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素对哲学的研究(论罗素的人生哲学)

伯特兰·罗素的人生哲学是其伦理学思想中最富有特色的一部分。罗素不仅以自己宏富的著作和演讲,向人们展现他充满智慧的人生哲学思想,还身体力行,以他精彩纷呈的人生经历诠释他所追求的高尚人生价值理念。罗素是一位“罕见的哲学家”,被人们称为“20世纪的智者”,研究罗素独特的人生哲学对我们今天树立健康、向上的人生价值观具有积极地启迪意义。

罗素对哲学的研究(论罗素的人生哲学)(1)

一、罗素求索真理的人生道路

罗素的人生哲学和他多姿多彩的人生阅历息息相关。罗素曾在自己的《自传》中写道:“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对人类不可遏制的同情心,这三种纯洁但无比强烈的激情支配着我的一生。”(2)对纯真爱情的由衷向往、对科学真知的不懈追求、对弱者的深深同情和对正义事业的执着坚守,是他98岁人生传奇的真实写照。

罗素出身于英国贵族家庭,从小就具有怀疑精神,“渴望得到确切的知识”。(3)“罗素的哲学观反对来自第二手的道听途说,对一切事情都要提出疑问,并且寻求确切的知识。”(4)正是怀着这种对真理的渴望,为了证明“纯粹数学是从纯乎是逻辑的前提推出来的”,(5)罗素与怀特海一起花了十年时间苦心孤诣的研究,合著并出版了《数学原理》,为现代数理逻辑奠定了基础。罗素为《数学原理》花费的心血只是他一生中对待真理和知识的一个缩影。他一生都是以这样的热情追求着真理和知识,直到90岁高龄仍然笔耕不辍,先后写下了《西方哲学史》《人类的知识———其范围和界限》《我的心路历程》等40多部极具价值的学术著作。1950年,罗素因自己脍炙人口的人文作品荣获诺贝尔文学奖。他的得奖评语则是:“从他(罗素)多姿多彩、包罗万象的重要著作中,我们知道他始终是一位人道主义和自由思想的勇猛斗士。”(6)

罗素的一生关注和同情弱势群体,为实现社会的公平奔走呼号。罗素是现代西方妇女解放运动的积极推动者,主张两性平等,为妇女争取选举权。1929年,他出版了著作《婚姻与道德》,严厉抨击了对男女双重标准的传统两性道德,积极倡导婚恋生活中的平等、自由与尊严。正如艾伦·伍德所评价的那样,“他(罗素)论述性关系和‘女性解放’的著作只占他作品中一小部分,这同他在思想上的最伟大的成就截然对立。但恰恰就是这些著作比他的其他所有著作都更强烈地引起社会的普遍关注,并且产生了更直接的影响”。“在他有生之涯里,他看到一度被视为一场狂热者卷起的旋风的‘女权’运动这一事业大功告成,成为国家法律和人人所接受的行为准则的一部分。”(7)

罗素的一生富有正义感,关心和理解弱小国家和民族,反对西方列强的经济、文化和军事霸权。罗素1920年应邀至北大担任客座教授,在我国考察和讲学历时一年,对中国文化及中国社会发展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并于1922年出版了《中国问题》一书。在谈到中国的文化问题时,罗素怀着一个西方知识分子的正义感,首先愤怒驳斥了西方侵略者宣扬的西方民族“优等”、中华民族“劣等”的谎言。他说,他在中国考察,与中国人交往,找不到任何理由可以相信中国人比西方人低劣。罗素指出:“假如中国人能自由地从我们西方文明中吸收他们所需要的东西,抵制西方文明中某些坏因素对他们的影响,那么中国人完全能够从他们自己的文化传统中获得一种有机的发展,并能结出一种把西方文明和中国文明的优点珠联璧合的灿烂成果。”(8)

