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堡之变与明朝建立时间(公元1449年的土木堡之变)

故事背景:宣德十年(1435),一代英主朱瞻基经抢救无效死亡,年仅三十八岁。仁宣之治就此完结。仁宣之治这十一年是明朝的黄金时代,对这段时期的统治,史料中溢美之词不胜枚举。大明帝国空前繁荣强大,一切似乎都在向着更好的方向发展。年仅九岁的朱祁镇登基为帝,年号正统。在朱瞻基临死之前,他为自己那年仅九岁的儿子选择了五位顾命大臣,虽然儿子还年幼,但朱瞻基并不担心,因为他相信这五个人决不会让自己失望!此五人分别是:杨士奇、杨荣、杨溥、张辅、胡濙。确实是豪华阵容,文有三杨,武有张辅,还有一个专干秘密工作的,朱瞻基应该走得很安心。但他想不到的是,这五位风云人物,朝廷精英最终还是让他失望了。国事全由太皇太后张氏(诚孝昭皇后)把持,贤臣"三杨"主政。随之,张氏驾崩,三杨去位,宠信太监王振,导致宦官专权,就此埋下了祸根!

土木堡之变与明朝建立时间(公元1449年的土木堡之变)(1)

蒙古背景永乐十六年(1418),马哈木的儿子脱欢承袭了父亲的爵位,并从此开始了称霸蒙古的军事行动。事实证明,这位仁兄确实是有本事的,仅仅过了六年,脱欢就击败了瓦剌的部落,统一了瓦剌,成为了瓦剌独一无二的首领。之后,他拥立黄金家族成员脱脱不花为汗,并开始攻击阿鲁台。也先是脱欢的儿子,他比他的父亲更加强悍,也更加聪明,短短几年之内,他向西攻击哈密,控制了西域通道,威逼明朝西北边境,他向东攻击兀良哈,正统十年,瓦剌彻底击败了兀良哈三卫,并控制了当时尚很弱小的女真族,甚至威胁到了朝鲜。此时的蒙古已经完成了统一,而也先与他的父亲一样,也整日梦想着恢复大元天下,所以,在一切就绪之后,他把自己的矛头指向了明朝。虽说也先进攻明朝报有自己的政治目的,但在我看来,引起这场冲突最大的原因还是在于钱。因为蒙古人很会打仗,不过也很穷,他们不种地,也不纺纱,要想得到生活必需品,只能通过两种途径,一种是交换,另一种是抢劫!

土木堡之变与明朝建立时间(公元1449年的土木堡之变)(2)

正统十四年(1449)七月,也先挥刀出鞘。蒙古骑兵分为四路,从四个不同的方向对大明帝国分别发动了进攻。其中第一路攻击辽东,第二路攻击甘肃,第三路攻击宣府,最后一路由也先自己统领,攻击大同。站争就此全面爆发。当时也先的军事实力已经非常强大,明朝的边境将领已然不是对手,大同守军连连失利,纷纷告急,朝廷经过会议,决定派出驸马井源出兵作战。驸马井源是一个很有能力的将领,他的出征缓和了当时的紧张局势。然而就在他出征后第二天,皇宫就传出了一个消息,这个消息震惊了所有的人。皇帝要亲征了!在王振的怂恿下,英宗朱祁镇下达了亲征的命令,召集大军共二十万,立刻准备出征。七月中旬接到边关急报,七月十七日就出征了!我们知道,兵家有云: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打仗的人也要吃饭,要睡觉,这就必须准备好粮食帐篷,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打仗就是打后勤!不到五天的时间大军就这样出发了。此时的朱祁镇也不会知道,他的传奇经历就要开始了。对于这个年仅二十三岁的年轻人而言,这是一次令人期待的兴奋经历。他一直尊重有加的“王先生”是不会错的,以为朱祁镇是王振一手带大的。王振也是一个投机的高手!亲征无疑是唯一正确的方法!二十万大军就在王振这个白痴的引导下,沿居庸关、怀来,向大同挺进,而前方等着他们的,是死亡的圈套!

八月一日,大军到达大同,在阳和差点被干掉的郭敬已经逃回来,并见到了自己的顶头上司王振。看着郭敬那惊魂未定的眼神和体态,王振不禁嘲笑了他一番。“我有二十万大军,还怕也先吗?”但郭敬接下来说的话,却真正震惊了本就是无胆小人的王振。他汇声汇色地向王振讲述了那从前的战斗故事,并添油加醋地描述了战败时的惨况。司礼监王振,也就是个奴才。在他大权在握的日子里,他作威作福,不可一世,还梦想着建功立业。其实在心底,他很清楚,自己不过是骗取了皇帝的信任,狐假虎威的一个小人,一个懦夫。于是他一改之前的豪言壮语,立刻下令班师。此时大军刚刚到达大同,并未走远,如果按时撤回,是不会有任何问题的,也先暂时也摸不透这二十万大军的底细,不会立刻进攻。虽说师出无功,就算是出来旅游了一圈吧。可是王振这个死太监偏要搞出点花样来。王振是一个小人兼暴发户,他的所有行为模式都是依据这一身份而定位的,而像他这一类的暴发户有一个共同的特点——爱炫耀。王振的家在蔚县,当时属于大同府的管辖范围,于是他决定请皇帝到自己的家乡看看,小小的蔚县有什么好看的呢?其实王振的目的很简单,就如同现在的有钱人喜欢开着车回到自己的老家,然后大按几声喇叭,把全村的人都叫醒,然后让全村老小出来看自己的新车、新衣服。王振带了皇帝和二十万人,回自己的家乡也就是这个目的。他无非是想炫耀一下而已,当年那个穷学官,现在出人头地了!虽然已经成了太监。

