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场护卫怎么样(机场保卫者大国看不上的)
(米格-29战斗机)
米格战斗机,曾经是冷战时期红色天空的象征。在整个冷战期间,米高扬-格列维奇设计局设计的每一代战斗机都堪称经典,其中米格-15在半岛战争一战成名,成为米格家族的首位世界明星。随后的米格-21因为越南战争而闻名遐迩,并且成为迄今为止产量最大的喷气式战斗机,其总产量超过1万架。米格-23虽然在中东表现不佳,但是其卓越的性能让其至今依然在多国空军中服役。米格-25更是成就了"会飞的不锈钢"的传奇。而米格-29作为米高扬家族第一款战后第四代战斗机(俄标,下同),曾经让整个西方深感敬畏。
(俄罗斯向叙利亚空军提供的崭新米格-29战斗机)
近日有新闻消息称,全新的米格-29战斗机在叙利亚和利比亚露面。目前媒体已经证实俄罗斯向叙利亚提供了一批新式的米格-29战斗机,与此同时,也有新闻报道,5月21日时曾经有6架俄罗斯米格-29和2架苏-24战斗机从叙利亚的赫梅明空军基地起飞,并降落在利比亚的东部某机场。对此,利比亚国民军(LNA)公开表示"利比亚历史上最大规模的空中战役"已经迫在眉睫。作为一款1977年首飞,1982年量产的四代战斗机,如今的米格-29确实已经显得有些过时,不过其依然活跃在世界多个热点地区,并继续书写米格家族的传奇。
(被卫星拍到的利比亚GNA的米格-29战斗机)
独特的苏式"前线战斗机"概念催生的米格-29
1960年代末,苏联军方得到情报称,美国空军已经启动代号为FX的先进战斗机研制计划。根据当时越南战争的经验,高空高速性能优越的F-4E战斗机在面对机动灵活的米格-21战斗机时其先进的电子设备和技术很难发挥,因此经常被更加机动灵活的米格-21战斗机击溃。而美军的FX计划就是为了开发一款具备强大空中格斗能力的先进战斗机,这一计划的最终产物正是被使用至今的美军F-15"鹰"式战斗机。
(四代战斗机中的经典,美制F-15"鹰"式双发重型战斗机)
针对美军的先进战斗机计划,苏联也启动了代号为PFI的先进战斗机研制计划,以便针对美军的最新战斗机。后来PFI计划由于功能要求太多且自相矛盾,最终被苏联军方拆分成两个项目,一个叫TPFI重型战斗机,一个叫LPFI轻型战斗机。其中重型战斗机就是现在同样闻名遐迩的苏-27战斗机,而轻型战斗机正是本文主角——米格-29战斗机。
(由于都是脱胎于PFI计划,所以米格-29和苏-27的气动外形几乎一样,只是大小尺寸不同)
要探讨米格-29战斗机,还必须追溯到苏联独特的空军划分上。和世界绝大多数国家不同,苏联的空军划分为两部分:前线航空兵和国土防空军。这是苏联根据二战时期的经验总结出来的战术编制。在苏军中,前线航空兵主要负责夺取制空权,为地面部队提供空中掩护,还要负责攻击敌方浅近纵深的各种地面军事目标。而国土防空军则主要负责保卫苏联本土的领空安全,其主要职责是拦截各种入侵苏联领空的飞行器,例如迷航的客机、怀有敌对目的的侦察机以及战略轰炸机等等。
(泥水坑中起降的飞机,非苏联莫属)