罗素也是一位极具人道精神的反战主义者。1918年,罗素因为在《特别法庭》(Tribunal)周刊上发表反战文章而被判入狱五个月。二战期间,罗素坚持反对使用核武器。1954年,罗素在BBC发表了题为《人类的危机》(Man’sPeril)的演讲,以全人类的一员的身份,提出反对大国间的军备竞赛,遏制发展核武器的主张。(9)这一演讲得到社会各界空前的响应,罗素因此在1955年获得了皮尔斯百科全书奖,奖杯上写着“指明通向和平道路的伯特兰·罗素”。(10)1955年7月,罗素发起并起草了由爱因斯坦等世界著名科学家共同署名的反对核武器的联合宣言———《罗素-爱因斯坦宣言》,举行了正式的记者招待会。罗素作为这场世界科学家反对核武器运动的核心人物,付出了极大的热情与精力,而这时他已是一位耄耋老人。

罗素人生经历中还值得人们关注的是他为追求自由理念而进行的教育创新与实践。1927年。罗素及其妻子多拉·罗素创办了比肯山学校,将办学的重点放在 “强调自由,避免压抑”(11)方面。罗素认为每个人在思想和性格上都具有独特性,这种独特性应该加以保持。罗素的这次教育尝试和他为追求自由而做的种种尝试,虽然常常以失败告终,但他对人生真谛不懈追求的信仰与理念总使人们怀有深深的敬意。

罗素对哲学的研究(论罗素的人生哲学)(2)

二、罗素的人生价值理念

罗素的经历丰富多彩,人生之路健康向上,人生哲学充满睿智。罗素在自己丰富的人文著述和大量讲演中,阐述了许多颇有价值的、匠心独到的人生价值理念。这些有益的价值理念构成了罗素人生哲学的鲜明特色。

1.非个人主义的人生价值追求

罗素的人生哲学中包含的追求个人自由、注重个人尊严与价值等内容,因而往往有人将他的主张纳入自由主义或个人主义范畴,但罗素的人生哲学恰恰是以非个人主义价值理念为基础的。个人主义(individualism)被形容为“一种温和的利己主义,它使人们仅仅关心自己家庭和朋友的小圈子”,(12)仅重视个人利益发展,割裂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而这正是罗素人生观所极力反对的。罗素所奉行的是非个人主义的(impersonal)价值观,在其人生哲学中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

首先,罗素极力主张要“避免以自我为中心”,要扩展对外界的关心和兴趣。罗素认为,“人类倾向于自我陶醉,以致他们对周围的事物充耳不闻,视而不见,因而也就无法对他们身外的现象真正发生兴趣。对于人类来说,这乃是大不幸”。(13)他反复强调,“太强的自我是一座牢狱,倘若你想在这个世界上充分地享受人生,就得从这座牢狱中逃出来”。(14)那么,如何做到避免以自我为中心呢?罗素劝导人们要尽可能地避免那些容易使希求集中于自身的情欲,如恐惧、嫉妒、自罪、自怜和自负等。情欲集中于自我的人,生活是单调的,内心是狭隘的,他们无暇领受外界的美丽和生活的乐趣,只关心是否能够满足自我的需要,这样的人必定与快乐无缘。不要高估自己的力量,也可以有效地避免以自我为中心。“不高估自己的力量是一种快乐的源泉。把自己低估一点儿,总是意想不到地获得成功;把自己估高了,则常常意想不到地遭致失败。”(15)不高估自己的力量,可以避免产生嫉妒、自怜和自负等集中于自身的情绪,因而有助于突破自我的牢笼。

