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瘦马跟什么齐名(消失的行当明清时期扬州的)

扬州瘦马跟什么齐名(消失的行当明清时期扬州的)(1)

扬州

自唐朝安史之乱后,长江流域的扬州和四川的成都一跃而起,替代长安和洛阳,成为全国最大的以工商业为主的大都市,有“扬一益二”之称。

到了明清时期,扬州又因为东边濒临黄海几个大的盐场,西边又有京杭大运河的交通优势,再度繁华起来。来自各地的盐商巨贾聚集于此,带动了扬州地区的消费升级,甚至就此产生了一种行业“养瘦马”。

“养瘦马”中的瘦马,不是牲口,也不是文人墨客诗文当中的一种具象。按照现在的视角,“养瘦马”当属于第三产业,它提供了服务,解决了一大批人的就业问题,提高了扬州的GDP。

这么一个朝阳行业,为什么后世很少有人提到呢?为什么会产生?又是怎么消亡的呢?

所谓“养瘦马”,综合多种记载,大体是这样:扬州人把少女养大成人,卖给他人做妾或妓(秦楼楚馆或者歌舞女)的这样一个过程。

“养瘦马”最重要的当然是“养”。

穷人家生下个好女儿来,到了七八岁,如果身材苗条,脸蛋白净,细腰小脚,就会有有钱的人家领回家去收养。

这被收养的小女孩,第一等是聪明清秀,人物风流的,教她弹琴吹箫、吟诗写字、画画围棋、打双陆、抹骨牌等。百般才艺,都有一个师傅,请到女学馆中。

每年大致有个固定的日期,女子学业到了关键的节点。又请一个女教师来,教她梳妆打扮、点腮描眉,对坐立行走各种体态也要规范,还有一些取媚男人的技巧。

到了十四五岁,就要开始对饮食方面有控制了,防止因为发育,身体一下子长开了。每天只让她吃些点心,就是吃饭也是很少量的,每次只能是一碗,两三片鲜肉,不能让她放开肚子吃饱。

扬州瘦马跟什么齐名(消失的行当明清时期扬州的)(2)

江南女子,非文中女子,仅供参考

因此到了十六七岁时,个个都长成了画中的美人一样。遇着贵官公子到了杨州,一定要找寻个上好媒婆。

如果被贵家公子看上,一般会弹唱唱曲或者善画的,也就是才貌双绝的,大约一千五百两银子就可以娶了去。这是第一等瘦马了。

到了第二等女子,中等相貌才智的,培养上花的气力稍微少一点,一般让她多少识些字,学两支琵琶弦子的曲子,打算盘、记帐目、管家事、做生意。第二等女子,也有很多客人愿意花钱娶回去当掌柜的。

至于第三等“瘦马”,就不再培养她识字、学丝竹管弦了,只教她学些女工,或者学习一点裁裁剪剪的技能,也能挣出钱来,也有教教她上灶烹调,油炸蒸酥,做炉食,摆果品的,各有手艺,也嫁得出去,捞回本钱。

因此,扬州风俗,以教育培养女子为产业,名曰烟花世界。

“瘦马”养成之后,就是等客人挑选了。

关于这一过程,明朝绍兴人张岱在《陶庵梦忆》中记载得特别详细,张岱本身是世家公子,在青年时期,声色犬马的生活经历过不少,在他的作品当中记载了杭州、苏州等地的风土人情,所以还是比较可信的。

以下是根据原文,然后裁剪一番,翻译成现代汉语,与朋友们分享一下。

扬州人每天靠“瘦马”之身吃饭的,不下数百人。谁家要是想娶妾的话,千万别走露风声,如果稍稍透出点消息,那牙婆掮客,就会蜂拥而至,就像苍蝇遇见了腥膻的羊肉。

俗话说:无利不起早。

所以天刚亮,这些牙婆掮客就催促他们出门。男方媒人先到的,就把你先带着去往“瘦马”家,其余的牙婆也跟在屁股后面,轮番伺候着你。

到了“瘦马”家,等客人和主人按位置坐下来后,便给娶妾者端上一杯茶。然后,牙婆扶着“瘦马”走出内室,并对“瘦马”说:“姑娘拜客!”“瘦马”下拜。又说:“姑娘往前走!”“瘦马”往前走了几步。又说:“姑娘转身!”“瘦马”便转过身来,面向客人。又说:“姑娘把手拿出来让人看看!”“瘦马”捋起衣袖,露出手臂皮肤。又说:“姑娘瞧相公!”“瘦马”就转眼偷着看一看。牙婆接着问:“姑娘几岁了?”“瘦马”说出岁数,声音也亮了出来。又说,“姑娘再走走!”“瘦马”便用手扯着裙角往前走,这样一来,脚就露出来了。

对于女子的挑选,脚的大小,是最看重的,清朝有个恶习就是女子裹脚了。

张岱先生,记载尤其详细:凡是出门裙摆先发出声响的,脚一定很大;如果女子裙子高高地系着,人未出而脚先出的话,脚肯定挺小。

看完了脚,牙婆对“瘦马”说:“姑娘请回去吧!”一个“瘦马”进去后,另一个“瘦马”再出来。看一家妓院,都要看个五六个“瘦马”。每看一个人,也都是这些流程。看中的,就用金簪或金钗一枚插在她的鬓发上,行话称为“插带”。看不中的拿出几百文钱赏给牙婆,或赏给其家的侍婢。然后再去看。一个牙婆疲倦了,另一个牙婆紧接着跟上。一天、二天至四五天不厌倦,也看不完。

