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是寻求认同的人的心理(你在别人心中的印象取决于你的)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实用的心理学

有没有思考过一个问题,你在别人眼中是怎样的一个人呢?生活中处处充满着评价,我们的一举一动都被别人看在眼里,任何人都逃不过被评价的命运。

在朋友面前,我们希望自己是一个乐于助人、为朋友两肋插刀的角色;在父母面前,我们期望自己的表现能够被认可;在公司,我们渴望着被尊重、有成就、能胜任......

总是寻求认同的人的心理(你在别人心中的印象取决于你的)(1)

总之,别人无时无刻不在评价我们,而我们也会有意无意地去评价别人,或许你没有发现,我们评价的目的之一便是将所有人进行社会分类,以帮助我们迅捷、快速地形成对他人的认知,从而为以后的交往奠定基础。

社会知觉

首先引入一个概念——“社会知觉”,这个概念可以帮助我们打开通往社会的大门,决定着你与社会的关系,相信看完这篇文章之后,你会对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有更深的理解。更重要的是,你会逐渐理清你的“思想脉络”,明白你的某些想法源自何处。

社会知觉指的是人对各种社会性的人或事物形成的直接的整体印象,简言之,你认为你的父母很严格,或是感到某位异性独具魅力,这些都属于社会知觉的范畴。

社会知觉是一种非常复杂的心理现象,对于同一个人,不同人对其所形成的印象是千差万别的。

总是寻求认同的人的心理(你在别人心中的印象取决于你的)(2)

例如,你喜欢某位异性,认为她的外貌非常符合你的审美观,但这仅限于你,当你把对方的照片拿给朋友看,他们可能会觉得很一般。

在之后的一段时间内,你们多次结伴出行,朋友对这位异性的了解也随之加深,印象也变得比之前更好。

可见,对同一个人,不同的人可能会有不同的知觉,随着时间的推移,每个人所形成的知觉又会发生变化,那么是什么决定着你对对方的评价呢?

在恋爱关系中,起初我们都满怀热情,为了能够讨对方的欢心,不惜付出所有的时间和精力。随着了解的加深,我们会发现原来对方并没有我们想象中那样完美,他们跟我们一样有着许多缺点。

你开始感到难以置信,积累的不满终有一天爆发出来,于是彼此开启了磨合期,争吵与快乐相互纠缠,你时而迷茫,时而平静,时而仿佛又寻回当年的心动。心境的变化使你百感交集,你终于明白完美的爱情并不存在。

总是寻求认同的人的心理(你在别人心中的印象取决于你的)(3)

在朋友关系中,我们分享快乐,也倾诉悲痛,遵从有福同享有难同当。相近的性格和共同的爱好搭建起你我之间的桥梁,我们慢慢长大,对朋友的选择变得愈发挑剔,并且开始涉及价值观、道德水平等内在层面。

起初,我们分享玩具,后来,我们互诉内心的秘密,你我之间的情感也无需赘述,一切尽在不言中。但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你我终究会各奔东西。越深的感情越可能短命,这仿佛已经成为了自然规律。


在亲子关系中,我们从小就把父母当成无所不能的英雄,父母说的话就是真理,父母做的事都是理所应当。而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逐渐意识到规则是可以改变的,一切都是可以商量的

随着青春期的到来,我们与父母之间开始了“战争”,觉得父母是那么得不可理喻,甚至把他们贬低得一无是处。当我们成年后,开始学会了用辩证的观点来分析父母,变得更加理性

而当我们结婚生子后才真正地明白,原来父母一直都在试着理解我们,可我们却被偏爱着,有恃无恐。

总是寻求认同的人的心理(你在别人心中的印象取决于你的)(4)

你如何评价你的恋人、朋友和父母?

以时间为轴线,不同的时期你会有不同的知觉,如果你是一个喜欢思考的人,那么你就能发现这一切并非杂乱无章,而是有迹可循,社会知觉的背后隐藏着无可辩驳的心理规律。

印象的形成

“印象”指的是人处于新的社会情境之中时,主观上以自己已有经验为基础,将情境中的人或事物进行归类所形成的对有关人或事物的概念。

那么,印象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呢?以人们所熟知的“第一印象”为例,当你走在街上,突然一位路人走上前来,请求使用你的手机打一个电话,这时你会接受还是拒绝呢?

如果对方看起来是一个长相凶狠、流里流气的男人,我相信你肯定会拒绝,如果你是女人,那答案就更加显而易见。但若对方彬彬有礼,说话表现得很客气,并且没有强人所难的意思,那么你一般都会接受他的请求。

总是寻求认同的人的心理(你在别人心中的印象取决于你的)(5)

这里其实就表现出印象的两个作用,第一,它指导我们对一个人迅速归类,例如把前者归为“小混混”,把后者归为老实的知识分子,这样我们就能在最短的时间内了解一个人,从而掌握主动权。

第二,印象能够进行行为定向,即“是什么人就该用怎样的方式对待他”,如果你将对方视为危险人物,你就会采取相应的避险行为,反之,你会放松警惕,作出较为和善的回应。

我们日常生活中都有这样的习惯,根据对一个人的第一印象来分类并指导我们的行为,然而这存在一定的危险性,很多犯罪分子正是抓准了人们的这一心理,把自己打扮得年轻、时尚,装成热情、善良的模样,但实际上却暗藏祸心。

例如,在很多火车站,总是会有一对“母女”出现在你面前,向你诉说没钱回家的苦楚。亦或是在某个夜晚,一位“凄惨”的中年妇女向你讨要一顿饭钱。

总是寻求认同的人的心理(你在别人心中的印象取决于你的)(6)

这些人装作可怜的模样,目的在于误导你对他们的第一印象,从而获得利益。不仅如此,他们还会使用营销技术中的“低球技术”,如果你施舍了他们,他们就会找你要第二次,数额比第一次更多,这时你意识到你无法拒绝他们的请求,为什么?