土木堡之变与明朝建立时间(公元1449年的土木堡之变)(3)

既然王振决定要回家去看看,那就去吧,大军于是调转方向,向蔚县出发。事实上,王振的这个决定倒是正确的,因为从他的家乡蔚县,正是由紫荆关入京的必经之路。只要沿着这条路进发,足可以平安抵达京城。八月三日,大军开始前行,但行进仅五十里,队伍突然停了下来,然后接到命令,所有的部队立刻转向,回到大同,沿来时的居庸关回京。这简直是个让人抓狂的决定,大军已经极其疲惫,如果继续前进,不久就能回京,并确保安全。好好的路不走,走到半路,居然要回头取一条远路回京!发布这条命令的人如果没有正当的理由,那就一定是疯了。王振有正当的理由,而且似乎还很高尚。“秋收在即,大军路过蔚县,必会践踏庄稼,现命大军转向,以免扰民。”真是太高尚了,司礼监王振践踏人命,贪污受贿,祸害国家,诬陷忠良,现在竟然突然关心起蔚县的庄稼起来,实在是明察秋毫。后世的史学家无不对此“高尚行为”深恶痛绝,还有很多人分析,蔚县的田地应该都是王振自己的,所以他才那么在乎。其实在我看来,是不是王振的并不重要,因为即使这些田地不是他的,也不能说明他的品格有多高尚。无非是施以小恩小惠,显示自己的权力而已。王振最终还是挽救了蔚县的庄稼,显示了自己的权威,当然,也付出了一定的代价。这个代价就是数十万条人命。天降大雨,二十万大军行进更加困难,士气极其低落,士兵们怨气冲天,然而事情已经到了这个地步,说什么也没用了,老老实实地走吧。八月十日,经过艰难跋涉,军队到达宣府,眼看大军就可以安全进入居庸关,大家都松了一口气。但也就在此时,一直尾随而来的也先终于看清了这支明军的真实面目,经过数次试探,他已经明白,只要发动攻击,必定能够击败这个所谓的庞然大物。在躲避及尾随了一个月后,也先这只黔虎终于开始了他的第一次冲击。所幸的是,明军发觉了也先的这一企图,立即派出主力部队骑兵五万余人进行阻击,统帅这支军队的人是朱勇。朱勇的父亲朱能是一位优秀的指挥官,就如同张辅的父亲张玉一样,但朱能和张玉的不同之处在于,张玉的儿子张辅也是个优秀的军事人才,但他的儿子不是。朱勇带领着五万大军自信地出发了,他虽然是负责后卫工作,但其实他的兵马要多过也先两倍,因为据可靠情报,也先只有两万骑兵。这也正是朱勇自信的根由所在。盲目的自信往往比自卑更可怕。具体经过就不用多说了,只说结果吧:“鹞儿岭中伏死,所率五万骑皆没”。五万人中了两万人的埋伏,全军覆没,这充分地说明了朱勇不是一个好的指挥官。不过在我看来,死在鹞儿岭的五万大军还是幸运的,至少他们还是奋战而死的。他们没有死在土木堡,没有死得那么窝囊。消灭了朱勇,通往胜利的道路终于打开了,也先的前面,是一片毫无阻拦的坦途。

虽然朱勇指挥不利,但他的军队还是为皇帝陛下争取到了三天时间。三天救命的时间,但也仅仅只有三天。八月十日从宣府出发,明军用三天时间赶到了土木堡,这里离军事重镇怀来只有二十五里,只要进入怀来,所有的人就都安全了。下面的事情我想我不说大家也能猜得到,又有一个人反对。这个人还是王振。他如同以往一样,找到了一个理由,不过这个理由一点也不高尚。“我还有一千多辆车没有运到,大军暂时不入城,就在这里等待!”一个人犯一次错误不难,难的是从头到尾都犯错误,类似王振如此愚蠢而不自知的人,实在是天下少有。对于这位司礼监先生,我已经无话可说,抛开他的恶行,单单他的愚蠢和无知,就足以让他遗臭万年,为万人唾骂。一个人最可悲的地方不在于被骂,而在于骂无可骂。就这样,明军失去了最后一个脱困的机会。也先终于赶到了,他擦干了朱勇在他刀上留下的血迹,准备再次大开杀戒。