由于苏联国土面积广大,且大多数地方是人迹罕至的荒原地带,所以苏联的国土防空军普遍装备重型远程战斗机,甚至也包括专门的截击机。例如在60年代,苏联国土防空军就曾经把图-98超音速轰炸机直接改成重型截击机使用。一直到今天,俄军现役的米格-31重型截击机的最大起飞重量同样高达46吨,而如今的重型空优战斗机最大起飞重量也普遍在30~35吨之间。
(米格-29设计独特,在飞机背部还设计有两个辅助进气口,在泥水坑里起降时,主进气口完全封闭,依靠这一对辅助进气口为发动机供氧)
和国土防空"高、快、远"不同的是,苏联的前线航空兵对于飞机的要求完全不一样。根据二战时期的经验,苏联空军认为在大规模战争的情况下,前线航空兵其实就是"炮灰",因为在苏德战争中,苏联的前线航空战斗机平均起飞5次就会被击落,其使用时间平均甚至不到20个小时。如此巨大的消耗,让"廉价、易生产、易操作"成为苏联前线航空兵对于战斗机的基本要求,毕竟花大价钱去生产一个飞行不到20小时就要被击落的飞机,实在是有点得不偿失。而米格-29战斗机正是在这种设计思路下诞生的。
简约而不简单的战斗机
尽管便宜、皮实是苏联前线航空兵的基本宗旨,但是这并不意味着米格-29就是一架粗制滥造的飞机,相反,它非常适合1980年代苏联的前线作战体系,而这也是北约国家对米格-29敬畏有加的根本原因。
(两德统一后,美国空军亲自带着F-16来德国,和东德空军的米格-29"切磋技艺")
米格-29战斗机装备有当时苏联先进的NO-193型脉冲多普勒雷达,这在上个世纪80年代绝对是顶尖水平,不仅如此,米格-29还安装了OEPS-29红外前视观瞄系统。因为苏联深知自身的雷达电子技术方面落后于西方,特别是落后于美国。所以苏联在自己的第四代战斗机,苏-27和米格-29上都安装的红外前视观瞄系统,在不使用雷达时,OEPS-29能够提供约40千米,120°视角的对空观测能力。这样米格-29即使不打开雷达,也能有效监视自身前方40千米距离、方位120°范围内的空中目标,并且可以在无线电静默的情况下率先发射空空导弹攻击对方。
(红圈里的就是红外前视观瞄系统,苏-27等苏系战机的机头上也都有这样一颗美人痣)
米格-29还是全球第一款装备中程空空导弹的轻型战斗机。早期版本的米格-29设计有7个挂架:机腹下1个,每侧机翼下3个。标准空战挂载是:1只机腹副油箱、4枚R-73格斗导弹、2枚R-27雷达半主动中程空空导弹。R-27空空导弹是苏联在吸取了美军越南战争经验后研制的一款全新的雷达半主动空空导弹,R-27一开始就有雷达制导和红外制导两种规格,为了提升命中率,米格-29通常选择雷达制导和红外制导各带1枚,空战时同时发射2枚导弹攻击1个目标。
(米格-29战斗机的标准武器挂载:2枚R-27中程空空导弹、4枚R-73格斗导弹)
R-73更是战后第三代格斗导弹中的典范。R-73导弹早在1973年就开始研制,但一直到1985年才正式定型并交付苏军使用。R-73空空导弹具备约40°离轴发射角,即使在今天,很多空空导弹也达不到这个水平。而且R-73导弹还和米格-29战斗机的头盔瞄准具(HMS)相关联。换句话说,只要飞行员看见了,R-73就能将其锁定并命中目标!
