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的思考和感悟(我从未读懂却一直在读)

先声明,我不是什么学者,也不是什么专家,我只是自认一个普通的读书人,《道德经》博大精深,我特别喜欢这本书,但我确实从未读懂,这篇小文相当于我的读书心得,有谬误之处以当一笑,忝为一家之言。

道德经的思考和感悟(我从未读懂却一直在读)(1)

如果说天下哪本书最难读,对我来说那一定就是《道德经》,而且没有之一。究其原因,不是因为文字晦涩难懂,也不是因为思维天马行空,而只是因为一个“悟”字,《道德经》其实我更愿意把这本经典称为《悟道》,悟字容易理解,但是“道”是什么,而这就是老子究其一生在寻找的东西。

道可悟 不可说

以我浅见,《道德经》恐怕没人能称得上懂,也许老子自己也会这么说,因为道德经开篇第一句就把道理讲透了。

道德经的思考和感悟(我从未读懂却一直在读)(2)

老子

《道德经》,“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能解释清楚的道就不是真正的道,能说出来的名也不是真正的名,这句话乍一听好玄,仔细一听还是好玄,题目中所说不明觉厉也正在于此,你可能会觉得这说了半天等于什么也没说,也可能会觉得这是故弄玄虚,但稍一回味,心中却似有一点灵光,有点味道,我用一个小故事来说这点味道。

薛定谔的猫

道德经的思考和感悟(我从未读懂却一直在读)(3)

量子力学一只神奇的猫

这是量子力学中我认为最经典的一个思维实验,将一只猫关在装有少量镭和氰化物的密闭容器里,镭如果发生衰变会触发释放氰化物的动作,这样猫就会被氰化物杀死,而镭的衰变是概率性的,但是作为观察者的人在容器外是不知道这只猫是生是死,或者说对观察者来说猫是又生又死的状态,只有打开容器才知道这一刻猫是生是死,但打开的那一刻,猫只有生,或者只有死。

“道”是不是也和这只不生不死的猫相似,如果我们一定要窥视他的真相,那我们看到的恐怕永远只能是他的一面。

为何悟道

老子说道看不见摸不着,而且说出来讲出来,就不是真正的道,既然这么玄乎,那我还想他干什么?说得都没错,但是我控制不住会去想啊,人活着不就是因为我们能思考吗?

小时候,我们看着夜空会想,星星离我们到底有多远,天上有多少星星,我们又是什么,人和其他动物有什么不同,我们幸福也好,悲伤也罢,是有什么意义吗?我相信每一个人都肯定思考过这一类的问题,那这些问题有解吗?

道德经的思考和感悟(我从未读懂却一直在读)(4)

仰望星空浪漫至极

有解又无解,学了天文我知道,地球在太阳系,太阳系在银河系,银河系又在本星系群中,再往上就到人类的目前观测极限,科学说宇宙是爆炸中来,从一个奇点起爆膨胀,那这个奇点从何而来?

我们解决了一个问题,十个问题随之而来,穷人类智慧也不可能解决所有问题,但老子的“道”可以理解为包含了这些所有问题的总集,这个“道”谁又能达到?

既然达不到,我们为何还要去探索,这个问题就好比凡人终有一死,我们为何要去活一样,去探究,去思索,去追寻,不正是我们身为人,或者更大点整个人类的生存之道吗?

何为悟道

这里我提一下上下文,既然我把老子的“道”理解为人类所有能思考到和不能思考到的问题,那么悟道就不是非要羽扇纶巾,一派仙风道骨的做派,而是只要去思考探索了就是在悟道。

如此一来,悟道就是随时随地的行为,我们会不由自主地去进行。

道德经的思考和感悟(我从未读懂却一直在读)(5)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老子在《道德经》里说,道是万物的根源,那我大胆反向思考下,万物之和是不是也代表了道的本源?那我们关于万物的思考和探索,是不是也代表了道的一缕幽魂,当千丝万缕汇成海川,是不是也代表了大道至简,衍化至繁。

所以我的浅见认为人活着就是悟道,因为你是万物之一,你做的每一件事其实早就蕴含道中,无所谓刻意追求,悟道重实不重形。

道德经的思考和感悟(我从未读懂却一直在读)(6)

