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奇葩的状元故事(史上最奇葩的三个状元故事)

中国古代的科举考试,是古代读书人出官人仕的唯一途径,科举考试的第一名为“元”, 乡试第一名为“解元”,会试第一名为“会元”,殿试第一名为“状元”。正所谓, “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状元成为当时荣耀和显赫的代名词。

历史奇葩的状元故事(史上最奇葩的三个状元故事)(1)

据悉,自隋朝创立科考以来,到清末为止,共有592名状元,这592名状元里发生了不少奇闻趣事。下面,来看看史上最奇葩的三则有关中状元的故事。

历史奇葩的状元故事(史上最奇葩的三个状元故事)(2)

第一个故事:“四万两”状元——明代韩敬。

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庚戌科会试时,浙江归安(今吴兴)人氏韩敬高中状元,但他帽子前面还有三个字:四万两。

四万两白银巨款与状元头衔之间,之所以被人们划上了一个等号,就说明这是一桩买卖。

韩敬参加会试这年,考官汤宾尹是韩敬的老师,两人交情不错,对此,考试前,韩敬的老爹就给了汤考官一张支票请他关照一下儿子。

历史奇葩的状元故事(史上最奇葩的三个状元故事)(3)

收人钱财,替人消灾,汤考官收了钱后,自然极力打点和张罗。考完试阅卷时,韩敬的卷子不在汤考官的阅卷组评阅。汤考官就到各个阅卷组乱串,四处查找韩的卷子。查来查去,在一个阅卷组拟的淘汰考生的试卷堆里找到了。他无视考试纪律,不但违反规定将韩敬的卷子调换到自己的阅卷组并判定录取不说,还去找主考,要求将韩敬定为会元。

历史奇葩的状元故事(史上最奇葩的三个状元故事)(4)

二位糊涂的主考官竟然答应了他的无理要求。同时,汤考官还不满足,还积极把韩敬运作成状元!汤考官的本事还不是一般的大,这事竟然给弄成了。于是,刚满而立之年的韩敬成了状元,因为他前前后后共花了四万余两白银,因此,被称为“四万两状元”。

历史奇葩的状元故事(史上最奇葩的三个状元故事)(5)

然而,人算不如天算,韩敬当上状元只有一年多,大力扶持他的汤考官就失宠了,很快被撤职回乡了。靠山倒了,已成为处级秘书的韩敬自然也受到了牵连,被降了职,从中央政府办公厅(翰林院)下放到南京干了个闲差。由于这段不光彩的经历,臭了名声的他没多久便辞职回家了。从此,这位史上有名的“四万两状元”便彻底消失在了人间。

历史奇葩的状元故事(史上最奇葩的三个状元故事)(6)

第二个故事:“厚脸皮”状元——唐朝裴思谦。

中状元首先要靠实力,这个没得说,得有几把刷子,胸中有墨,不然怎么能脱颖而出成为状元。其次,也靠几分运气,比如说贵人相助。正所谓七分靠实力,三分靠运气。当然,中国历史上还有一位奇葩状元,不是靠实力,也不是靠运气,而是厚着脸皮讨来的。他就是唐文宗开成三年戊午科状元——裴思谦。

裴思谦并没有什么大才大能,他只是个凡夫俗子,但他有个特长,那就是善于交际,能巴结人。到了京城,他利用各种关系和手段竟然很快就与观军容使仇士良打得火热。

历史奇葩的状元故事(史上最奇葩的三个状元故事)(7)

要知道仇士良可不是一般的人,他是唐朝时期著名权宦,在朝中属于“摄政王”,他,杀二王四相,连皇帝见了他都惧怕三分。

裴思谦因为受到仇士良赏识,在京城混得风生水起,于是在科考时,想要个进士当当,便找仇士良拿了个帖子。

裴思谦带着帖子找了主考官高锴,直截了当地表示他想要个进士当当。高锴是个正直的贤臣,非但没有,反而令人将裴思谦轰走了。

裴思谦临走之前放下狠话:“今年你不给我当进士,下次我一定要当状元。”

历史奇葩的状元故事(史上最奇葩的三个状元故事)(8)

光阴流转,很快又一次科举考试来临了,裴思谦带着仇士良的荐帖,对高锴说:“仇大人有信,荐裴思谦为状元。”

仇士良的话当时比皇帝还要牛,高锴当然不能拒绝,只能好声说:“状元的人选已经定下来了,状元之外的可以任仇大人挑选。”裴思谦厚着脸皮说:“非状元不可!”

无奈之下,高锴也只能同意取裴思谦为状元,裴思谦心满意足而去。

历史奇葩的状元故事(史上最奇葩的三个状元故事)(9)

裴中状元后,周游狎妓,赋诗自夸,气盛一时。《全唐诗》存其诗《及第后宿平康里》:银缸斜背解鸣珰,小语偷声贺玉郎。从此不知兰麝贵,夜来新惹桂枝香。

自己去要功名,而且非要个状元,此君脸皮之厚,状元中无人可比。

历史奇葩的状元故事(史上最奇葩的三个状元故事)(10)

第三个故事:“馒头”状元——清朝李蟠。

众所周知,古代的科举考试是很残酷的,一般一考就是好几天,而且吃喝拉撒都要在考场里面进行,所以科举考试前考生要自己准备好足够的干粮,以免挨饿。

历史奇葩的状元故事(史上最奇葩的三个状元故事)(11)

清朝康熙年间有一个叫李蟠的书生,他家里家境不好,但却长得身材高大,特别能吃,饭量很大。这年参加科举考试时,为了在考场当中不至于饿肚子,于是他准备了三十多个馒头,装了一大麻袋扛着进了考场。

历史奇葩的状元故事(史上最奇葩的三个状元故事)(12)

李蟠不但饭量大,而且写字慢,等到考试结束考官过来收卷时,李蟠的文章才写了一半,急的他声泪俱下的向考官苦苦哀求:考官听他说得可怜,又看到他旁边麻袋中的馒头,于心不忍,于是就让人给李蟠几支蜡烛。当晚,他挑灯夜战,一直写到深夜,吃完了所带的36个馒头才交卷。

历史奇葩的状元故事(史上最奇葩的三个状元故事)(13)

后来这件事情被康熙知道了,当听到他带着36个馒头进考场时,不经感叹道:“难得这个寒门士子有此报国之心,就算是给天下读书人立个榜样吧,这届的状元就是他了”,于是钦点他为状元。就这样,李蟠凭借着他的三十六个馒头,铺出了一天状元路。

历史奇葩的状元故事(史上最奇葩的三个状元故事)(14)

当时与他同届科考的探花姜宸英十分郁闷,本来按道理状元是属于他的,结果却让李蟠阴差阳错地夺走了,于是写了一首诗调笑李蟠:“望重彭城郡,名高进土科。仪容好绛勃,刀笔似萧何。木下还生子,虫边还出番。一般难学处,三十六饽饽”,从此以后,李蟠“馒头状元”的称号就传遍全国了。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