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菏泽郓城县两夹弦(听了两夹弦的哼)

山东省菏泽郓城县两夹弦(听了两夹弦的哼)(1)

二夹弦是流行于菏泽市及豫东、豫北、皖北—带的戏曲稀有剧种,因为它的主要伴奏乐器——四胡有四根弦,分别夹着弓上所系的两股马尾,用以拉奏,故名“二夹弦”,又名“两夹弦”。

山东省菏泽郓城县两夹弦(听了两夹弦的哼)(2)

民间流传“撕绫罗,打茶盅,比不上二夹弦一声哼。”“听了二夹弦的哼,不穿棉袄暖三冬。”数百年来,以它唱腔古而不旧,娇媚而不花哨,高亢而不粗俗的独特魅力,深受广大群众的青睐和喜爱 ,被群众亲昵地称为“半碗蜜”。

2012年,由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厅、省文联主办的“首届山东地方戏新创作小戏展演”颁奖晚会日前在山东剧院举行,定陶县两夹弦剧团代表我市参演的剧目《闹亲家》荣获二等奖,定陶县两夹弦剧团团长侯艳丽、副团长李新存凭借《闹亲家》荣获导演奖,朱桂荣、刘俊华荣获个人表演奖,《皆大欢喜》和《闹亲家》获编剧奖。

山东省菏泽郓城县两夹弦(听了两夹弦的哼)(3)

2008年,两夹弦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山东省菏泽郓城县两夹弦(听了两夹弦的哼)(4)

二夹弦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地方戏曲剧种,起源于河北,发展于山东菏泽,曾广泛流行于苏、鲁、豫、皖四省边界地区,在菏泽,济宁,徐州,亳州,淮北,阜阳,宿州都很流行。解放后在亳县受到重视,得以迅速发展,并逐步形成自己的特点,目前仍兴盛不衰,成为亳州最受广大群众欢迎的两个主要剧种之一。

山东省菏泽郓城县两夹弦(听了两夹弦的哼)(5)

二夹弦,它的唱腔清新、活泼、优美、朴实,十分动听,常演一些生活气息浓的剧目,深受广大观众的喜爱。

山东省菏泽郓城县两夹弦(听了两夹弦的哼)(6)

据史料记载,“二夹弦”这一稀有剧种,距今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关于二夹弦的由来,有这样一个传奇故事:清朝嘉庆年间,山东濮州有一姓明的秀才虽然家境贫困,但他酷爱诗歌,精通韵律,一日他听到女儿纺花时哼唱的小调和弹纺棉花的声音交织在一起,美妙悦耳,十分动听,于是他把谱子记录下来,教女儿唱。因遭天旱,父女南下逃荒,沿途唱着他编的小调乞讨,每到一处村里人都很爱听。这就是最初的纺棉小调。后在“花鼓丁香”“大五音”和“四股弦”的基础上,经过老一辈艺术家一代又一代的努力,才逐步形成了今天的二夹弦。

山东省菏泽郓城县两夹弦(听了两夹弦的哼)(7)

两夹弦经典传统剧目有所谓“老八本”(《头堂》、《二堂》、《休妻》、《花墙》、《大帘子》、《二帘子》、《花轿》、《抱牌子》)之称。另有《站花墙》、《梁祝下山》、《安安送米》、《吕蒙正赶斋》《小姑贤》、《王定保借当》等90余出,二夹弦有《王莽篡朝》、《贺后骂殿》、《三拉房》、《孟姜女》等50多种传统剧目。多是反映民间的小戏;还有不少是从柳子戏等地方戏中移植过来的。

新中国成立后,两夹弦创作(或改编)了大量反映社会主义新时代、新生活的优秀剧目,使两夹弦这一剧种获得了新的生命,为广大群众所喜爱。

山东省菏泽郓城县两夹弦(听了两夹弦的哼)(8)

两夹弦是以唱为主,以唱制胜的剧种,在发展中也吸取了其它剧种的表演程式,使表演技艺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与剧目相关,行当以“三小”(小生、小旦、小丑)为主。二夹弦戏剧很有特色,戏班是家族式的“子弟”班。艺人们同病相怜,患难与共,合作很好。艺人多是一专多能,演员能演几个行当的角色,伴奏人员能身兼多职。行当上虽发展到“六门十二行”,但主要的是小生、小旦的戏,红脸的戏也不少,小丑的重头戏不多,花面也不多,多由红脸兼唱。剧目多是表现男女爱情和宣扬伦理道德的且农村题材居多,乡土味很浓。二夹弦唱腔是在“纺纱小调”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的曲调由黄河船歌、渤海沿岸的渔民号子、打夯号子及民歌小调等融合变化而成。在发展中又汲取了花鼓、梆子、琴书等民间歌舞、戏曲的音乐营养,经历代艺术创造逐步形成了自己的唱腔。

山东省菏泽郓城县两夹弦(听了两夹弦的哼)(9)

二夹弦唱腔细腻,发音柔和,表演活泼,调门多,花腔繁。具较高审美价值。“南曲兴,北词废”,延津二夹弦的“北词和娃娃”对研究中国戏曲的发展史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在中国戏曲艺术宝库中占有重要地位。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