堰河在哪里(一条堰的走向)

【留住乡愁】

作者:李萌森(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

岁月有痕,斑驳的九子堰是岁月的入口。

1825年,监生李琛出资并动议九个儿子共修堰渠。堰毕,李琛在渠首石壁题名“九子堰”。

堰河在哪里(一条堰的走向)(1)

九子堰东南群山李萌森摄/光明图片

九子堰总长五十余里,全程用青石板砌就,呈“凹”字形,放眼望去,就像一条细长的丝带环绕山间,在崇山峻岭间形成一道唯美的水迹。

破晓寒凉,晨雾自涧谷而生,像撕碎的轻纱,一缕、一抹、一团,淡缠素裹,这里尚未消散,那里又升起,袅袅聚合离散之下,“犹抱琵琶半遮面”的九子堰成了缥缈的仙境。

堰渠过村口不远处,几只野鹜在悠闲地凫游,一会儿钻进水中,一会儿露出水面,一会儿又可劲儿地用翅膀拍打着渠水,溅起朵朵晶莹剔透的水花。

炎炎午后,渠水清澈见底。在长年被冲刷得圆润滑溜的鹅卵石缝隙内,随着水流摇曳多姿,不时有小鱼游弋其间。浣衣姑娘三三两两地凑到一起,一边濯足一边私语,拨弄着渠水荡起一个又一个涟漪。

“扑通——扑通——”堰渠对岸,戏水的孩童跃入水中,有的手脚并用在水里扑腾,有的仰肚朝天漂浮于水面,还有的像泥鳅一样潜入水底吐出一串串泡泡。九子堰突然间沸腾起来,撩水、击水,水花飞溅,你逃、我追,乱作一团……

晚归的牛羊把暮色驮回了村庄。暮霭渐次压低下来,将天地缝合在一起,无际的原野由碧绿、湛蓝变成深紫和暗灰。苇塘之间,夏虫啁啾,间或两只山雀扑棱棱地从头顶掠过,没入荷叶丛中。堰渠深处,蛙声此起彼伏,且越发激越起来。随之,万家灯火次第亮起来,散发出暖暖的光晕。

光阴如流水,裹挟着往昔的旖旎潇洒而去。待到外出求学时,我便沿着九子堰的走向,留下一个逆光的背影。听祖父讲,村里没有考上大学的年轻人,近些年都外出务工去了。于是,在时空的向度里,曾经喧阗的九子堰归于阒寂,淹没在隐匿的角落韬光养晦。

党的十八大以来,一系列渠道疏浚、驳岸改造等生态修复工程为九子堰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那久违的“青山隐隐水迢迢”景致也回归日常。伴随新建的数百亩国家现代农业园全面落成,数字化灌溉技术颠覆了千百年来传统的农耕观念,除了承担山村农田灌溉的基本功能外,又被赋予新的历史使命,成为集生态补水与景观休闲为一体的生态堰、环保堰和旅游堰。

新的耕耘已经开始,新的丰收正在孕育——在希望的田野上,一粒粒种子正在蓄积向上生长的力量,一个个奋斗的身影正在谱写乡村振兴的崭新篇章。

《光明日报》( 2022年10月08日09版)

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