其次,罗素主张将爱与真诚推己及人,反对仅仅将他人当作手段。在与他人的交往过程中,罗素赞同康德提出的“同时将他人当目的”的观点,严厉批评那种“以他人为手段来达到自己之目的,从未把他人视为目的”(16)的自私自利的人,认为这种人具有某种天性上的缺陷。把他人当做目的,要求我们平等对待他人,尊重他人的人格,不能以单方面汲取快乐为目的。“我们已感到,单方的快乐是无法令人满意的。我们相信,人与人之间良好的关系应当使双方都快乐。”“这种要求像现代社会所追求的一切平等关系一样,需要一种敏感和体贴,一种对别人个性的尊重。”(17)这种尊重并非仅来自道德规范的义务或是遵循理性而得出的原则,而是“需加以深刻地体验,使它几乎成为一种神秘的信念”。(18)

第三,罗素是一位真诚的人道主义者,甚至是一个“人道的社会主义者”,他关怀的是整个人类的发展和命运,而非仅是个人尊严和利益得失。罗素支持妇女解放,并坚信这是人类文明的进步;他主张社会改造,以期给人类带来永久的幸福;他坚持反对战争,主张和平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基础。从罗素一生的经历中可以很清楚地看到,他在对人类命运的关切上表现出了异乎寻常地大公无私和自我牺牲的精神。罗素深知“怀着救人类于自趋灭亡,那种毫无结果的愿望的人势必使他与潮流相对立,因而遭受敌视”,(19)但他仍不肯放弃自己追求社会正义的主张,甚至遭受牢狱之灾,饱受非议和责难也不改初衷。这种行为本身就表明了他所奋斗的目标并不是为了自己、为了个人,而是为了超越个人主义藩篱的社会大众和全人类。罗素的这种“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心”,(20)正是他追求非个人主义人生价值的最好的体现。

2.自由进取的人生态度

罗素一生都在为追求人的自由或人生自由而奋斗。在罗素看来,自由是对自然的强力和社会的强权的反抗,是一种乐观进取的生活态度,是“一种勇猛的改革精神”。(21)罗素指出,“自由观点与非自由观点的主要区别是:前者认为一切问题都是可以讨论的,一切意见或多或少都是可以怀疑的;而后者事先就认为有些意见是绝对无可置疑的,不应当允许有人发表反对它们的论点。”(22)

罗素在他受到世人广泛称颂的名篇《一个自由人崇拜》中淋漓尽致地表达了他对自由的深刻理解和人的主体性追求。罗素从宇宙生命的蕴酝,谈到人类历史的发展;从不可抗衡的客观必然,谈到人的思想信仰的意义;从对人类美好未来的展望,谈到自由人的崇拜。思想汪洋恣意,人生态度乐观向上。罗素认为,人类生存在宇宙中,在行动上,在欲望上,我们必须永远地顺从于外在世界的专横暴虐;但在思想上、志向上,我们应该保持自由,领悟信仰的力量,永远以那幻想为前导,在行动上下降到现实世界中去。(23)罗素认为,自然的强力和社会的强权可以使我们的行动受到限制,“但在思想上,志向上,我们是自由的,不受我们同伴的约束,不受我们身体上在上面爬行的微不足道的行星的羁绊,在我们的生命旅程中,甚至对死亡的暴虐也保持自由”。(24)这样,命运就无法阻止我们渴望美好的愿望,当不幸来临时,我们也有勇气将自己从徒劳无益的抱怨和悔恨中解脱出来。罗素写道,“保持一种心灵的自由,骄傲地向那只片刻容忍他的认识和谴责的不可抗拒的力量挑战,像疲倦而又顽强不屈的阿特拉斯那样,不顾那意识力量的蹂躏行进,独自撑持,以自己的理想造就全新的世界”,(25)这便是罗素自由进取的人生态度的慷慨宣言。

罗素追求的自由并不是无拘无束,放浪形骸。他指出,“对于每个人来说,或迟或早应该做出伟大的自我克制”。(26)人们想要到达自己理想中的圣殿,就需要抛弃自我和一些未驯服的欲望,这种自我克制会带来新的领悟、新的欢愉和新的智慧,促使我们到达心中理想的殿堂。同时,自由也并非是为了争取私人的利益。“自由人以最坚强的一切纽带,以共同的命运,使自己与人类同胞紧紧地结合在一起”,自由人应该“放弃为私人幸福而作的争斗,摒绝短暂欲望之一切渴求,燃起为永恒的事物而奋斗的激情———这就是解放,这就是自由人的崇拜”。(27)