50年前我们才能看见地球全景

虽说如此,那么为何我们都没有悟道的感觉呢?因为难啊,“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我们既然在道中,又如何能看得清道呢,我们抬头能看到日月星辰,低头却只能看到土地,而地球真正的样貌直到50多年前借助太空飞船离开地球我们才看到。

悟道也正是如此,在做却不知, 老子能把这个道理抽象提炼出来,不愧是圣人啊,圣贤终有特别之处。

道法自然

《道德经》全文五千多字,名句迭出,我最喜欢的一句话就是老子关于天地人的描述。

道德经的思考和感悟(我从未读懂却一直在读)(7)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喜欢这句话,不是我对这句话有多深理解,还是应了那句话不明觉厉,读起来朗朗上口,又感觉有些玄妙。

很多书上都是这么解释的,人活在大地上,所以遵守大地的法则;大地沐浴在天下,所以遵守天的法则;而天的运行又遵循道的法则,而道遵循他自己的法则。

这句话,我的感受却有些微妙,天大地大,道最大,而人最小,有些灰心也有些失望,我们离道原来这么远,但灰心失望之余又有丝丝高兴,正是因为离得远才能看的清,这无形中给了我们一窥天道的机会。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老子妙啊,“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原来我的这点小心思早被看穿了,不要计较道有多大,也别计较人有多小,整天期期艾艾,还不如始于足下,道就在那里,有本事你就悟吧。

道法自然果然有奥妙啊。

伪道亦道

先声明一点这里的伪道不是胡说八道,而是有过思考,有自己见解的道。

读《道德经》最大的困惑,就是为什么明明就一本书,解释却那么多,更何况《道德经》自古改动也很多,那么这里的道是不是也受了影响,今天我们读的老子的道还是不是当初老子要表达的道?

答案是肯定受了影响,流传至今的《道德经》据说修订之处不下百余处,比如开篇第一句。

通行本,“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帛书本,“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

这里的语气词“也”去掉问题不大,但这个“恒”和“常”两者意思相近,但明显恒更有意味,据说这是为了避讳。

这一类还可接受,但还有意思完全颠倒的改动。

道德经的思考和感悟(我从未读懂却一直在读)(8)

上善若水

通行本,“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帛书本,“水善利万物而有静”

汉简本,“水善利万物而有争”

这就让人完全混淆了,“不争”和“有静”还能勉强附会,但是“不争”和“有争”肯定是相对立的。

那这几个版本该信谁的呢?我不是从历史的角度来看这个问题,而纯粹是从个人体会来看,“水利万物而不争”早已流传甚广,如果不是帛书本和汉简本的出土,恐怕我们也只知道“不争”了,从史料逻辑上看,老子的原话在“有静”和“有争”中可能性更大一点。

那是不是说“不争”就是伪道,毫无意义了呢?不是,至少窃以为不是,与老子原文比,后人改写确实是伪道,但伪道亦可有道,是后人根据自己理解改写了老子的原文,至于这个出发点是为了融合儒学也好,统一思想也好,这对于我们这些读者不是最关键的事。

道德经的思考和感悟(我从未读懂却一直在读)(9)

关键在于后人修改后的这个伪道我们是否能接受,从我来看“不争”和“有争”代表了两种人生态度,做个不甚恰当的比喻,一是干好事不留名,一是干好事该留名就要留名,这对我来说有多大差别吗?没有,前者高洁,后者公平,但是关键不都在于“利万物”吗?小平同志那句最有名的话,“不管黑猫白猫,能抓住老鼠就是好猫”,不都是大智慧吗?

这样的伪道与我有益,我坦然而受之,伪道亦有道啊。


老子和《道德经》如果真写起来,恐怕一辈子都写不完,因为我从来没有觉得读懂了《道德经》,只言片语,电光火石之间感觉有所明悟,随后依然不得法门,实在是寻常,但这也正是老子能每每带给我的惊喜。

书读不懂没关系,只要能思考就已有所得,这样你我也许离悟道又近了那么一点点。

正经青蛙说史,欢迎点赞、关注和分享,为您带来更多有趣的历史故事。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