(原东德空军米格-29发射R-27导弹的瞬间)
由于苏联普遍习惯于开发专用型飞机,因此当时的苏联前线航空兵已经有米格-27和苏-25两款对地攻击机,以及苏-24战斗轰炸机,所以米格-29当时被赋予的核心使命就是夺取战区制空权,掩护其他攻击机和轰炸机攻击敌方目标,并为进攻中的己方装甲部队提供防空掩护。其作战纵深不会超过150千米,这个水平和早期的米格-21战斗机大致相当,远不如后续的米格-23战斗机。不过正是对航程要求很低,最终导致了米格-29获得了"机场保卫者"的绰号,甚至于有苏联飞行员当时开玩笑表示:没有一架米格-29能飞到第聂伯河的中间。以此来讽刺米格-29的"腿短"——航程不足。
(航程不够,油箱来凑——外挂5个副油箱的米格-29战斗机)
不过作为一款苏系战斗机,米格-29自有其独门绝技——可以在烂泥地上自由起降!这种本事别说是当年,即使在今天,绝大多数飞机也是做不到的!之所以有这种奇葩的设计和需求,主要还是和苏联恶劣的地理环境有关。苏联的领土大部分处于高纬度地区,部分甚至已经深入北极圈内,因此苏联的国土大部分为冻土地带。而冻土地带的特点就是冬季地面上冻后像钢铁一样坚硬,而夏季化冻后又会立即变为泥泞的沼泽。由于自然气候的问题,在苏联很多地方无论修多么平整的道路,只需要一个夏天,就会变成烂泥地。所以苏联人的解决之道就是——造更皮实的飞机来适应这种恶劣的环境。
(对比新老米格-29的侧影就能看出差别,新版米格-29巨大的驼背就是新增加的油箱)
米格-29的一个特色就是在其飞机背部,两个进气道的上方,还有带栅格的辅助进气道。当米格-29起飞或者降落时,其发动机进气口的隔板会随起落架一起放下或者收起,而这时飞机背部的辅助进气口就会打开,发动机可以从飞机背部的辅助进气口吸取空气。而在只使用辅助进气口时,米格-29依然可以飞到最快0.85马赫的高速,完全可以应付一般的高亚音速空中格斗作战。而这一特色在西方战斗机上是绝对见不到的。同时米格-29本身的定位就是前线战斗机,且由于其航程不大,所以需要时刻伴随野战部队在一线作战。按照最初的战役设想,米格-29所到之处,实际上也确实很难找到设施完好的机场(因为苏军打的是进攻战,每占领一个地方,米格-29也要跟进),所以具备野战起降能力,也是米格-29战斗机的重要设计要求。
米格-29之殇——过于依赖体系的战斗机
尽管米格-29性能卓越,但是其最终还是依赖于苏联当时成熟先进的作战体系,而一旦离开了这个体系,米格-29的各种弱点就立即暴露出来,甚至会被"吊打"。
(由于缺乏必要的空情支援,也没有电子掩护,在科索沃战争中,南联盟的米格-29被北约打得毫无还手之力)
在上个世纪80年代,冷战顶峰时期,苏军的前线航空兵实际上并没有太多的自主权,他们的作战行动受地面雷达导引站的严格控制。那是因为苏军的进攻是以地面上的钢铁洪流为主,空中突击和战略轰炸从来不是苏军的强项。苏军最擅长的是在短程空优战斗机的掩护下,坦克装甲集群快速向前突进。在这种作战状态下,空中的战斗机们实际上成为了活动的导弹发射平台——他们依靠地面远程雷达搜索目标,并根据地面雷达员给出的坐标参数锁定目标,然后同样由地面操作人员下令发射导弹。整个过程看起来,飞行员确实没有多少自主性,只是机械的执行雷达导引员的命令。
(天高任鸟飞,但是防空作战可绝对不是飞机随便乱飞的)
这种战术在防控体系严密,雷达和防空导弹众多的苏军中是没有问题的——毕竟苏军的防空导弹数量和种类都是全球之最,哪架米格-29的飞行员不听从地面导引的指挥,就有可能误入自己家地空导弹或者高射炮的防御阵地,从而造成不必要的伤亡。所以苏军战斗机从米格-21的时代开始,就要求严格服从地面指挥,但是这种指挥显然是僵化的,不能适应现代多机种大编队作战。而且这种体系也最终暴露出了米格-29严重依赖地面指挥的"软肋"。
(数码迷彩涂装的米格-29)
