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九年义务教育的征文(九年义务教育没教给你的写作技巧)

《财新》杂志主编王烁在他的文章中,曾经讲过这样一个笑话:三个人来一家大公司求职,一个套路深,一个人路子广,一个颜值高,其它的条件都差不多。如果你是面试官,你会选择哪一个?王烁表示,他会选择会写文章的那一个。

为什么?我们仔细想想,写作能力强的人可不仅仅是文笔好而已,写得清楚,证明他逻辑清晰;写得引人入胜,证明写作者善于言辞,懂得沟通。所以,会写作还能写得好的人,身上必定带有优秀人才所必须的特质。

关于九年义务教育的征文(九年义务教育没教给你的写作技巧)(1)

回想一下我们上学读书的时候,语文老师教作文,给过不少“套路”。比如“总分”、“总分总”这样的结构,还有什么“多引用名人名言,历史典故”这样的招数。这些,应付一下当时的作文考试还可以,不过一旦谈到“文学创作”,很多人都会打怵了,放到现在,学过的那些模板,也不能应对工作生活中的写作需要。针对大家的需要,市面上目前涌现出了很多写作书,告诉人们如何在短短几个月甚至几周里速成写作。

只不过,杂七杂八的课程听了不少,书籍也翻了一些,一旦要下笔了,就“文思如泉枯”,憋了一个小时,写出来两行字,看了看之后还删了一行。

写作就这么难吗?有没有一位名师,可以真正把我引上写作的道路呢?

名师还真有一位,就是是我国著名的作家,教育家,“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叶圣陶先生。他还是中国第一位童话作家,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童话集《稻草人》;叶先生自幼家境贫寒,小时候一边在私塾读书,一边帮助父亲在地主家做账房的工作。这使他有机会,早早就走遍家乡苏州城,了解到低下阶层人民的生活。这些儿时的经历深刻影响了叶圣陶的写作生涯,使他成为五四时期除鲁迅先生外,最重要的现实主义小说家。除了个人在写作上颇有成就外,叶圣陶还是一位伯乐,许多我们耳熟能详的大作家:巴金、丁玲、戴望舒……都是他发现、培养并且举荐的。

关于九年义务教育的征文(九年义务教育没教给你的写作技巧)(2)

他有一本书叫做《怎样写作》。这本书汇集了叶圣陶先生二十一篇关于如何写作的文章,集合了先生数十年的写作经验,像:写文章前要做哪些准备、如何开头结尾、写文章常常词不达意等大家常遇到的写作问题都有提及。

在解决以上所有问题之前,叶先生强调了一点,就是:功夫放在落笔前。写作的第一步,是要建立起这样的写作态度:写出诚实、属于自己的文字。

有人会问了,写作第一步难道不是从写出第一个字,或者想出题目开始的吗?还真不是,一篇文章怎么样,很大程度是在写作者动笔之前就决定的。而要搞清楚这个问题,我们先要问问自己:我,为什么要写作?

我们都知道,人类是群居动物,从天性上,就希望自己的思想、行为、情感得到同类的关注与理解;并且呢,在某些特定的情境,比如登高望远、遭遇离别、喜获丰收等情况下,心里自然而然地,产生出一种表达的欲望。表达形式可能不太一样,也许是说话、跳舞,或者唱歌,总之,想尽办法把心内的一腔情感倾泻出来。在这种种的表达之中,我们使用最普遍的,就是写作。因此写作,就是写出属于自己内心的东西。

关于九年义务教育的征文(九年义务教育没教给你的写作技巧)(3)

既然要写出自我,那么如果要进行叙述,就要与事情的实际相符合,写出真实的生活;如果想要抒发情感,就必须是自己不倾吐就不舒服,发自内心的感情。这种写作的态度,就叫做“求诚”,即“追求诚实”。那与“求诚”相对的,就是虚伪,浮夸。假如我们写作之前没有一个“求诚”的态度,只是应付工作或者作业,敷衍了事,那么很容易写完之后,自己读起来都不知所云,内容肤浅,还难以找出毛病究竟在哪里,因为一开始,态度就错了。

确立了正确的写作态度,才好进行写作的下一步:仔细观察生活,寻找写作材料。

有句话说得好: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没有生活气息做基础的文章,就像是空中楼阁,经不起推敲与时间的考验。写作,绝不是把一些漂亮的话语写在纸上而已,而应该来自于生活,所以,我们写作的材料应该取材自在生活中的经验。而经验又有正确与错误,深刻与浅薄的分别,我们应当怎么观察生活,从中找到深刻的写作素材呢?

