也跟着出家。舍利弗与目犍连的徒众们也跟着他们俩,一起在佛教僧团出家修行,很快地也都证道。外道可不可以学佛?外道应该也会看到佛教修行者跟他们不一样的地方,由外道看到佛教的种种,与他们原来不同之处,然后再进入佛教的修法,这修法使他们证道,而这修法是内的东西。舍利弗就是佛陀智慧第一的大弟子,目犍连是神通第一的大弟子,那时吸引舍利弗的比丘是谁呢?就是马胜比丘。舍利弗跟目犍连除了听到缘起颂外,他应该也是看到,这位比丘举手投足行止的安详,也就是缘起的法在马胜比丘的身心已经深化,而且他的身心世界安住在缘起法中,这是很重要的。
须深盗法
◎须深,就靠你了!
另外还有个例子。当年佛陀带着弟子们修行,弟子们都在缘起法中,得到佛法的安住,也得到自在。当时,很多国王大臣、居士也都依据佛法修行而得到利益,所以对佛教团体的供养也就慢慢地多起来。其他外道发现,奇怪,怎么大家都跑到佛教那儿,不要说佛教的徒众愈来愈多,外道的徒众愈来愈少,连供养也跟着减少。这些外道们便集合起来,共同讨论个解决的办法,认为需要到佛教那儿看一看,学学他们的东西,再回来自己这里运用,这样就有衣食了啊!他们讨论之后,便公推比较聪明,向心力也比较强的,去做这个盗法的工作,那个人的名字就叫须深。
◎禅定不用修很深,也能解脱?
须深身负重任,来到佛教的僧团,请求出家。于是须深剃度、受戒,也接受修法。须深跟着一群比丘们修法,过了半个月后,有位比丘对须深说:“我们生死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须深感觉到奇怪,便向他的老师问道:“你们怎么都没有修初禅,初禅修完后修二禅,二禅修完修三禅,三禅以后修四禅,却说你们的梵行已立,生死已了。若大事都已成办好,应该是先修初禅、二禅、三禅,最后四禅,然后才是梵行已立啊!怎么会差这么多呢?”结果那几位比丘回答说:“我们确实已经得到慧解脱了呀!”须深还是很怀疑,又去问其他的人,但答案几乎都是一样。虽然他发现这些比丘们的智慧确实不同凡响,但问题是他们所说的跟传统修证太不一样。
◎观缘起的智慧——法住智
于是须深便跑去问佛陀:“那些比丘们到底有没有梵行已立呢?怎么会前后矛盾呢?怎么会差这么多呢?”佛陀安详地回答说:“他们没有矛盾,而且他们确实是如此地修行,并且已经得到了慧解脱。因为他们得到法住智,他们已经得到法住这样的智慧,所以得到了解脱。”
须深听佛陀这么说之后,生起求得法住智的心,佛陀便跟他讲缘起法、因缘法,先问他:
“人为什么会有老死?”
“因为有生。”
“那把生去掉,还会有老死吗?”
