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给你最深的印象(你所不知道的陶渊明的3种身份)

文|苏米

陶渊明历来被称为“田园诗人”,因为他的很多杰出的诗篇都是归隐田园以后所作。

除了诗歌,他的散文也有很高的成就。

陶渊明给你最深的印象(你所不知道的陶渊明的3种身份)(1)

起初对陶渊明的印象一直停留在“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上,那时候觉得陶渊明真是个闲情雅致之士,却不知年轻时候的陶渊明本有“大济苍生”之志,只是无奈统治阶级腐败,斗争严重,在这个混乱的时代,陶渊明的一腔抱负根本无法实现。

陶渊明五仕五隐,最终决然还乡。

这才有了《归去来兮辞》中的“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的感叹。

然而你所了解的陶渊明是怎样一个人呢?让我们先走入他的作品,一探究竟!

陶渊明给你最深的印象(你所不知道的陶渊明的3种身份)(2)

陶渊明是深情的视觉高手

陶渊明有着极致的审美意趣,寥寥几笔就能勾画出令人神往的画面。

《桃花源记》是陶渊明最有名的代表作之一,文中以武陵捕鱼人的的行踪为线索,描绘出一个与现实社会隔绝、生活安乐的理想境界。

然而这个世外桃源究竟是什么样的呢?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得。 “

这是桃花源里的景象,既有平坦宽阔的土地又有整齐的房屋,还有肥沃的土地、美丽的池塘、各种桑树、竹子……凡是我想们能想到的美好事物在这里应有尽有。

而道路交错相通,鸡鸣狗吠声都可以互相听到,暗示着这里人与人之间和谐、亲密的良好关系。

让人不禁浮现出一个画面,老人们倚墙着墙,闭着眼睛晒着太阳,间或拉着家常,小孩们则追逐嬉闹,好一幅逍遥自在,闲静安乐的生活图景啊!

这里,陶渊明的白描手法登峰造极,寥寥几语便描绘出桃花源仙境的美丽和谐。

除了《桃花源记》,陶渊明还有多首诗里也运用了白描的手法,譬如《归园田居.其一》里的“方宅十余亩, 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简笔勾勒,却是意味无穷。土地、草房、村庄、炊烟、鸡鸣…,都是些极为平常的事物,在诗人笔下,却构成一幅幅清新喜人的图画。

所以说,陶渊明是深情的视觉高手。不知不觉让人深陷其中,反观自己,对于生活的观察又有几分?

每每会意,让人好像对身边的小花小草,对天上的白云月光都多了几分深情。

陶渊明给你最深的印象(你所不知道的陶渊明的3种身份)(3)

陶渊明是杰出的心理大师

不仅如此,陶渊明还是个心理大师,他能用精准的语言描写出人物的心理。

《桃花源记》中,文章开篇即点出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晋朝武陵的一个渔夫是故事的主角,他沿着小溪走啊走啊......

忘路之远近”这里的“”字说明捕鱼人专心致志捕鱼,竟然忘记了自己已经走的很远了。“忽逢桃花源”里的“忽逢”恰恰说明桃花源是被捕鱼人无意间发现的,非常难得。

如果说有一千个读者,那就有一千个桃花源。桃花源作为理想世界的最高象征,一直成为历来文人墨客的精神殿堂,而这样一个世外桃源,当然是难得可见,或许正如“捕鱼人”那般,专注地忘乎所以,才能看见它微弱的光。

在去往桃花源的路上,“芳草鲜美,落英缤纷”,让人陷入一种沉醉与美好,再也停不下向前的脚步。

捕鱼人“甚异之”、“欲穷其林”,其固然写的桃花林的美景,又何尝不是传达出捕鱼人“此景只应天上有,人间难得几回见”的感慨呢?

有生之日,若能看到此番美景,便也无憾了吧!

“忘”、“忽逢”、“甚异”、“欲穷”四个相承的词语,生动描写出武陵捕鱼人一连串的心理活动。

另一方面也暗示读者将会出现更奇妙的景象,为捕鱼人进入桃花源渲染了气氛,也为桃花源中的美好生活图景做了铺垫。

跟着陶渊明的视角,捕鱼人进入桃花源,告诉桃花源里的村民外面发生的事情,此时陶渊明写到“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这里的“叹惋”细细琢磨起来,既有桃源人对自己能够逃避乱世的庆幸,又有对外界百姓惨遭战争之苦的同情。

把桃源人的心理描写的细腻,大师风采可见一斑!

