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仪仗队规格 晚清仪仗甲

清代前期,中国及周边各政权均大量使用火器,传统的布面铁甲由于无法抵挡火器,逐渐退出实战装备的序列。

清军普及鸟枪始于康熙时期,至雍正时期,军队的鸟枪装备率已经达到40%左右。在反映康熙平定三藩作战的《蔡毓荣南征图》中,官兵尚普遍穿甲;而反映乾隆平定准噶尔的《平定西域战图》(乾隆十九年至二十四年)中,除了少量指挥官穿甲之外,士兵均穿行褂(布衣)作战。清军军服之前后变化,由此可见一斑。

清朝仪仗队规格 晚清仪仗甲(1)

▲平定西域战图

除了作为实战装备之外,盔甲的另外一个用途是作为礼服使用。

乾隆五十六年,乾隆皇帝在旨意中说:“殊不知铁盔铁甲,系坚实经久之物,亦不过于督、抚、提、镇、查阅营伍时,偶一穿带,并不常用,即调派出兵,若穿带铁盔铁甲打仗,必致难于转动,此历来出兵之人所深知。”

可见在当时,士兵已经不需穿戴铁甲作战,盔甲成为高级军官的仪仗礼服。

清军上至皇帝、下至各级官员均有礼仪用甲。礼仪用甲不需要考虑防护力,因此越轻便越好。乾隆皇帝曾经就此问题专门下旨给负责造甲的官员,让他们把盔做的更轻。如乾隆十年十一月初八,乾隆看过头盔盔样后,便下旨:“此盔胎重了,另着南边照样做轻些,盔皮胎漆漆不过八九两重”。

故宫藏有多件帝王所用之仪仗甲,如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咸丰均有仪仗甲传世。

清朝仪仗队规格 晚清仪仗甲(2)

▲顺治“蓝色缎铜钉棉甲”,故宫博物院

从实物来看,早期的仪仗甲模仿实战盔甲制作,如顺治之“蓝色缎铜钉棉甲”,形制与实战盔甲基本一致,仅花纹华丽、饰物较多。后期的仪仗甲则逐渐摆脱实战盔甲的形制限制,如乾隆的两件“织金缎卍字铜钉棉盔甲”。

清朝仪仗队规格 晚清仪仗甲(3)

▲乾隆“织金缎卍字铜钉棉盔甲”,故宫博物院

清代中期,仪仗甲最终演变成一种特型礼服,并最终取代了《皇朝礼器图式》中规定的盔甲样式,成为职官的标准用甲。由于国内保存的此类仪仗甲多为晚清时期产物,因此本文称其为“晚清仪仗甲”。

清朝仪仗队规格 晚清仪仗甲(4)

▲丁汝昌盔甲,军事博物馆

晚清仪仗甲的主要特点包括:

1.盔帽为漏斗型,且顶部较尖,材质多为铁,表面打磨光滑,不髹漆。

2.盔帽前方折线处常有双龙装饰,前方盔梁常有龙凤装饰。

3.盔帽两侧常有凤尾装饰。

4.盔帽前方正中常有镶嵌物。

5.护耳形状为梯形,且较过去为大

6.衣袖与上衣连为一体。

7.部分上衣前方下缘无缺口。

8.护心镜、前档、左档、护腋较小

9.肩甲较小,上端有镂花金属甲片,下端缀有金属片

10.甲裙后部弧曲。

11.下裳之间装有裈甲,这种裈甲上端为兽头,下端为鱼尾,与京剧中的“靠”相似

12.面料大多为金色锁子锦,包边为石青

13.内部填充物较少,甲衣与厚衣服差别不大

14.甲钉密集,其常见布钉方式有十字法、交错法两种:十字法即每一甲钉之上下左右处均有一甲钉,此四钉为距其最近之四钉,且与其距离相同;交错法即十字法旋转45度后之排列方式。

15.盔甲配件多用镂刻鎏金部件。

晚清仪仗甲的雏形在乾隆晚期便已经出现。如故宫藏乾隆的两件“织金缎卍字铜钉棉盔甲”,两甲的衣袖和上衣连为一体,表面甲钉密集,肩甲末端缀有金属片,与晚清仪仗甲已较为相似。

清朝仪仗队规格 晚清仪仗甲(5)

▲曾国藩之“一品当朝盔甲”,湖南省博物馆

至迟在道光时期,这种甲便已定型。如虎门博物馆藏有道光时期广东提督卫佐邦的盔甲,其形制已经为典型晚清仪仗甲形制。

清朝仪仗队规格 晚清仪仗甲(6)

▲广东提督卫佐邦的盔甲,虎门博物馆

晚清仪仗甲存世较多,如湖南省博物馆藏曾国藩之“一品当朝盔甲”、军事博物馆藏丁汝昌盔甲等均较为知名。晚清大员如左宝贵、袁世凯等均有身着晚清仪仗甲之照片存世。

清朝仪仗队规格 晚清仪仗甲(7)

▲袁世凯任山东巡抚照片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