“当然不会有了。”
佛陀慢慢地对须深讲缘起法,也就是讲十二因缘法。
“生跟老死是不是同时存在?”说完十二因缘法,须深得到法住智,同时他也得到慧解脱。
得道以后,须深向佛陀忏悔,说他原本出家的动机是为了盗法,是要来这里学怎样得到衣食,现在他确确实实已经得到法住智,对于自己的行为感到羞愧。佛陀并不生气,他向须深说:“盗法是有罪过的,这个动机不正。动机不正,后面的因果就会不好。”须深作大忏悔,在忏悔清净后,便留在佛教僧团里继续修行。
见缘起即见法,见缘起即见佛
这个故事在说什么?那时须深跟佛陀说:“我见了法,得了法,自己觉悟,而且超度了疑惑,见法而且得法。”所以缘起的修行,就是见法。在佛教的经典里常常说:“见缘起就是见法,见法就是见缘起。”大家试着想想,所谓修行,闻思修佛法,到底要修什么?其实就是修法。那修法又是修什么?就是修缘起。所以佛陀在经典中常说:“见缘起即见法,见缘起即见佛。”缘起在佛法中非常重要,而且它是可以立即体证的。只要你愿意修,能够透视这些因缘,就能得到佛法的好处。像须深,他的法眼打开了,他的智慧打开了,开智慧以后,就得到佛法的正法的好处。
◎凡尘里的修行智慧
什么是法住智?就是凡夫可以获得的智慧,凡夫又是什么?就是在凡尘里的人,只要他能透视了缘起的法,就可以得到缘起——开悟后的智慧,这叫做法住智,也就是对于一切法住在世间的一切现象,你能知道它的理。而这个理则就在当下千差万别的现象上,不是两个,是在同样的一个东西,它是确确实实,必然的,而且就在当下。如果你能够透视这些,你的法眼就开了,尽管你还在凡尘,因为你的法眼开,你的智慧开了,你对世间万事万物的看法,就会多一份的悲悯心,这就是不一样的地方。在生活里透视这样的缘起,也就在缘起里修行,在生活里修行,这是很重要的一个例子。
大家把缘起偈颂背下来,一面背,就像持咒般地背诵它,是可以开智慧的。缘起在生活中,如是地知,如是地观缘起,即能得到现世的解脱,甚至当下的解脱!再说从佛教的教理史来看,无论任何时代或者任何地域,有各种传承,它们的根本教理,就是缘起,从原始佛教的阿含——十二因缘的缘起说,到唯识——阿赖耶识缘起,或如来藏缘起、真如缘起、法界缘起,六大缘起或者业感缘起,没有不是以缘起作为基础而开展出来。所以缘起的基本认识,对大家提纲挈领认识佛教,认识佛法的纲领,是有帮助,且是不可不知的。强调缘起,对佛法的闻、思、修是有帮助。
重视缘起,珍惜人生
“生活中的缘起”这个题目是从当代泰国高僧——佛使尊者的一本书而来,我不会完全依照这本书的篇章来讲,但会择取《生活中的缘起》书中一些想法,我将它引介出来,让大家了解,这是当代泰国高僧佛使尊者的典范,演讲“生活中的缘起”——重视缘起、当下面对、现法涅槃。我非常喜欢这个书名,也非常崇敬佛使尊者,因为佛使尊者不断地呼吁,人类应该重视缘起,重视缘起即是惜福,即是珍惜人生。
他从缘起的角度说,人要透过缘起的修行,来看清楚自己跟自己、家国、大自然、环境、社会的缘起关系。其中有段文字,值得提出来跟大家共勉。佛使尊者说:“人应该要珍惜掌握生命,要断除我执,止息贪瞋痴,所有修学的好处,不必等到来生来世,在当生就可以得到。”这些话,不是他自己说的,他是根据佛教经典说的。经典里面常提出“现法涅槃”,修行要得到涅槃,并不必等到死后或来生,在当生,而且就在当下,就能得到佛法的好处。这是佛使尊者依据经论,再三呼吁,且不断强调的。
用心看,用心听,直接面对
他甚至说,修学佛法,应该要去除自我制造的恐惧跟幻相。他在《生活中的缘起》中这么提到,人在大自然中独处、没有依靠,害怕面对任何情境时,要持续在那个情境当中,直到恐惧感消失,这是一种自我训练。人常常会在一种没有依靠的情况下,产生害怕,如果害怕时,最好持续在那个情境里面。训练自己看到恐惧感——它怎么生起,怎么消失——直接面对,用心看、用心听的方法,如此就可以学习体验到佛法。佛法是什么呢?本来如是。要得到佛法的好处,就要向大自然学习,怎么向大自然学习呢?就是直接面对,体验本来如是的那个东西。佛使尊者提出一个具体可行的方法,我非常喜欢他上述的这一段文,他的意思就是直接面对,当下面对,当下可以得到安顿自在。有时我们会觉得人世间的各种现象非常复杂,要怎么去面对呢?唯一的方法就是静下来,用心地看、用心地听,直接面对。
当下,你会怎么做?