3.崇奉真知的人生境界

从文化传统看,“中国人以道德为本位,西方人以知识为本位”,(28)西方社会一直以来便有崇尚知识的传统。对真知的渴求与尊崇,是罗素人生学哲学的思想特点之一,罗素曾说 “对知识的追求”(29)的激情支配了他的一生。他毕生醉心于哲学研究和生活真理的探讨,完全是出于对真知的渴求,目的便是“获得知识”。(30)

罗素肯定知识在人生中具有重要价值,将知识看作是“与人们的切身利益最为攸关的主要的东西”(31)之一。罗素深刻地指出,现代社会存在的一个对“知识”认识上的重要误区,人们往往只重视那种能直接促进生活现代化的“有用的”知识,即只重视发展人的工具性价值的知识,如科学技术知识,而忽视了其他对人类有益的知识,即忽视培育人的目的性价值的知识,如伦理、艺术、美学、哲学等知识。罗素明确指出:“我坚持认为,作为一种知识应当能够增进人们的利益,使生活更加美好和快乐。”(32)“无用的”知识正是这样一种能使生活美好的知识,它最重要的优点是能够“促进沉思的习惯”,(33)而这种沉思的习惯本身就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源泉。

知识能够引导人们接近真理,在追求真理的道路上,罗素始终保持着客观而严谨的态度。罗素反对不加怀疑地接受一切知识,敢于对人人奉为天经地义、理所当然的那些似乎毫无疑义的事物提出质疑。罗素曾在哲学上取得过非凡的成就,但他却坚持说:“在我的思想深处,对于我的任何观点,我所能讲出的唯一的一句话就是,那只是通向真理的道路中的一步,它本身并不是真理。”(34)

4.重视悠闲的人生趣味

罗素非常重视“悠闲”赋予人生趣味和价值。他对“悠闲”(Idleness)进行过专门的研究,还出版过一本名为《悠闲颂》(ThePraise of Idleness)的著作。罗素指出,“悠闲”并非无所事事或消遣娱乐,而是如同亚里士多德所说的那种“闲暇活动”———不是产生肉体快乐和使生活舒适方便的活动,而是制造精神或文明快乐的活动。罗素认为,当今“产业主义在西方发展,忽视赋予人生意义的精神价值,将一种机械化的生存方式,强加在人的头上,从而对文明形成了一种潜在威胁”。(35)而可以使人们创造这种精神价值的,正是这种“闲暇活动”,是悠闲的生活氛围。社会文明与人们的闲暇活动、悠闲生活有着深层的关联。“对于文明的发展来说,闲暇是重要的,在过去,少数人的闲暇只有靠多数人的劳动来提供。而多数人的劳动之所以价值很大,并不是因为劳动本身是有益的,而是因为闲暇是有益的。随着现代技术之进步,已有可能公平地把闲暇分配给大家,而无损于文明的发展。”(36)

闲暇和悠闲之所以有益于提升人生的价值、促进社会文明进步,是因为它“包含在所有增长人的道德、智性、与精神生活的的性活动里面。使人生值得活下去的就是这类活动”。(37)在工业革命出现以前的漫长人类社会历史中,只有少数特权阶级有闲暇接受政治谋略、艺术文化与科学知识的教育,其余大多数人,几乎将他们的整个人生投身于求得温饱安稳生活的辛苦劳作之中。工业革命带来了工艺技术的突飞猛进,大大缩短了劳动时间,这种进步使得更多人有可能把更多的时间用来从事那些促进教养和创造的活动。随着社会的整体文明进步,人们在享有比以往更多的经济独立、政治自由和文化生活丰富的基础上,便有了更多的闲暇时间和悠闲生活去选择适合自己个性的生活方式,提升个人生活的趣味;有了更多的完善人性、开拓潜能的机会,享有充分的人性尊严和生活幸福。

