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书展会最新消息(上海书展十多年来的)
2022上海书展于11月18日在上海展览中心开幕,将持续至11月22日。与往届相比,本届书展更加聚焦主题并精简规模,主要展区为上海展览中心序厅、中央大厅、东西平台及西广场。
上海展览中心作为上海书展自2004年创办以来的定点“主会场”(2007年、2008年曾在上海世贸商城举办),在许多人心目中已成为“书香上海”的代名词,每年去那里领略新书风采、在中央大厅签售会与名家相遇,也已成为不少市民“一期一会”的念想。正逢2022年上海书展举办之际,让我们乘上时光机,一起走进这座气势恢宏、风貌独特的“书香宫殿”,了解TA的前尘往事。详见↓
坐落在延安中路与南京西路之间的上海展览中心,是新中国成立后上海第一个展览馆。这是一座金碧辉煌、宏伟瑰丽的俄罗斯古典建筑风格的大厦。
上海展览中心
01
哈同夫妇与爱俪园
上海展览中心所在地曾是昔日上海滩最大的私家花园爱俪园,俗称哈同花园,当年是沪上一大盛景。爱俪园虽然是哈同的私人花园,但它却串起了上海滩一段历史,里面发生的许多事件都和这座城市的文脉有关。
昔日哈同花园入口
犹太人欧司·爱·哈同(Silas Aaron Hardoon)19世纪后期来到上海,任职于老沙逊洋行,因经营有道而发迹。1901年,他创办哈同洋行,专营地产生意,成为上海滩第一大富豪。拥有地产后,哈同夫人罗迦陵(又称俪穗/俪蕤·哈同)想建造一座上海滩第一流的花园住宅,夫人请来乌目山僧黄宗仰为她设计建造。乌目山僧参照《红楼梦》里大观园的布局设计构思出园景草图,并全力监筑。费时多年,终于建成了一座中西结合的大花园住宅,并取名为爱俪园,名字是从两人名字中各取一字组成。爱俪两字的含义包含着“愿后世有情男女,步我俩伉俪笃深”之意。
哈同与妻子罗迦陵
内涵浪漫的爱俪园始建于1904年,至1909年分期扩建而成,成为当时上海滩最大的私家花园。这一所中西合璧的园林式建筑,正门朝向今南京西路,朱漆大门上方横匾上有“爱俪园”三个字。爱俪园五步一亭,十步一阁,皆有题名,全园分为内园与外园两大部分,有“海上大观园”和“小颐和园”之美称。
哈同花园里的“延秋小榭”
02
花园的起与落
爱俪园是上海社会名流和政界要人经常聚会的地方。徐锡麟、秋瑾等革命党人在此聚会;徐悲鸿早年到上海在此创作仓颉像,并在此与蒋碧薇相识;北洋政府代表王揖唐曾在爱俪园少憩了一段时间;章太炎和汤国梨的婚礼是在园中的天演界里举行的,证婚人是蔡元培先生;“护国将军”蔡锷在东渡日本就医之前曾在园中养病,蔡元培等人也在园中小憩过……
1911年12月25日上午,孙中山先生从海外返国,哈同夫妇在得知孙中山将回国担任大总统后,便请来了孙中山。当日中午哈同在爱俪园举行欢迎孙中山的盛大宴会,并在园内合影留念。
孙中山(前左)与哈同(前右)等合影
1914年爱俪园内还创办过华严大学,后改为仓圣明智大学,由罗迦陵担任校长,开学那天请康有为主持,聘请近代著名国学大师王国维、罗振玉、康有为等讲学,并刻印出版学术著作《学术丛编》。
哈同花园内仓圣明智大学(图源见水印)
哈同为了表示拥护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将爱俪园西首建造的几条石库门弄堂都以“民”字为首,如民德里、民裕里、民富里、民厚里等,连哈同洋行所在的楼房也定名为民裕大楼。
1922年,罗迦陵59岁,哈同71岁时,在爱俪园举行了夫妇两人相加130岁寿庆活动,全国名人政要都送来贵重礼品。爱俪园内灯烛辉煌,宾客盈门。1924年4月印度诗人泰戈尔在徐志摩陪同下来到哈同花园,观赏了园内珍藏的名贵典籍。
哈同花园里的“飞流界”
1931年哈同逝世,遗体墓葬在爱俪园内大草地。1941年罗迦陵死后,也葬在园内。抗战期间,爱俪园被日军占领作为营地,风景破坏殆尽,其间又遭火灾,唯有一角小楼至今尚存。这座矮小的3层洋楼被称之为“小黄楼”,它位于今上海展览中心北部、友谊会堂西侧,浅黄色的外表毫不起眼,很难与当年沪上房产大亨的豪宅联系起来。
03
解放后沪上首座大型建筑
20世纪50年代初,根据《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苏联政府援建北京展览馆和上海中苏友好大厦。中央将建设中苏友好大厦的任务下达给上海市,根据多方分析比较,最终选址在爱俪园遗址上。中苏友好大厦项目于1954年5月开工,1955年3月竣工,占地8万平方米,它也是上海解放后所建造的首座大型建筑。
1954年5月,上海中苏友好大厦开工典礼(上海市档案馆藏)
这座场馆的设计团队共70多人,来自中苏两国,包括苏联科学院院士、斯大林奖获得者安德列耶夫,建筑结构工程师郭赫曼,建筑师吉斯诺娃等苏联专家,以及华东建筑设计公司总建筑师陈植、结构工程师蔡显裕、设备工程师赵忠邃等中方专家组成员,建筑呈现出俄罗斯古典主义建筑风格。