捕鱼人的到访,打破了这里的宁静。

桃花源人见到捕鱼人却都是“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每每读到这里,都为桃花源人的好客,热情,淳朴所触动。一家邀请实在不够,非要家家户户轮番招待才可,这一系列的动作完美凸显出桃花源人的心理及性格,真想大呼一声“我们做朋友吧!

一篇《桃花源记》,一片心中净土,一群淳朴村民,一幅鸡犬相闻的画面,我想这才是陶渊明所希冀的美好吧!这个桃花源不仅美,这里的人也最为干净纯良。

真是不禁让人感叹,这才是我最想要的生活呀!

陶渊明给你最深的印象(你所不知道的陶渊明的3种身份)(4)

陶渊明是个文艺的有“志”青年

《五柳先生传》写到陶渊明有三大志趣:读书、喝酒、写文章。

陶渊明是怎么读书的呢?“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如果真的看书时咬文嚼字,还真是不符合陶渊明潇洒随性的风格,所以陶渊明好读书,不求甚解。

读陶渊明的“读书观”亦是读他的“人生观“,这里的不求甚解岂只是读书?他的人生状态不也是如此么,不然如何来的那句“不为五斗米折腰”,所以,陶渊明弃官归田,他的归隐如闲云野鹤,倦鸟知还,再也不为生活所累。

陶渊明对读书也甚是痴迷,在读书的时候,当遇到有所感悟的地方,甚至连饭都忘记吃了!

这真可谓是沉迷读书不可自拔呀!

除了好读书,陶渊明还嗜酒,《五柳先生传》中有一段这样的描写:“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

因为家里穷,陶渊明没钱买酒,他的亲戚朋友都招呼陶渊明去他们家里喝酒,陶渊明呢,倒也是不客气!他从不扭捏从不推辞,但凡去喝就一定要喝个尽兴,有点醉意就离开,也从来不过多逗留。

陶渊明好像是个不太懂的人情世故的耿直男孩,轻轻地来又轻轻地走,随性可爱!

关于陶渊明喝酒还有一个很有趣的小故事。

古代人呢是用米来酿酒的,喝之前需要先把米渣过滤,一般人会用纱布来过滤。

可文艺有志青年陶渊明呢?他倒是懒得去找工具,往往会顺势一把扯下一个用起来很方便的东西,那就是头巾!

可是这头巾常年不换洗,到处都是头皮屑,但是陶渊明还是会十分淡定地取下头巾,开始滤酒,用完就重新包在头上。

这样一个看起来有点“粗糙”的汉子,却是个大俗大雅之人。

爱写文章的志趣,也注定陶渊明的文艺青年身份。《五柳先生传》中写到“常著文章自娱,颠示已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现在人们要是写文章, 很多人都急着去发表呀,读书变现啊,当然,我也不例外啊!可是陶渊明写文章,并不是为了发表,也不像司马迁“藏之名山,传之其人”,只有一个目的,那就是自high!

他常常用写文章来当作自己的娱乐,也些许抒发自己的悲趣。借以此种方式忘记俗世中的得与失,也乐意用这种方式过完自己的一生。

对五柳先生的生活、志趣作了叙述以后,《五柳先生传》文章结尾还仿史家笔法,加个赞语。这个赞语实际就是黔娄之妻的那两句话:“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什么意思呢?也就是说,不为贫贱而忧愁,不热衷于发财做官。“其言兹若人之传乎”,这话大概说的是五柳先生一类的人吧?

其实也就是说的陶渊明!

人都是怕穷的,陶渊明当然也不例外,他也不喜欢穷,只是陶渊明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所以他能够隐忍,精神上曾经受到过沉重的打击和“奴役”,就再也不愿与那些和自己志趣不同的人为伍了。

所以,他能耐得住寂寞,忍得住贫苦,心里也反倒轻松自在,自得其乐。

或许真正的隐士的乐趣也正是这种不违背自己心意的自由吧。

也许,刚开始读陶渊明,读的是他的“诗文”,后来读陶渊明读的就是他这个“人”了!

陶渊明的人格魅力比文学魅力更迷人,这倒是一点没错的!

陶渊明给你最深的印象(你所不知道的陶渊明的3种身份)(5)

我是苏米sumi,想用文字去探索生命,记得关注我哦!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