5.珍视快乐的人生意义

追寻快乐或幸福(Happiness)(38)是罗素人生哲学的主旨。快乐是什么?有学者认为:“快乐是一种相对的情感,它由两个相关类型所构成:第一,把我们的情形与他人的情形进行比较;第二,把现有的情形和真实的或想象的可能情形作比较。”(39)由此可以看出,快乐是一种主观情感,其根源在于我们的心灵。罗素清楚地认识到这一点,并分析了几种主要的导致不快乐的个人心理因素,如过于重视竞争、嫉妒、犯罪感、神经疲乏、舆论和忧郁、厌烦的情绪等。罗素的人生快乐论或幸福论包含丰富的内容。

首先,追求人生快乐是合乎人性的。人类都有趋乐避苦的天性,快乐的人生是每个人所追求和向往的,甚至可以说,人类的大部分行为目的都是为了寻求快乐。然而,人类并非像动物那样只需裹腹和繁衍便能快乐,我们还追求更高一级的快乐,一种由自我的一致和与社会的一致所带来的快乐。罗素分析说,“一切不快乐都出自某种对立,或缺乏一致。意识与无意识之间缺乏相互联的联系,就会促成自我的分裂。没有客观的兴趣和情感之力的维系,自我与社会之间就会缺少一致性。快乐的人不会遭受这两种分裂的任何一种所带来的痛苦”。(40)

其次,追求快乐是合乎道德的。他说,“快乐主义者认为,快乐是合乎道德的”。(41)追求快乐并非等同于享乐主义,因为罗素的伦理思想中是不缺乏节制的理念的。但这种节制又和传统的“克己说”不同。“‘克己说’包含着自我与自我以外的整个世界的对立”,而追求快乐意味着对自身以外的事物具有兴致,一旦具有这种兴致,自我与自我之外的对立就随之消失了。同时,追求快乐也并非只注重个体快乐。罗素坚信,“美好的人生应当能给自己和他人都带来快乐”,(42)同时,只有将“个人的生命与人类生命激流深刻地交融在一起,才能欢畅地享受人生至高无上的快乐”。(43)

第三,工作和给予的人生才是快乐和幸福的。罗素认为,一个人通过辛勤的工作和劳动为自己和他人创造出有益的作品是人生快乐和幸福的源泉。罗素指出:“人生快乐最重要的一个要素,便是始终有一个目标,而大多数人主要是靠工作来实现的。”(44)罗素十分肯定工作能够为人们带来快乐。其一,工作能“驱除厌烦”。(45)虽然现代社会已有各种各样的活动使人们消遣娱乐,但长期无所事事只会带来更多的空虚和厌烦。即使是从事简单的工作和劳动,也能给人的生命带来充实和满足。工作是能使人生充实积极的有效方法,它还能使假日和闲暇的时间显得格外宝贵。其二,工作“是给人以成功的机会和满足志向的条件”。(46)理想和成功必定要通过努力工作才能得以实现,而这种通过工作所取得的成就感和快乐,是任何一种娱乐消遣带来的愉快感所不能代替的。其三,有趣的工作是技巧的运用并具有建设性,最能给人带来快乐。“如果某人成功一项重要的工作,他的快乐是无人可以夺去的。”(47)如果一个人一生孜孜不倦地投身于自己热爱的事业,无论是举世闻名还是默默无闻,这种工作中的快乐都是其他任何事无法代替的。

罗素认为人生的快乐和幸福不在于自私自利的纵情享受,也不在于离群孤傲。“人与人之间良好的关系应当使双方都快乐。”想要获得快乐,就要摆脱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对外界的人和物建立起友善的兴趣,防止人们的心灵囿于自我的牢笼。“一个人若能将个人的生命与人类的生命激流深刻地交融在一起,便能欢畅地享受人生的至高无上的快乐。”(48)

