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璧县祭仪馆(兴化文庙祭器)
兴化文庙祭器一、兴化学宫,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灵璧县祭仪馆?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灵璧县祭仪馆
兴化文庙祭器
一、兴化学宫
文庙是专为祭祀孔子而设立的,又称孔庙、夫子庙、孔子庙、宣圣庙等。据史料记载,最早的孔庙于鲁哀公十七年(公元前478年)建于曲阜孔子故宅,但很长时间里,孔庙祭祀“未出阙里”。自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以来,孔子逐渐被推崇为“万世师表”、至高无尚的圣人。北魏孝文帝太和十三年(489)开始在京城洛阳建立孔庙。唐贞观二年(628),唐太宗诏令停祭周公,升孔子为先圣,以颜回配祭, 贞观四年(630年)李世民诏令州县学皆立孔子庙,这是地方建立孔庙的开端,以后孔庙祭祀制度逐步由京师推广到全国。宋代孔庙祭祀已成为中央和地方固定的制度,据有关学者研究,“迄元代为止,孔庙间逢战乱,容有停祀或破坏,祭祀礼仪却日增月益,尊崇有加”。 孔庙祭祀逐渐与学校教育相结合,孔庙一般修建在儒学里面,形成了庙学合一的固定体制。“由学尊庙,因庙表学。”明永乐八年(1410年)诏令改先师庙为文庙,因此明清文献中多把孔庙称为文庙,而民间则往往称为圣庙或孔庙。由于民间较大的书院一般同时建有文庙,为了区别,官方的文庙多称为学宫。
一般来说,孔庙建筑的等级是地方上最高的,超过了当地的官府衙署。即使在民间的书院,只要设有祭孔的建筑,一般都是宫殿式的。文庙建筑在一千多年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种固定的制式,包括棂星门、泮池、大成门、大成殿、崇圣祠、奎星阁等,根据文庙规模的大小有所增减。
学宫和书院文庙在建筑布局和形制上有明显区别。在学宫中,文庙是主体,学舍是次要建筑。州县学宫一般都按照“左庙右学”的形式来布局,建筑一般按中轴对称的形式来布局。一般前为照壁,次为棂星门,再次泮池,再次戟门,再次大成殿,组成院落,最后是崇圣祠,其他建筑相应排列于轴线两边,俨然一座完整的宫殿,学宫的含义正在于此。一般书院中的文庙没有严格的“左庙右学”制度。规模较小的书院,很少设有专门的文庙建筑,有的仅设祭孔牌位,与学宫不可同日而语。
照壁又称照墙,主要是用来遮挡外人的视线,并可使大门和门外的空间相呼应,成为一个整体,增强建筑气势。有的照壁装饰华丽,或壁画或浮雕,有的则朴素简洁。
棂星门是文庙的大门,“棂星”即“灵星”,相传为天上文星,有“主得士之庆”之意。古代帝王祭天时要先祭“灵星”。
大成殿是文庙中主要的建筑,是祭祀孔子“大成至圣先师”的地方,也是文庙必有的建筑。“大成”出自孟子“孔子之谓集大成”一语,誉孔子是古代文化的集大成者。北宋崇宁三年(1104年)宋徽宗“诏文宜殿曰大成”,确定文庙大成殿的正式名称。此后,全国各地的文庙主殿通称“大成殿”,其建筑等级是文庙所有建筑中最高的,一般都是重檐歇山顶,黄色琉璃瓦,红柱红墙,藻井天花,雕龙画凤。
崇圣祠是文庙中必有的祭祀建筑,它祭祀的是孔子以上五代先祖。奎文阁在文庙中也占有重要地位。明伦堂是学宫内唯一作为讲学的讲堂。明伦堂的含义源出《孟子·滕文公上》:“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学则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伦也。” 很多文庙建有明伦堂,把学校包含在文庙内,以示庙学合一。