可是,看到五六十人,都是白脸红衫,千篇一律。就像学写字,一个“一”字写到成百上千遍,连“一”字也不认识了。看花了眼,不知该选哪一个好,最后不得不将就将就,选定一个“插带”。在此之后,“瘦马”家拿出个红单,上面标明彩缎多少、金银多少、彩礼多少、布匹多少。用笔醮着墨汁,一起交给客人盘点查阅。

客人如果觉得那些彩礼数目可以接受,就在红单上签字批复。于是,牙婆就把他带回家去。还不等走到家,担酒抬羊的人就早早候在家门口了。

不一会儿,礼币糕果等都准备齐全,便由鼓乐手引导着去迎亲送礼。没走上半里,花轿、花灯、火把、乐人、纸烛、供果、牲礼之属,都已在门前摆好,厨子再挑一担来,则蔬果、肴馔、汤点、花棚、糖饼、桌围、坐褥、酒壶、杯箸、龙虎、寿星、撒帐、牵红、小唱、弦索之类,又都置办齐了。

不等回话,也不等主人命令,花轿及亲送的小轿便一起去迎亲了。随后,鼓乐震耳,灯火闪烁,新娘坐的花轿与至亲所乘的亲送轿便到了。于是,新人拜堂,至亲被安排坐上酒席,吹喇叭的、唱曲的都动作起来,喧哗热闹。这一切刚刚结束,牙婆便讨了赏钱,急往他家,又重复操作一番。

从上述文字,我们不难发现从“养瘦马”到“相瘦马”,再到“嫁瘦马”,都有一道流程,其中每个人都有固定的分工,大体可以认为是一个成熟的行当了。

很多人以为,养瘦马的可能只是少数财力雄厚之家,其实不然。

据载:扬州地方,人家都养瘦马,不论大家小户,都养几个女儿,都他吹弹歌舞,索人高价。故此娶妾的都在这里,寻了两个媒妈子,带了五七百文钱封做茶钱,各家看转。

扬州瘦马跟什么齐名(消失的行当明清时期扬州的)(3)

扬州

问题来了,这些“瘦马”被富家公子娶回做妾,牙婆掮客等人怎么瓜分钱款呢?

我们以第一等“瘦马”为例,也就是才色双绝的女子,一次可以获得一千五百两银子,女子的父母可以拿到一份卖身的彩礼钱,多不过一二十两,还有一大部分钱是要给付收养“瘦马”人家的,作为教习女子的谢礼。剩下的就算牙婆掮客这些中间交易的人。

对于收养“瘦马”的人家和居间交易的掮客,也有不同的称谓。

收养“瘦马”的人家就称为“瘦马”家,掮客则称为“白蚂蚁”,意思就是像蚂蚁一样,无缝不钻。

“瘦马家”和“白蚂蚁”是互为表里的,谁也离不开谁。

如果有买妾的人前来挑选,看中“瘦马”,“白蚂蚁”往往抬价,看不中的话,也要讨要一点功夫钱,称之为“看钱”。

时间长了,好好的事情就会偏离原来的发展方向。

有轻浮的浪子,只给“看钱”,故意挑三拣四,以满足自己的调戏放纵的癖好。还有就是“瘦马家”往往为了获取顾客,就让“白蚂蚁”变着法子去哄骗人来挑选。

比如用丑的替代容貌俊俏的,隐瞒年龄把妇女说成是少女的,甚至还有吹锣打鼓把“瘦马”送到客人的船上,然后假借傧相之口说新人害羞,不便直接接触,过后又借口还有东西忘了送来,离开船只上岸脱身离去。等受骗的人揭开“瘦马”的头巾一看,却是一个泥菩萨。

如果受骗的人前往“瘦马家”理论,隔壁的邻居告诉这帮人昨天晚上才租下房子,并且是短租。如果去官府告状,往往又没有什么凭证。

当然咯,对于一般人家的养瘦马行为,对外是不会说“养瘦马”的,现有当时广为流传的一首广陵竹枝词可以窥见一斑:十三学画学围棋,十四弹琴工赋诗。莫管人称养瘦马,只夸家内有娇儿。

行文至此,我们应该可以得出这一行当消失的原因了。

扬州瘦马跟什么齐名(消失的行当明清时期扬州的)(4)

江南女子,非文中女子,仅供参考

首先,我们国家禁止人口买卖,也就是说现在从法律层面上斩断了“养瘦马”的可能性。现行法律规定“一夫一妻制”,即使有钱也不能够娶妾。

其次,明清时期,出现买卖“瘦马”的重要原因主要还是贫富不均,重男轻女。如果不是极度缺钱,生存难以维系,谁愿意售卖自家的闺女。如果有男女平等的意识,女儿也是传后人,也不会出现这一灰色的产业。

再次,买卖“瘦马”也在一定程度给当地的管理带来困扰。因为有正常的买卖“瘦马”,也一定存在坑蒙拐骗“瘦马”等行为。

最后,现在我们自己生养的小孩,自己疼都来不及,怎么会卖给他人培养赚钱,于伦理道德上也过不去。


原文链接:消失的行当——扬州“养瘦马”

其他文章:一文让你分清吴中、吴下、吴县、吴江与吴山、东吴与三吴

漫谈吴人吴地古代风俗 聊聊清朝初期吴地(苏州)的民俗

苏州常见地名的命名都有哪些特点? 谁叫你赤膊?叹苏州才子金圣叹传奇的一生……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