当我的鞋子被踩
曾经听一位居士说他听法师讲经,法师常说:“人就是有很多很多的我执,很多‘我的’‘我’这样的想法。”听经当下,他自己回想,觉得蛮惭愧的,是应该要好好用功。有一回,他和太太一起去讲堂听经,听完走出讲堂的时候,这位居士开始找他的鞋子,结果发现他的鞋子被踩在别人的脚下。那时不禁就生气起来,心想:“我的鞋子怎么可以让人家这样踩呢?”当他顺着被踩的鞋往上看,发现踩他鞋子的人,居然是他太太。这时他更生气了,刚才在里面还觉得,不应该有“我”“我的”的念头,但转个身到了门口,要穿鞋子的时候,他发现“我的鞋子被踩在人家脚下,而且那个踩的人竟然是我的太太。实在是太生气了。”
这位居士告诉我,自己事后静下来反省:“鞋子被踩,还是会舍不得,因为那是我的鞋子。虽然听法师讲经时,确实产生了惭愧心,但当出来时,看到那双鞋子被踩,‘我的、我的’又出来了。怎么有这么快的转折呢?而踩我的鞋子的人是我的太太,我是更气愤了,想说谁的鞋子你不去踩,竟然踩我的鞋子。但,看看前后左右,所有的人的鞋子,不都在那边被人踩着,大家都踩在一起,人家的鞋子不也都被这么踩吗?并不是只有我的鞋子啊。”
居士说:“那时我的心里想,一个是我的鞋子的问题,一个是讲堂的环境问题,另一个是我的心念问题。短短几分钟,我的心念转了多少转折,产生这么多的念头,转折这么快,我怎么专注?我怎么保持正知、正念呢?此时应该要如理作意。如理作意就是先稳定我的心念,再来处理我的这双鞋子。我的这双鞋子被踩,确实看到了,我会不舒服,如果外在环境,有个合理的处理,既然要脱鞋,就让每一个人进讲堂的时候,应该可以有个地方,将鞋子放好,每一个人去拿鞋子时,就不会踩在一起了。”这就是一方面看到环境,一方面也看到心念,然后,自己先有一份我的觉醒。
回光返照,直接面对身心
这位居士跟我提这些情况时,我觉得他非常用心,直接面对当下情况,这是第一重。第二重是不仅在“我的”这地方看破,因为一当直接面对外在凌乱的环境时,就会觉得还是不足。关于缘起法的观法,一方面要回光返照——直接面对自已的身心,同时也要对世间有更多的悲悯,更多的责任。透过什么方法让大家好修行,就是内因外缘,因缘都要具足,这才是我们对世间的责任。
缘起的可贵也就在这里,而且能够对内对外都有映照,是修行的方法。从佛陀给我们的楷范,佛使尊者给我们的楷范,还有很多高僧大德的楷范等,他们都是示现这样的方法来告诉我们如何修行,而且都是具体可行的方法,这就是一条很好的道路,修行不在遥远的那一方,也不在逃避,而是在我们当下的身心——直接面对,这是安顿之道。安顿之道就在生活中,这样就可以得到法住智,法住智也是现法涅槃的一个好处。
当和尚遇到钻石
在《当和尚遇到钻石》这本书里有一则故事,说有位和尚,他的老师建议他进入钻石商场买卖钻石,经历另一种人生的考验。有一天,老板要他订一万克拉的钻石,一万克拉!而且在十天当中就要完成。那位和尚再跟他的老板确认:“请问是多少克拉?”老板说:“一万克拉。”一万克拉要从多少矿石里拣选出来,至少要十倍的量吧,而且每一颗都必须再经过鉴定。就算日夜不停地工作,整整十天只做这件事也是非常勉强的,他再向老板询问一次,真的是一万克拉吗?老板还是非常确定,就是一万克拉。既然如此,他就想尽办法,透过各种关系、交情,把消息传出去,不断地联络、调货,调度相关东西,忙完十天,这一万克拉居然都弄到手了,他那些朋友真的是很给他面子,帮他度过这次困难。
结果拿着一万克拉去见老板,老板居然说:“一万克拉?做什么一万克拉?谁说要一万克拉?”“这是你说的呀!我还再问过,跟你又再确定一次呢!那时明明就是这样地说啊!”老板说:“一万克拉做什么?我是要一千克拉!不是要一万克拉!”差距怎会这么大呢?想到那一万克拉的钻石、那些批发商,还有他的老板,那时真的火大了,七孔都冒烟了,要先痛骂老板一顿,还是要先发脾气,还是……,我们常常就在这个地方,显出自己的能干,到底要先跟老板大吵一顿?大打一架吗?还是先处理这一万克拉?
