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无姜蒜不食(论语食不语寝不言)

论语无姜蒜不食(论语食不语寝不言)(1)

本文继续品读《论语》第十篇“乡党篇”,本篇主要阐述孔子生活中的言行举止,生活作风。

在上文品读了“ 《论语》:孔子的斋戒和饮食 ,谈到了古人祭祀之礼。

古人祭祀前,要先斋戒。斋戒是祭祀前洁净身心的仪式,以表示自己的恭敬虔诚。

斋戒还要焚香沐浴,沐浴时穿的衣服一定要用俭朴的布料做成,并且斋戒一定要改变饮食,夫妻分居。斋戒表达要以圣洁的灵魂面对鬼神。

后面又谈到了孔子的饮食要求。孔子对吃东西也有着各种讲究。

孔子对食物的讲究,并不是因为他挑剔,而是主要说明的是他对食物卫生的要求和该有的形象。

孔子在饮食方面特别注重,主要说明了他爱惜生命,在饮食方面需要严格把关,保证卫生健康。

继续下章,谈到祭祀的肉。

祭于公,不宿肉。祭肉不出三日,出三日不食之矣。

不宿肉:不使肉过夜的意思。古代大夫参加国君祭祀以后,可以得到国君赐的祭肉。

但祭祀活动一般要持续两三天,所以这些肉就已经不新鲜,不能再过夜了。超过三天,就不能再吃了。

祭肉:指家祭的肉。

参加国家祭祀典礼,分到的祭肉当天就食用不放过夜。一般祭肉的留存不超过三天。放超过了三天,就不吃了。

在上章读了孔子对饮食的要求,这章说到了祭祀的肉最佳食用存放时间。

在古时候国家祭祀,都是要用到猪肉的,一大块或者整头。其实现农村的很多祭祀也是这样。

祭祀完了,就把那些肉切成一块块的给大家分。当时诸侯们祭祀都是用整头的猪羊,完了后就切下来分给底下的那些官员,代表着都是自己的人。

当时孔子为什么要周游列国,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当时鲁君祭祀完后,没给孔子分肉,孔子在家等了好久都没送来,然后就特别生气,决定离开鲁国。

在孔子看来,不是因为没分到肉的原因,而是鲁君的礼节让孔子无法接受。

祭于公,不宿肉”,就是祭祀分的肉,拿回家后当天就要吃了,不要过夜,过夜后就不能吃了,因为不新鲜?

祭肉不出三日,出三日不食之矣。 ”如果自己家里边祭祀,祭的肉也不能超过三天,超过三天的肉就不能吃了,因为三天后就坏了。坏掉的肉就要拿去埋掉。

所以,过夜的肉就不能吃了,不卫生。

继续下章。

食不语,寝不言。

嘴里吃着东西的时候不说话,到了该睡觉的时候就不要发出声音吵到他人。

这段话,相信很多人都听过,是长辈们经常会跟孩子说的话。

而现在流行的说法是“食不言,寝不语”,意思都是一样的。

就是说,吃饭的时候别说话,睡觉的时候也别说话。

小时候父母经常会告诉我,吃饭要少说话,因为这样不礼貌。

但食不语,还可以有另一个解释,就是吃饭的时候要把注意力放在食物上,不要只顾着说话,最后都不知道吃了啥,饭菜的真正味道都没品尝到。

睡觉时不说话,因为话说多了也影响睡眠,特别是两个人睡一起或者在宿舍的时候,越说话就越精神,越聊越兴奋,从而影响休息。

这段话,还是很实用的,而要完全做到“食不语,寝不言”是不太可能的,但至少不过分,吃饭睡觉时尽量减少交谈,也是对身心健康很有帮助的。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