因为在你第一次施舍之后,你已经建立起了一个善良的形象,而自我概念具有维持自我一致性的功能,于是你只能将你的善良进行到底,否则你便会感到非常焦虑。

以上便是印象所隐藏的“秘密”,很多时候它影响甚至决定了你对他人的行为。而正是因为印象具有操控人行为的能力,我们才更要保持谨慎,避免落入不法分子的圈套。

对于别人给我们留下的第一印象,正确的态度应该是审慎地看待,既不要过分褒奖,也不能妄加揣测,有句话说得好,日久见人心,时间才是检验一个人人品的试金石。

话说回来,我们为什么会如此明显地受到第一印象的影响呢?

总是寻求认同的人的心理(你在别人心中的印象取决于你的)(7)

归根结底,是因为我们需要一种对环境的控制感。试想,如果一个人面对社会中的一切人和事物都保持谨慎的态度,不愿意下任何结论,也不愿以此来指导自己的行为,结果会如何?

必将导致我们极度缺乏安全感,然而对安全的需要又是我们的基本需要,这就形成了矛盾的局面。

我们可以通过一个路径来理解第一印象形成的必要性:

对安全的需要→控制环境→快速了解他人→进行社会分类→以第一印象为依据

因为需要安全,所以我们选择相信第一印象,而因为轻信第一印象,我们又不得不面临风险,或许对于人类来说,第一印象所造成的风险远远比不上因此所得到的安全感。

印象形成模式

前面我们提到过“评价”、“印象”以及与爱人、朋友和父母之间的关系,现在我们来讨论其中所隐藏的“共同点”,即影响这一切的“印象形成模式”。

总是寻求认同的人的心理(你在别人心中的印象取决于你的)(8)

我们以亲子间的关系变化为例,为什么不同年龄的我们对父母会有不同的看法?首先,在我们的童年时代,我们几乎是没有“兴趣”去评价他人的。

刚出生的婴儿连自己是谁都不清楚,甚至不能区分自己和母亲,意识不到自己是独立的存在。

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开始以利益来评价他人,如果父亲给他买了玩具,他就会觉得父亲对自己很好,如果打了自己,就会觉得父亲很凶,还无法形成客观的评价。

然而到了青少年期,由于他们的情绪非常矛盾,时而狂暴,时而敏感,所以他们倾向于把一切的挫折都归咎于父母。在这一时期,他们几乎看不到父母的优点,注意力完全集中于他们的“缺点”。


按照“印象的加法模式”,他们会把父母的“不良品质”,例如喜欢骂人、不讲信用、不尊重自己的隐私作为打分的依据。

总是寻求认同的人的心理(你在别人心中的印象取决于你的)(9)

例如,将这些缺点分别打分为“-5分”、“-2分”和“-10分”,分值则取决于“严重程度”。因此,在青少年的心目中,父母自然是“十恶不赦”的。而成年之后,“加权平均模式”或许成为人们对父母打分的依据,这一模式不仅考虑严重程度,还增加了“对自己的重要性”这一维度。

例如,和父母生活在一起时,我们难以忍受他们对我们的打骂,因此“喜欢骂人”的权数为“5”,而成年分居之后,父母骂我们的机会少了很多,因此这一特点的权数变为“3”,由此所导致的印象分就朝向好的一面发展。

简言之,我们之所以在成年之后能够更加“理解”父母,不仅是因为我们辩证逻辑思维的成熟,还因为父母的那些缺点对我们造成的影响大大降低,这也能解释有些人在生孩子之后把父母接过来一起住,与父母的关系会恶化的现象。

总是寻求认同的人的心理(你在别人心中的印象取决于你的)(10)

不仅如此,我们与恋人和朋友的关系也遵循印象形成模式。起初,大家都隐藏得很好,于是我们就会给他们打很高的分,随着理解的深入,我们发现他们原来也有许多缺点,于是又开始扣分,最后的分数则代表着你对他们的印象,也决定着你对他们的态度,进而影响你们之间的关系。

说到这里,相信大家已经能够充分理解你们大脑中的很多想法源自何处,人们常说的“印象分”就是这个意思。

- The End -

作者 | 神奇小小

第一心理主笔团 | 一群喜欢仰望星空的年轻人

参考资料:In: Esposito A., Esposito A.M., Vinciarelli A., Hoffmann R., Müller V.C. (eds) Cognitive Behavioural Systems. Lecture Notes in Computer Science, vol 7403.

第一心理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