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荆州花鼓戏站花墙全场(十二艺节三改)
图说:《河西村的故事》将于明晚登陆上海大宁剧院 官方图
明晚,作为第十二届中国艺术节文华奖参评剧目,大型现代荆州花鼓戏《河西村的故事》将登陆上海大宁剧院。剧中,第15届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国家一级演员李春华扮演“荷花婶”一角。唱了大半辈子的荆州花鼓戏,她直言,“这部剧和以往的都不一样。”
改题材,传统剧种变“时髦”
荆州花鼓戏是起源于清代的老剧种 。 湖北省花鼓戏艺术研究院院长徐中兵 介绍:“传统花鼓戏讲的都是帝王将相、才子佳人。这次我们做的却是现实题材,讲讲身边的故事。”该剧以湖北潜江的“虾稻共作第一村”赵脑村为原型,用两代人的情感故事展现一个穷困潦倒的“光棍村”,是如何通过改革开放,变成生活富裕、女儿不愿外嫁的“剩女村”。
图说:《河西村的故事》演出照 官方图
要把花鼓戏变得更现代,不能单靠剧本。现场乐队中,西方乐器的出现令人眼前一亮。徐中兵说:“不论怎么改,花鼓戏得姓‘花’,所以唱腔、身段要保持传统花鼓戏的特色。我们尝试在配乐里创新性地纳入西方管弦乐,让它更现代,更符合年轻人审美。”剧中还参考西方戏剧,加入了12个女演员组成的“歌队”。她们既是剧中人,又充当背景,还不时以旁观视角发表评论。“这种游离于戏里戏外的叙述方式,能拉近与观众的距离。”
改内容,不喊口号追求艺术
讲的是脱贫致富,但《河西村的故事》并不高谈阔论,而是聚焦于人物的情感冲突。荷花婶和王老五因为经济原因无奈放弃爱情,而他们的孩子却突破种种障碍,自由地走到了一起。真挚的情感变化让人感同身受,而该剧的主题,即改革开放带给人们生活的变化,则埋藏于两代人对待情感的不同方式中。《河西村的故事》编剧周慧在创作伊始就给自己定下了“不喊口号,不念文件,不贴标签”的原则,最大程度地保留戏剧的艺术性。
图说:《河西村的故事》聚焦于人物的情感冲突 官方图
从去年10月首演至今,整个剧经历了反复打磨修改。最大的改动之一,就是去掉了《我是潜江人》这个唱段。周慧解释:“这一段本来是想让更多人看到潜江的美。但故事虽发生在这个小村庄,却是一个反映时代的‘中国故事’。为了让作品更加完整流畅,就将这种对地方的‘宣传’去掉了。”
改台词,人物剧情更真实
不少年轻戏迷喜欢这部戏,是因为它的台词非常与时俱进。“脱单”、“撒狗粮”这种年轻人常用的网络语言,被剧组搬上传统戏曲的舞台,不但不显得突兀,还使整部剧愈发“老少皆宜”。
图说:《河西村的故事》演出照 官方图
李春华表示,这也是经多次打磨“改”出来的:“最开始我演的‘荷花婶’,台词里也有很多网络用语。但仔细揣摩角色之后,我感觉年事已高的‘荷花婶’,不应该说很多新潮词汇。如果为了迎合年轻观众硬加,反而过犹不及。最后,我们只保留了两个年轻角色的网络用语。”这也是李春华觉得这部剧“不一样”的地方之一,“以前演传统经典,角色离我们比较远,一举一动都按照程式来。而演这个当代的故事,我可以把自己当成‘荷花婶’,考虑自己会说什么、做什么,让角色更符合逻辑、更真实立体。”(新民晚报记者 吴旭颖)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