6.理性竞争的事业成功观

罗素认为,竞争本身不是坏事,通过竞争获得成功也是人生的乐趣之一,但是“过于重视竞争的成功,把它当作人生快乐的主要源泉,这才是烦恼的病根”。(49)很多人把自己追求过度竞争的原因归结于“生存的斗争”,但事实并非如此。罗素指出,现代社会“一般所谓的为生存而斗争,实际上是为成功而斗争”。很多人终日疲于奔命,“并非被一种无计可逃的自动圈抓着,而是他们自愿钻进这个圈套的,因为他们以为自己因此能爬上更高一层的社会等级”。(50)一个人若将自己的全部精力都放在竞争和赚钱上面,那他必然会错失生活中很多美好的趣味,长此以往不仅会有健康问题,精神上也容易焦虑,这样的人是绝不会获得生活的快乐的。

罗素认为,这种追求 “竞争的成功”的根源,“是商人得势的那种人生哲学”。(51)这种人生哲学认为“人生便是一场搏斗,便是一场竞争,只有其中的胜利者,才会令人尊敬和羡慕”。(52)造成竞争心理的另一个原因是人们的社会文化素质较低,常常把获得金钱和权力的多少看作是衡量人生成败的主要标志,忽视了人文艺术素养和精神心理素养对于生活幸福的意义,从而造成许多“男男女女似乎都不能领会比较属于心智方面的乐趣”。(53)因此,“竞争哲学所毒害的,不仅是工作而已,人们的闲暇时间同样也受到毒害”。(54)

总之,罗素认为,“把竞争当作人生的主要内容,总不免太沉闷,太执拗,使肌肉太紧张,使意志太专注”,(55)而通过竞争的成功得到的快乐,也是短暂和单调的。罗素坚信,“成功只是人生快乐的因素之一,倘如牺牲其余的一切因素去赢取成功,那代价未免太高了”。(56)同时,罗素也给出了医治过度竞争心态的良方,即“遵循一种保持生活平衡的观念,领受心智健全而恬静的享受”,(57)才能获得人生最大的快乐和幸福。

7.豁达通透的生死观

生死观是人生哲学的一个重要内容。罗素倡导以豁达通透的态度看待生与死,以理性淡然的态度看待衰老和死亡。

罗素认为,对于儿童来说,如果没有经历过亲人的死亡,就要尽可能地使他将死亡看作是一件平常的事;对经历过亲人死亡的儿童,则要用顺其自然的态度,既不应逃避痛苦,也不应该沉溺于其中。努力给儿童快乐幸福的童年生活,会帮助他们更好地克服死亡带来的痛苦和恐惧。对于青年人来说,“应以豁达的热情去激励,而且应使他们以此热情去建设自己的生活和事业”。(58)豁达的态度会使年轻人对生活充满信心,而这种信心会大大减少对疾病和死亡的恐惧。对于成年人来说,“对于死亡必须有更为积极的态度”,“当成年人想到死亡问题时,最好以一种坚忍的观点,从容而又冷静地去思考它”。(59)成年人应该意识到,至亲的死亡并没有终止世上的乐趣,克服并超越死亡的痛苦,是值得引以为傲的事。

罗素认为,老年人不仅不应该害怕死亡,而且应当珍视老年生命的价值,发挥老年人在社会生活中的独特作用。对于老年人来说,“要在此世幸福,尤其在青春消逝之后,必须觉得自己不仅仅是一个走向死亡的孤独者,而是生命之流的一部分”。(60)老年人要克服对死亡恐惧的最好办法,是逐渐扩大自己兴趣的范围,使其不受个人情绪的影响,直至围困自我的藩篱渐渐退开,而使自己的生活更好地融汇于众人的生活之中。将个人的生命河流汇入无限的大海和宇宙不是生命的终结,而是生命的发展。他在《如何成长到终老》(Howto GrowOld)中写道:“当一个人步入老年而审视自己的人生之路时,由于他看到自己所关爱的事情将会继续下去,将不会因为害怕死亡而遭受精神上的苦痛。而且,由于个人生命精力的衰退,疲乏之感日渐增加,告别人世是值得欢迎的。我渴望在我依然从事所热爱的工作中与世长辞。当我知道其他人将继续推进我毕生从事的事业,我将会因为自己已经为之竭尽所能而感到莫大欣慰。”(61)罗素如此达观的生死理念不能不叫人敬佩和感怀。