从你的身心开始安顿
佛法告诉我们,这就是修行。所谓的修行指的是︰外在的世界,一下子所有的问题都摊在眼前,这时候,你的身心是会有反应的,先处理好你的生理,你的心理,先把这些摆平了。当下的缘起,最主要最内在的,是由你的身心来告诉你:它们在愤怒、恐惧、忧虑、战栗……,它们在各种情绪中,各种身心的感觉会影响身体,身体也会影响受、想、行、识,在彼此的互动拉扯的现象中,先让这些有一个观照,这一观照,就不同凡响。然后再用我们安顿——自在平静的心境,来处理外在发生的事件。
流动的缘起
佛法的修学一直在告诉我们,人的世界不是只有外在的,也不是只有身体,还有一个自己感觉得到的身心世界,这是很内在很重要的,不要轻易地漠视它。所以常常有人说,你很能干很有能力,你占有了全世界,但是却失掉了自己。缘起在告诉我们,自己的身心世界。因此当佛法谈缘起时,常常会从色、受、想、行、识五蕴谈起,五蕴的相应和合,它的本质就是这个样子,它也一直在改变,一直在变动。
但是,人是可以修行的,从当下的身心先安顿好,人便可以有一份的安定,从前面的那个故事,先安顿身心,再来处理钻石、老板,和那些批发商等相关事情。不要故意忽略身心这一块,不要不去看到身心的反应,这中间当然也有社会的问题、互动变化的问题,都不是一成不变的,不可能单独存在的,都是一关一关,一件一件,相互结合在一起。所以,看起来是蛮复杂的,要单纯地来辨析它,有时不太可能。缘起有它必然的过程,从你的身心先有一份观察安定开始。一说到要先观察时,有人就抱怨说,我怎么有时间,怎么可以一直在深山闭关,纵使腾出一点时间也无济于事,其实修行是练习回到你当下的那一念,多时间少时间,只在你当下那一念,直接面对,回光返照,这就是修行,在闻思修当中,在生活中,就是修行。
相互依存的关系
缘起是佛教的根本思想,从里到外,从外到里,它讲到生理、心理,也讲到社会,当然更重视环境,这就是佛教的整体。佛教是整体看待,人不是单独地活在这个世界。佛教讲缘起时,常常会让我们看到,人活在世间,不是只有一个人,出生时是父精母血生的,是借重父母,然后生下来,不是自己生自己吧!小的时候,包尿布,不会自己包吧?还是别人帮着你包的。喝牛奶,抱的奶瓶还是别人制造的。不管是喝母奶或者喝牛奶,这都是在你之外的形体。长大了,受教育、喝水,或者坐车,打电话,这些全都是相互依存的关系。生病了,也还要依靠别人帮助你医治,讲得更有趣,不过讲这些话,好像很不吉祥,其实每一个人都会遇上。就是那一天去世了,帮你收尸体的,应该还是别人,不是你自己吧!这就是说明相互依存,不是单独、孤独的,不是一成不变的,不是自己生自己,都在相互依存的条件里,这是从人际社会来说。
若就自己的身心来说,除了你的身体,还有情绪,感受、思想,你对世间的认识、行为,这些色、受、想、行、识都不是单一、独一、唯一的,都是相互依存的关系,而这些关系是相应而和合,而生而灭的。佛法告诉我们,世间是如此相依互存。你可以让自己安乐,让自己痛苦,让自己看清楚而自在,或执着到烦恼一堆,造很多的恶业,关键只有一个枢纽,一把钥匙,就是缘起。
敬请关注公众号—— 无量菩萨
不一样的精彩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