其实早在1989年两德统一的时候,美军就立即派人前往东德空军,并派遣了美军主力的F-16战斗机和东德空军的米格-29战斗机进行模拟对抗训练。在训练中,美国人发现,虽然米格-29受各种影响,无法和F-16进行长时间格斗,但是在双方最初交锋的几分钟内,米格-29至少会有1次机会用于发射空空导弹攻击F-16。因此美军得出结论,尽量不要与米格-29进行格斗,尽管F-16最终获胜概率较大,但是是否能"活"到那个时候,依然令人怀疑。
(米格-29和F-16齐飞)
不过令北约空军松一口气的是:两德统一了,他们不再需要担心米格-29的威胁,而且针对米格-29航程短、机载设备相对比较简单等问题,针对性的研究出一套完整有效的对抗米格-29的战术,这也为后来米格-29的连战连败埋下了伏笔。可以说米格-29的失败并非是飞机自身性能不足,而是脱离了其原本的作战环境,这样单件武器再先进,没有合适的环境配合,也必然遭遇失败。对比之下,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在90年代就普遍建立了以预警飞机为核心,以数据链为传导的新一代空战体系,空中飞行的战斗机不但可以得到地面雷达空中预警机的实时空情报告,还能得到专门的电子对抗飞机的电磁压制支援,并且和其他战斗机共享数据,因此对于既没有预警飞机协同,又遭到强电子干扰的米格-29确实只能是两眼一抹黑,沦落到被动挨打的境地。
负重前行——多样化的米格-29发展之路
尽管在冷战之后的历次局部冲突中普遍表现不佳,但是米格-29作为目前俄罗斯唯一一款轻型四代战斗机,其地位依然重要,毕竟俄军需要一款轻型多用途战斗机与重型的苏-27/苏-30系列战斗机打配合,因此深度挖掘米格-29的潜力,就成为了俄罗斯航空部门多年来持续不断的工作。
(新版米格-29不但更换了航电,同时还增加了一对机翼挂架,从而升格为一款多用途战斗机)
苏联时代的米格-29是作为前线空优战斗机设计,因此在设计之初并未考虑对地攻击能力,因此只能携带无制导炸弹或者火箭弹进行对地打击。不过在苏联解体后,出于作战条件变化的原因,米格-29进行了多方面的升级改进。首先就是针对米格-29"腿短"的问题,取消了原先米格-29背部的减速板,并加高了飞机背部重新设计了一个大型背部油箱,这样米格-29变成了明显的驼背,不过也由此大大增加了航程。在1990年代时,新版米格-29在参加某次巴黎航展的时候,2架米格-29直接从莫斯科的茹科夫空军基地起飞,直飞法国巴黎,中途没有停留或进行空中加油,待飞抵巴黎时,飞机油箱内依然还有1吨多的剩余燃料。
(米格-29家族中最新的米格-35)
除了大幅提升飞机航程,新版米格-29飞机还更新了雷达航电系统。特别是最新式的米格-35型战斗机已经换装了俄罗斯最新的电子扫描相控阵雷达,具备很强的多用途作战能力,不仅可以使用俄罗斯各型号的空对空导弹,还可以携带包括KAB-500激光制导炸弹、KH-35反舰导弹、KH-31P反辐射导弹、KH-29空地导弹等多种精确制导武器,执行对海对地精确打击任务,以及反雷达任务等等。如今的米格-29已经从一款单纯的苏联前线轻型空优战斗机演变成为一款多用途全能型战斗机,其最新款米格-35的技术水平和美国最新的F-16、法国阵风等战斗机相比也并不逊色。
(深色涂装、安德烈旗以及长长的尾钩,这些特征说明这是一架米格-29K舰载战斗机)
提到米格-29就不得不提到一个重要的改进型——米格-33舰载战斗机。米格-33别称为米格-29K型战斗机,"K"就代表着"舰载",所以俄军现役的2款舰载飞机最初研制的编号分别为苏-27K和米格-29K,而成熟款即为苏-33和米格-33两种飞机。在苏联研制建造"库兹涅佐夫"号航母时,实际上相对尺寸更小的米格-29K战斗机更适合库舰搭载。但是在苏联时代,由于电子技术和设备上的落后,米格-29K的机载航电火控系统无法有效对抗当时美国海军的F-14战斗机,也不是美国空军F-15重型战斗机的对手。所以为了能够有效抗衡F-14和F-15战斗机,苏联最终选择了更大型苏-33战斗机作为库兹涅佐夫号航母的舰载机。
(在库兹涅佐夫号航母上测试的米格-29K战斗机,红五星机徽的是俄罗斯版本,红圈机徽的是印度版本)