兴化学宫始建于北宋天圣年间。其时范仲淹任兴化知县,在修建捍海堰之余主持建成学宫,地址“在南津里、沧浪之上”,也是庙学合一。这既是兴化境内已知的第一座孔庙,也是兴化官办学校的开始,称之为“儒学”。范仲淹专门为之撰写了《儒学碑记》。可惜这座学宫毁于元末的战火。明洪武年间,兴化在南宋修建土城的基础上更建砖城,知县徐士诚将学宫迁建于城内文林里,面城而背水,其范围为东西向的市河以南、城墙以北。以后又经过历代多次修建扩建,功能更为齐全。
兴化学宫坐北朝南,大成殿正殿三间,东庑八间,西庑五间,居中而立。大成殿南有戟门、名宦祠、乡贤祠、棂星门、泮池,泮池上有步蟾桥,桥南为泮宫。大殿后依次有明伦堂、尊经阁,另有崇圣祠、文昌祠及教谕大堂、书房等建筑,规模较大。这些地面建筑现均已不复存在。兴化学宫旧址于建国后先后设立过兴化中学、兴化板桥初级中学,地面地下长期保存了原兴化学宫的部分碑刻。1997年兴化中学迁址时将部分碑刻搬至兴化九顷现址,其中包括《至圣先师孔子赞并序》碑、《四子赞》碑和一座龟趺。《至圣先师孔子赞并序》碑,青石质地,楷体,康熙二十五年(1686)康熙皇帝御书,部分字迹已模糊难辨。《四子赞》碑,青石质地,内容为颜子赞、曾子赞、子思子赞、孟子赞四部分,康熙十八年(1679)闰三月二十六日户部尚书、文华殿大学士张玉书奉敕书,字迹尚清晰。另有一组较完整的祭器由有关单位收藏。而兴化学宫旧址南侧的一条有着悠久历史的老街至今仍被称作儒学街。这些成了兴化学宫留存至今的实物记忆。
二、孔庙祭祀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在古代,祭祀是统治阶级的头等大事,远古时期就有以春秋释奠(或称释菜)对先圣先师进行祭祀的传统。《周礼》关于春秋释奠的记载,证明西周或更早的时代就已经形成了有关祭祀制度。汉代以后,儒家学说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学术和治国理论、统治思想,孔子作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受到了中国历代封建帝王的顶礼膜拜,历代儒士也将孔子视作“先圣先师”加以崇拜,来自官方和民间的两股力量逐步将孔子崇拜推向高峰。于是,文庙祭祀在崇尚祭祀的中国古代逐渐盛行。北魏有“孔庙既成,释奠告始”的记载。《隋书·礼仪志》: “隋制,国子寺每岁以四仲月上丁,释奠于先圣先师。年别一行乡饮酒礼。州郡学则以春秋仲月释奠。”标志着文庙祭祀在隋代已被封建王朝推行。《大唐开元礼》对文庙祭祀的仪式进行了具体的规定,证明到唐代文庙祭祀已经形成制度。到元代中后期,作为“朝廷重典”的春秋释奠活动更加完善,其表现就是祭器的完备和大成乐的普及。明代孔庙祭祀得以延续和发展。据史料记载:“明太祖入江淮府,首谒孔子庙。”“洪武元年二月,诏以太牢祀孔子于国学,仍遣使诣曲阜致祭。临行谕曰:‘仲尼之道,广大悠久,与天地并。有天下者莫不虔修祀事。朕为天下主,期大明教化,以行先圣之道。今既释奠成均,仍遣尔修祀事于阙里,尔其敬之。’”以后,又逐步形成制度:“每岁仲春、秋上丁,皇帝降香,遣官祀于国学。以丞相初献,翰林学士亚献,国子祭酒终献。先期,皇帝斋戒。献官、陪祀、执事官皆散斋二日,致斋一日。前祀一日,皇帝服皮弁服,御奉天殿降香。至日,献官行礼。”洪武十五年,“帝既亲诣释奠,又诏天下通祀孔子,并颁释奠仪注。”对祭祀的时间、程序、主要参与人做出了规定。