八月十四日夜,也先突然发动攻击,明军促不提防,全军败退,但由于人数众多,也先不敢过于深入,明军于是趁此机会结成紧密队形,并挖掘壕沟,准备长期作战。据我估算,也先此时的兵力应该不止两万,应该在五六万左右,但即使是这样的兵力,他也无法击溃固守的明军。于是他想了一个办法。八月十五日,也先突然派来使臣,表示愿意和谈,王振十分高兴,立刻派出曹鼎参与和谈,此时,似乎是为了表示诚意,也先的军队已退去。面对这种情况,熟知兵法的兵部尚书邝埜冷静地进行了分析,他认为这是也先军队的诡计,不能轻信,应该固守待援。也就在这个时刻,王振终于完成了他人生中的一件大事,他充分地使用了自己的愚蠢,犯了最后一个错误。“大军立刻越出壕沟,马上转移!”在正统十四年的这次军事行动中,王振以错误开头,用错误结尾,他能够一直坚持自己的错误意见,即使明知自己的愚蠢和无知,也能够发扬厚颜无耻的精神,充耳不闻,真正做到了把错误进行到底。不出邝埜所料,大军出发仅三里,已经消失的也先军队就出现了,“铁骑揉阵而入,奋长刀以砍大军”。经过长期奔波,被王振反复折腾得士气已经全无的二十万大军终于到达了极限,并迎来了最后的结局——崩溃。彻底的崩溃,二十万大军毫无组织,人人四散奔逃,此刻不管你是大将,大学士,还是普通士兵,只有一件事情可以做——逃跑。

说起逃跑,实在是个技术工作,除了看准方向外,还要有充足的体能作底子,这下子平日不劳动的大臣们遭了殃,因为也先的士兵们在屠杀这件事情上做得相当彻底,不管你是什么身份,是进士及第(曹鼎是状元)还是进士出身,马刀之前人人平等。四朝老臣张辅曾横扫安南,威风无比,也于此战中被杀,一代名将就此殒命。此外驸马井源、兵部尚书邝埜、户部尚书王佐、侍郎丁铭、王永和以及内阁成员曹鼎、张益等五十余人全部被杀。财产损失也很严重“骡马二十余万,并衣甲器械辎重,尽为也先所得”。数十年之积累,数十年之人才,就此一扫而光。二十万大军崩溃,五十余位大臣战死,他们本不该死,这就是最后的结局。不过值得高兴的是,有一个该死的人终于死了。护卫将军樊忠在乱军之中拼杀,他明白,所有的一切都结束了,自己也将死于此地。他自然是不甘心的,二十万大军就此溃灭,只是因为一个人的错误指挥。可惜他没有死在我的手里。似乎是上天要满足他最后的心愿,不久之后,他居然在乱军中找到了这个人。这个人的特征也很明显,他是太监,没有胡须。于是樊忠赶上去扯住了惊慌失措的王振,用手中铁锤捶烂了他的脑袋。“吾为天下诛此贼!”杀得好!杀得痛快!可惜太晚了。

正统十四年(1449)九月十二日。

“臣居庸关巡守都指挥同知杨俊报:近日于土木堡拾所遗军器,得盔六千余顶,甲五千八十领,神枪一万一千余把,神铳六百余个,火药一十八桶。”

正统十四年(1449)九月十三日。

“臣宣府总兵杨洪报:于土木所遗军器,得盔三千八百余顶,甲一百二十余领,圆牌二百九十余面,神铳二万二千余把,神箭四十四万枝,大炮八百个。”

此战之后大明王朝开始走在下坡的路上,再也没有万朝来贺的景象!朱祁镇也开启了他的一生的传奇。在明朝的所有皇帝中,要论人生的传奇色彩与命运的跌宕起伏,估计除了朱元璋外,无人可与这位皇帝匹敌。在明英宗的这个时代,除了他本人皇帝——俘虏——囚犯——皇帝的传奇!

土木堡之变与明朝建立时间(公元1449年的土木堡之变)(4)

天顺八年(1464),朱祁镇三十八岁,但此时的朱祁镇已经身患重疾,奄奄一息,大漠的烽烟、宫廷的争斗,耗尽了他所有的精力,现在的他唯一能做的就是静静地等待,等待着死亡的到来。这位皇帝的一生并不算光彩,他宠信过奸邪小人,打过败仗,当过俘虏,做过囚犯,杀过忠臣,要说他是好皇帝,真是鬼都不信。但他是一个好人。他几乎信任了在他身边的每一个人,从王振到徐有贞、再到石亨、李贤,无论这些人是忠是奸,不管在什么样的环境下,他都能够和善待人,镇定自若,抢劫的蒙古兵、看守、伯颜帖木尔、阮浪,最后都成为了他的朋友。可是事实证明,好人是做不了好皇帝的。这位即将离世的皇帝思虑良久,对朱见深说出了他最后的遗愿,正是这个遗愿,给他的人生添加了最为亮丽的一抹色彩。

“自高皇帝以来,但逢帝崩,总要后宫多人殉葬,我不忍心这样做,我死后不要殉葬,你要记住,今后也不能再有这样的事情!”

“我一定会照办的。”

跪在床前的朱见深郑重地许下了他的允诺。

最后在我看来朱祁镇的一生最大的错误就是信错了王振,杀错了于谦!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