在苏联解体后,由于整个生产线的断裂,苏-33战斗机的生产完全崩溃,俄罗斯只能守着现有的24架苏-33战斗机艰难度日,但是由于日常使用的损耗,到2015年时,能够正常飞行的苏-33战斗机仅剩下十余架,根本无法支撑库兹涅佐夫号航母的防御需求。这时候,由于米格-29的升级改装也基本结束,新版本米格-29战斗机在航电火控等基本技术方面已经追平了西方战斗机,因此俄军内部出现了用米格-29K替换原先的苏-33战斗机的声音。全新的米格-29K战斗机在基本尺寸上和早期的测试版本没有区别,但是雷达航电则换装了米格-35战斗机的成熟系统,具备了和目前西方的四代半战斗机对抗的能力,也就具备了为库兹涅佐夫号航母提供防空掩护的能力。
(米格-29K舰载战斗机及其携带的各种武器)
2016年年底,库兹涅佐夫号航母远赴地中海,首次进行实战部署,除了携带12架苏-33战斗机外,还携带了3架米格-29K战斗机,专门进行实战测试。不仅如此,目前印度海军唯一的在役航母维克拉玛蒂娅号,也搭载了俄制米格-29K型战斗机作为核心舰载机使用。
(米格-29K舰载机在航母上触舰复飞)
老兵不死,也未凋零
米格-29战斗机从苏联时代至今,总共已经生产超过1600架,并装备了包括俄罗斯在内的约30个国家的空军部队,而且一直到今天,新版的米格-29(又称米格-35)战斗机依然在生产之中,可以预见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米格-29依然会翱翔在世界的天空之中。因为相对于俄罗斯庞大的国土面积而言,米格-29确实有些"腿短",但是利比亚、叙利亚这样的国家国土面积相对较小,因此对战斗机的航程没有特殊的要求,相反更关注战斗机本身的性价比,这种情况下,相对廉价但性能还算不错的米格-29就显示了自身的优越性价比。近年来,缅甸、埃及等国家也相继购买了一定数量的米格-29战斗机,用于充实自己的空军,显然是对该机的作战性能比较满意。
(从这个角度上看,维克拉玛蒂娅号航母似乎有着不俗的战斗力)
印度海军总共采购了约50架米格-29K型战斗机,并搭载在维克拉玛蒂娅号航母上,虽然印度人对于米格-29K并不满意,但是米格-29K目前依然是印度航母唯一可以搭载的战斗机。虽然印度海军曾经希望用阵风M战斗机替换现有的米格-29K,但是一方面阵风的价格实在太过昂贵;另一方面,阵风战斗机的机翼不可折叠,因此无法通过维克拉玛蒂娅号航母上狭小的升降机送入机库,而印度也不可能为了阵风M战斗机,把航母的甲板割开重新设计升降机,所以尽管不太喜欢,但是印军依然不得不继续使用米格-29K型舰载战斗机。
(经过几年的内战,叙利亚空军已经损失惨重,这时候俄罗斯送来的米格-29战斗机,可以说是雪中送炭)
说回最初的话题,本次俄罗斯向叙利亚和利比亚提供米格-29战斗机,实际上也是在实战战场上检验一下最新款米格-29战斗机的作战效能。在叙利亚战场上,由于叙利亚空军自冷战时代以来,一直难以和以色列空军对抗,而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就在于叙利亚空军的战斗机在技术性能上始终落后以色列半代甚至一代。如今最新款米格-29的到来,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叙以两国之间战斗机技术上的差距,也可以实战检验俄军最新战斗机的实际作战效能。
(利比亚也是俄制武器的老客户,不过目前GNA尚未公开展示获得的米格-29战斗机)
同样在利比亚方面,由于利比亚西部的民族团结政府主要得到土耳其的支持,土耳其曾向其援助大量武器装备,包括空中力量,因此在前一阶段的作战中,利比亚国民军被民族团结政府的部队打得狼狈逃窜。而米格-29的到来究竟能不能制霸利比亚的天空,扭转空战的局势,就让我们拭目以待吧。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