罗素对哲学的研究(论罗素的人生哲学)(3)

三、罗素人生哲学的现代启示

罗素在自己长达近百年的一生中真诚地追求真、善、美,他的人生哲学理念充满睿智,富有启迪。如果我们把罗素的一些富有长久价值的人生价值理念与当代人文所面临的人生难题进行对照和思考,便能获得许多有益的、积极的启示。

1.树立超越个人利益的人生价值目标

在人生价值目标的追寻上,东西方人有不同的依皈。在传统文化的引导上,中国人以家国为本位,而西方人以个人为本位。这两种人生价值目标本质上适应不同的经济、文化和社会环境,在当代社会生活中各有优劣,需要互相吸取。非常有启迪意义的是,以追求人生自由和实现个人价值著称的罗素,他倡导的人生哲学理论不是鼓励人们去追求“个人主义”的价值目标,而是确立“非个人主义”的价值目标。罗素的“非个人主义”人生观,无疑是建立在西方重视个人利益、价值、自由、平等、尊严的个人主义基础上的,但他的可贵之处在于,超越个人主义的人生价值目标,走向“非个人主义”的崇高追求。从仅仅关注个人的利益得失,走向同时关注他人、民众、社会和全人类利益的增损,逐渐把为后者利益去奋斗看作是自己工作奋斗的至上目标。

应当看到,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从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重视个人利益,追求个人利益的最大化,事实上成为许多人从事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奉行的准则。正是这种个人至上个人主义人生哲学,导致官员贪污腐败、商人制假贩假、学者缺少诚信、工人玩忽职守,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利己主义横行。事实上,由于市场经济天然地要借助于亚当·斯密所说的人们的“利己心”来激发生产经营的活力,要在人生价值观的引导上一味“高大上”常常缺乏实践中的感召力,而我们如果倡导罗素的“非个人主义”人生价值观,即肯定人们追求个人正当利益合理性的同时,鼓励人们超越纯粹为了个人利益的人生价值追求,考虑和照顾他人和社会集体的利益,遵守合乎公共利益的法制,服从善良意志的良心,恰恰具有实践的合理性和道德上的正当性。

2.重视工作劳动对于创造人生幸福和快乐的意义

追求人生的幸福与快乐,是每个人的生活目标。那么,人怎样才能避免痛苦和烦恼,获得幸福和快乐?罗素认为,认真地投身有价值的工作,从事辛勤的劳动创造,是获得幸福和快乐的关键。他说,“只要工作适度,即使最乏味的工作所带来的苦恼也比无所事事的苦恼要少些”。(62)工作劳动带来的益处,不仅能驱除烦恼,为满足个人志向创造机会和条件,而且能够开拓和施展自己的潜能,从事建设性创造活动。人能够从自己为社会创造出有价值的作品并受到人们的尊重和肯定中,深层地体验人生的幸福和快乐。

罗素只有从事工作劳动才能获得幸福和快乐的思想,他那“我渴望在我依然从事所热爱的工作中与世长辞”的名言,是对一切希望通过自己的辛勤工作获得人生幸福的普通劳动者的深深激励,也是对当下中国那些基本人生价值观念迷失,不想工作,轻视普通劳动,希望不劳而获,坐享其成,只求在纸醉金迷、纵情享受中追求个人幸福的年轻一代的重要警示。在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思潮横行的社会境况下,我们要重提“劳动是人生幸福的源泉”、“工作创造人生的快乐”这些健全的人生价值理念,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3.确立正确的竞争意识和成功观