孔庙祭祀,大体分为春秋释奠、朔望祭祀、殿谒(庙谒)三类。春秋释奠是儒学最大的祭祀活动,时间一般在春秋二仲月的上丁日,“每岁春、秋仲月上丁日行事。”“其祭,各以正官行之,有布政司则以布政司官,分献则以本学儒职及老成儒士充之。”主祭人为地方主要官员,一般官员、僚属、学官、儒士、生员都要参加。春秋释奠的基本程序是:祭奠前一日,打扫斋戒;祭奠当日,参与人员子时至儒学,儒生按照年龄大小“班立”于大成殿下,生员居其后,站定后,献官以及纠弹升阶,东西相向立于大成殿之前;准备妥当以后,打开大成殿门,初献官进殿,在先圣先师(孔子)位前,“焚香进币,奠币进爵,奠爵读祝”,然后其他人员依次行礼拜祭;拜祭完毕,关上大成殿大门;“礼成饮酒”。春秋释奠举行时,百姓也可从旁观瞻,成为一项社会文化活动,影响巨大,促进了崇儒重道的社会风气的形成。
朔望祭祀是文庙在每月的朔(初一)、望(十五)日举行的祭祀、讲学等活动。南宋以后,朔望祭祀被地方儒学或书院接受,成为约定俗成的制度, “(明洪武)十七年,敕每月朔望,祭酒以下行释菜礼,郡县长以下诣学行香。”朔望祭祀以官方制度的形式被确定下来,只是祭祀的仪式与春秋祭丁相比,有些简略,而讲学和考核生员的成分在逐渐增加。
除春秋祭丁、朔望祭祀以外,地方官上任、上级官员巡行至州县、学校新建、整修、学产的增置等较重大事情发生的时候,地方官一般也要率有关人员到文庙拜谒,这种祭祀活动一般称为殿谒或庙谒。
三、兴化儒学祭器
在文庙建筑中,往往建有祭器库。祭器也称礼器,是儒学祭祀必备的器具。据《宋史·礼志八》记载,大中祥符二年(1009),宋朝诏太常礼院定州县释奠礼器数量。明代对孔庙祭器也有明确规定。《明史》记载:“至圣先师。洪武元年定,笾豆各六,簠簋各二,登一,铏二,牺尊、象尊、山罍各一。四配位,笾豆各四,簠簋各一,登一。十哲,两庑,笾豆二。”“凡府州县学,笾豆以八,器物牲牢,皆杀于国学。三献礼同,十哲两庑一献。”此后器物种类、数量屡有增减。《礼记·礼运》说:“夫礼之初,始诸饮食,其燔黍捭豚,汗尊而杯饮,蕢桴而土鼓,犹若可以致其敬于鬼神。”“民以食为天”,鬼神也是这样,祭祀所用之物,多是饮食,因而,祭器也以饮食器具为主。
兴化学宫很早就有祭器,但数量不多,原因是“县故僻处,因陋就简,惟爵与笾、豆稍完赡,而尊以缶并阙焉。”明代万历年间,钱塘人凌登瀛任兴化知县,觉得“士大夫有家犹先祭器,而况启疆建学奉功令有事瞽宗,何草草也。”于是待条件具备后,便对前代留存的祭器进行修补,并在此基础上,“考制度、聚金锡、庀器用、程功力,用毕其事,凡用铜三百八十斤,木三十余章,工匠五百,工炭蜡诸料称是,凡三月,而后登铏簠簋尊俎笾豆,焕然略备焉。”从其所列器物名单和数量来看,亦主要是饮食器具和焚香拜祭之具及其辅助存放之物,质地则以铜为主,另有竹木器,间有铁器。
兴化儒学祭器历经数百年,在兴化学宫被毁后,于20世纪50年代辗转至文化部门收藏。从保存至今的器物来看,竹木器已经全部不存,留存的尽是铜器。种类包括熏炉、尊、烛台、祭炉等,有单个的,更多的是成对的。多数为动物造型,有狮子、独角兽、犀牛、水牛、象、梅花鹿、麒麟、鸳鸯、吼、蛇,也有人物、植物和月亮,人物有幼子、壮汉、寿星,植物有灵芝、桃枝、梅花。人和动物的姿势有立、蹲、跪、坐、卧、仰,人物和植物主要用作动物的陪衬,形态表现为脚踩蛇、足盘球、背驼人、人举烛台、口衔桃枝、梅花等;题材上,则是麒麟送子、犀牛望月、鹿衔灵芝、鸳鸯戏水、天鹿灵蛇等,寓意祥瑞。部分器物有“扬州府高邮州兴化县儒学祭器”、“万历乙酉知县武林凌登瀛置”字样的铭文。兴化儒学祭器在满足祭祀功能需要的同时,造型生动别致,有丰富的文化内涵。经有关专家鉴定,兴化儒学祭器完整成套,种类齐全,内涵丰富,做工精致,为国内罕见,是我国古代儒家文化和儒学教育的重要历史见证。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