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的七首诡异藏头诗(不少名篇连小学生都会背)

提到王之涣,也许你的脑海里会猛然想起那些耳熟能详的诗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但是你可能不知道王之涣是一位边塞诗人,而且他与高适、岑参和王昌龄并称“边塞四大诗人”。李白还曾仿写过他的诗,他“慷慨有大略,倜傥有异才”,常与高适、王昌龄等边塞派诗人相唱和,并且以善于描写边塞风光著称。一首《凉州词》“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曾让晚清的慈禧太后也极其欣赏,甚至下令让擅长书法的大臣帮她她把王之涣这首《凉州词》题写在扇面上。当然还有我们小学课本《登鹳雀楼》中的“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可谓耳熟能详,描写了雄浑壮阔的景致,也集中表现了这位豪放不羁的边塞诗人的独特视角、大气磅礴和高远情怀。

李白的七首诡异藏头诗(不少名篇连小学生都会背)(1)

很可惜的是,能够验证王之涣身份的史料不多,现代人对他的了解也很有限,但是这位盛唐边塞诗人凭借硕果仅存的诗作在唐代文学史上占据一席之地。这些作品中也反映出他有着铮铮铁骨之身,殷殷赤子之心,而且很多诗歌都有着他作为边塞诗人的独特情结。他创作的诗歌题材很广泛,涉猎的主题很丰富,为数不多的这些作品都是精品中的精品。

李白的七首诡异藏头诗(不少名篇连小学生都会背)(2)

在这些作品中,王之涣不仅能把边塞景致的雄奇壮阔表现得淋漓尽致,而且也能将人最真实的感情表达得生动形象。他这些硕果仅存的诗歌作品每一首都充满了深情厚谊,这份真挚的感情也使得字里行间产生出一种动人心弦的力量,进一步将读者带入意境之中。不难看出,王之涣也是性情中人,而且是一个豪放不羁的性情中人,也正是这种豪放不羁的精神才使得王之涣更能够不被名缰利锁所限制,他才能在诗歌中进行自己畅快的个性表达。

王之涣的个性表达在很大程度上都是一种情感的宣泄,并且他借助诗歌的表达形式来进行宣泄,更为畅快,更有力量。同时,千百年后的我们也能够通过这些诗歌作品与他情感相通,从而实现情感上的共鸣。

李白的七首诡异藏头诗(不少名篇连小学生都会背)(3)

比如王之涣在送别友人的时候,就将自己的依依惜别之情和恋恋不舍之意寄托在诗歌中:

《九日送别》

蓟庭萧瑟故人稀,何处登高且送归。

今日暂同芳菊酒,明朝应作断蓬飞。

这首送别诗饱蘸惜别深情,再加上萧瑟的环境的衬托,进而形成了送别时的独特意境。首句借蓟庭萧瑟荒凉的秋景起兴,渲染了惆怅的情感氛围,“故人稀”三字则写出了自己本来身处边地就缺少知音的现实状况,为后面进一步抒情张本。自身本来就缺少交心的朋友,作者今天却又要送走一位友人,那以后岂不是更加孤独?作者此时惆怅的心情也就可想而知了。接着第二句就转到送别的具体场景,怀着惆怅心情的作者环顾四周,想要寻找一个既能够登高望远,又可以为友人践行的地方,进而发出了疑问“何处登高且送归”,这样一个疑问其实也蕴含着些许惆怅与伤感。

李白的七首诡异藏头诗(不少名篇连小学生都会背)(4)

然后三四两句“今日暂同芳菊酒,明朝应作断蓬飞”则运用了一个鲜明的对比:今天我们还能在一起畅饮芬芳的菊香之酒,明天你我就要像断了根的飞蓬一样匆匆离去了。一聚一离,两相对比,依依不舍的送别之情油然而生,使人不禁为之动容。尾句作者用了准确而且形象的比喻,将离去之人比作“断蓬”,很巧妙地把离去之人即将进入漂泊羁旅的状态写了出来。这两句的感情抒发十分强烈真挚,也表明作为性情中人的王之涣十分重视友情。

李白的七首诡异藏头诗(不少名篇连小学生都会背)(5)

这篇送别诗是王之涣硕果仅存的诗歌作品中的一首,但我们可以从中感受出他对友人的依依不舍,体会到他对情义的重视。这些作品都只是王之涣个性表达与情感宣泄的一种方式,而他这个人却因为史料不多而无法准确知晓,可是从这些硕果仅存的作品能够确定的是王之涣是一个豪放不羁的边塞诗人。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