许多人多把通过生存、学业、事业上的竞争来获得成功,看作是使自己鹤立鸡群,成为“成功人士”的必由之路。罗素告诫我们,人生中的一定竞争是必要和有益的,但合理的竞争应当合乎理性中道,避免那种疯狂追求个人私利的恶性争斗、尔虞我诈的所谓“竞争哲学”。一味竞争不仅不能给人生带来快乐,反而会带来痛苦和烦恼。对于竞争中的成功,不能仅仅以获得金钱和权利的多少当作唯一的准绳,而要把是否有利于道德感的获得、心理的和谐和内心的成长作为重要尺度。

当今中国,各行各业不少人盲目地鼓吹“竞争”和“成功”,放弃道德上和心理上的要求,把“竞争”看作是可以不择手段,把“成功”看作是当官、发财、当老板。从“不能输在起跑线上”的幼儿早期教育宣传,到生活中随处可见的对“成功学”的追捧,使年轻人“从很小的时候就觉得金钱的成功是唯一重要的事”。(63)由于竞争的压力带来的焦虑、抑郁和自杀等问题已成为不容忽视的社会性问题。我们应当正视这种风靡于世的片面竞争观和世俗成功观对青少年和成人世界人生观、价值观的严重侵蚀。确立正确的竞争意识和合理的成功观念已刻不容缓。

4.珍视悠闲生活对于提升人生快乐的价值

在罗素的人生哲学中,重视工作劳动的价值和珍视个人闲暇生活的价值是辩证的统一,两者都是创造人生幸福和快乐必不可少的路径。随着人类社会的文明进步,普通职业人员和劳动者的必要劳动时间在逐步减少,而闲暇时间在逐步增加,使人们享有一种相对的悠闲生活成为一种可能。罗素认为,悠闲生活并不意味着懒惰与贪图享乐,而是“悠而不懒,闲而不散”。(64)他倡导人们在悠闲生活中更多地发展自己的个人兴致,培育和发展自己与人文艺术有关的闲情逸致。罗素重视悠闲的价值,实际上是反对人们以追求物欲的满足为人生唯一的目标,罗素深刻地指出,物欲的满足只是一时的快乐,而这种快乐越多,就越难再次满足。而对人对物的善意的兴趣,则是抛开狭隘的自我,与他人、与社会融入到一起,体验人生真正的快乐。对于当代中国人来说,不论是在职职工还是退休人员,更加珍视悠闲生活的价值,充分利用好闲暇时间从事健身、绘画、音乐、园艺、旅游、制作、娱乐和各种公益活动,无疑会大大提升生活的幸福度和快乐感。

5.发挥老年人在社会生活中的创造作用

罗素充分重视一个人的老年生活在整个人生中的价值。罗素对人们的老年生活提出的哲学命题是:“人如何成长到终老?”罗素揭示的人生价值理念是,当一个人步入老年,尽管会伴随体力和精力的衰退,但人的精神成长不应当停止。应当把自己的注意力跳出个人利益的局限,关心群体和社会的发展,继续用自己的知识、经验和智慧为人类的美好事业做出适度的奉献,使个体的生存与广阔的世界融汇在一起,达到生命的永生。罗素的这一高尚的老年观对所有步入老年的人是主要的精神激励。对于我们“未富先老”的当今中国社会的启示是,既要尊重、保障老年人的正当权益,关爱老年人的物质生活,又要从思想上、认识上重视老年人群体在创造更加富强、民主、和谐社会中的巨大作用,从制度上、机制上更好地激励发挥老年人中的不同个体,从自身的条件出发,和中青年人携手共进,为建设美好生活贡献自己的重要力量。

作者:王正平 赵恒君

原文载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