作为一个普通人,日常生活的确不会多么惊心动魄,大概许多人都是两点一线,坐着地铁或者公交车往返于公司和家里。那么,是不是就没什么好观察的呢?不是的。我们就拿每日通勤乘坐地铁来举例好了,你可能只知道每天自己乘坐哪条线路,哪站上、下,哪站可以换乘;再仔细点的,会记住始发站和终点站。但如果你仔细观察,都是哪些人在你身边乘坐地铁?他们的穿着打扮、举止动作都是什么样?不同的地铁线路,广告会有什么不一样?时间长了,总会有所发现。要知道,广告商在投放地铁广告的时候,就会参考不同线路乘坐人群的特征,依此来投放最合适的广告。你看看,如果能够坚持仔细观察每日的生活,这样得来的经验可要深刻多了。

关于九年义务教育的征文(九年义务教育没教给你的写作技巧)(4)

除了从生活的源头中发掘写作素材,我们平时还要注意训练逻辑严密的思想,培养正确的语言习惯。

大多数人写作有打腹稿的习惯,先把思想在头脑中组织好了,再按照着想法下笔。如果把头脑里那些想法说出声来,化成语言,再落笔写下来,就是我们的文章。最高明的写作,就是让人一读就不仅能了解作者的思路,还能透过文字,看到作者说这番话时的语调和神情。所以,写文章就是说话,就是想心思。

思想是清楚的,说出的话,写出的文字就是有条有理的。常有人说,心里面有个不错的想法,就是不知道怎么说出、写出来,或者写出来了也词不达意。那是因为,你从一开始就没有想清楚,所谓不错的想法,也是零零碎碎不清晰的。还有的人,也许想清楚了,可是一说话写文章就不停地“然后……然后……”或者话说到一半就打住,下半句就在说别的事了。如果你有这样的问题,教你一个锻炼语言习惯的办法:别着急落笔,先不妨试试,自己能不能连续说五分钟的话,看能不能说得连贯清晰,表达出了自己想说的话。以此练习,直到符合要求,能清晰表达出自己头脑里的想法。

动笔之前还有一点不得不提,就是阅读。阅读是写作的基石。可以这么说,一个阅读能力欠佳的人,写作能力绝不会有多么高明。我们从识字就开始阅读,可是有多少阅读是走马观花的无效阅读,有多少是一边读,一边思考、质疑的有效阅读呢?

关于九年义务教育的征文(九年义务教育没教给你的写作技巧)(5)

有的人写作爱跑题,写一写就偏离中心思想,这个毛病固然是因为落笔前没有想清楚,但是同样可以在阅读中来解决它。阅读一部作品时,不是看个热闹就完了,每一个篇章、段落都要思考,作者是怎样用心思的,怎样在每部分有条理地表达出中心思想的,这样,整部作品读下来,我们就仿佛回到了作者写作那一刻,等到自己写作的时候,熟能生巧,就知道怎么安排段落,表达每一部分而不偏题了。除了在阅读时把握作品的中心思想,我们还可以再仔细一点,留意那些名家大家是怎样用词的,有哪些词语自己没见过、没用过的,连着上下文记录下来,为自己的写作积累材料。

总结一下,想要写出一篇好文章,绝不是多用什么名言佳句,比喻排比就可以了的。功夫下在落笔前,首先就是要确立诚实的写作态度;在生活的点滴中留心观察,找出湮没在琐事中的亮点,作为写作素材。用五分钟的时间说出自己的所思所想,锻炼自己的思维能力和语言习惯;阅读时与作者站在同一个角度思考,积累好词佳句。

最后,祝看完这篇文章的你,文思如泉涌。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