中苏友好大厦设计图
大厦坐北朝南,正南为广场,广场中央砌筑一座喷水池,由长50米、宽22米的长方形水池与直径18米的圆形水池连接而成。池内有玻璃钢制成的荷花31朵,喷水时,池上水珠如帘,池内荷花怒放,并设置了音乐喷泉,随着音乐的变化,喷泉水不断变幻出不同的形象。有的似礼花,有的如彩虹,有的像皇冠,采用雾化水姿配以灯光,时而一片火红,时而满池翠绿,时而五彩缤纷。
广场喷泉
场馆外墙为雍容华贵的乳黄色,整个建筑群由中央大厅、序馆、东一馆、西一馆、友谊会堂和东二、西二两馆(两馆为1980年代补建)组成,并附有东西两个角亭,分别由200多个硕大的廊柱和长廊连接起来,形成一个建筑群,廊柱上的石膏花饰繁复精致,整个建筑气势宏伟。院内有一条环形马路及6处广场。
建成后的中苏友好大厦(上海市档案馆藏)
威严的拱门,硕大的廊柱处处令人惊艳。主楼为逐级收缩的正方形,包括夹层共17层,称之为中央大厅,其顶端的主钢塔用钢板制成,外复压花紫铜皮,再以鎏金处理。塔身呈八角形,底座安装在13楼的楼面上,塔身穿出14楼,直指高空,上面再焊接一颗直径为4.2米的红色五角星,由红色玻璃钢制成,每一个转折棱角处都有金色镶边,在阳光的照耀下映衬着蓝天白云,熠熠生辉。它距离地面约110.4米,超过了当时上海最高的国际饭店,成为1950年代上海建筑高度的一个标志。
1950年代正在修建的红星
步入金碧辉煌的中央大厅,恍入异国宫殿。抬头仰望,高达13米的穹形天顶上一轮轮灯光依次排开,湖绿色的背景把形态各异、做工细腻的花饰衬托得分外鲜艳,浅红色调的磨石子地坪上红花绿叶的花纹华丽典雅。最令人叹为观止的,是随处可见的200余款形态各异的石膏花饰,它们有的如翻腾的浪花,跳跃在屋顶墙角,有的似典雅的玫瑰,星星点点于回廊之中,还有的像层层麦穗,整整齐齐地围抱柱头。1955年3月15日开馆前,苏联建筑专家安德烈耶夫激动地说:“我由衷地对中国知识分子和工人表示钦佩,像这样伟大的建筑,只用10个月时间建成是一个奇迹。这样精致高大的铜雕大门和各种各样的华丽精致的吊灯,艺术性做得这么强也是令人信服的。”
中苏双方人员在大厦前合影
当年这座大厦建成后在上海引起了轰动。1957年春天,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伏罗希洛夫来访,大厦张灯结彩,并在面临延安中路和南京西路的主楼上分别安装了用霓虹灯制成的巨幅中俄文标语。这两组霓虹灯的每一个字都有一人多高,长度共有120多英尺,很远就可看见。当伏罗希洛夫主席到达大厦门前时,早就迎候着的人们敲锣打鼓,燃放爆竹,少先队员们当场放出了1000羽雪白的和平鸽、1000只气球和悬挂着欢迎标语的6只大气球,飘扬在展览中心的上空,中苏友好大厦顿时成了一片欢乐的海洋。
中苏友好大厦正门
这幢建筑为上海带来了俄罗斯古典主义的美学趣味,即便在它被周围的现代建筑包围的今天,那和谐的比例、雄伟的体量以及壮观华丽的风格所营造出来的别具一格的美感,依然使之傲然地屹立在南京西路上。
04
见证重要政治、外事活动
大厦建成后,这幢宫殿式建筑成了上海著名的人文景点。半个多世纪以来,这里举办过许许多多重大的政治、外事活动。
1956年1月10日,毛泽东主席在陈毅同志的陪同下,在这里与苏步青教授等举行座谈。毛主席对苏步青说:“我们欢迎数学,社会主义需要数学。”
1957年12月14日,周恩来总理在这里观看了绍剧《大闹天宫》,接见了六龄童、小六龄童等演员。
1996年,中、俄、哈、吉、塔五国元首在这里举行《关于在边境地区加强军事领域信任的协议》的签字仪式。
今日上海展览中心
1968年,中苏友好大厦改名为上海展览馆,1984年改称现名——上海展览中心。每年举行的数不胜数的国内外展会则使平常百姓也有机会走进这座华美的宫殿建筑。
从2001年夏到2002年1月,上海展览中心进行了建成以后规模最大的一次整修,使这座宫殿般的建筑在新世纪焕发出了新的光彩。2002年2月,撩开面纱的上海展览中心以崭新的面貌迎来了上海市人大和市政协“两会”的召开。
今日上海展览中心夜景(摄影:基诺)
如今的展览中心,南京西路一侧的友谊会堂前临街的草坪上有一座“飞跃的马”铜雕,是1987年由法国尼斯的未来主义艺术大师阿曼创作的。这个雕塑通过切割积集手法体现了奔腾中马的动感和韵律感,马首昂立,双蹄飞舞,散发出一股蓄势待发的凌厉锐气,展现了雄心远大、积极进取、勇往向前的城市精神。
05
一道城市文化风景线
2004年7月28日,首届上海书展在上海展览中心揭幕,宫殿般的中央大厅里一条长55米、宽3.1米的中间主通道,被布置成近现代重叠“穿越”的福州路书店街,吸引了不少市民。为期一周的书展取得了巨大成功。从那时开始,上海展览中心成为每年上海书展的主要举办地。2006年的上海书展正式提出了“我爱读书,我爱生活”这一定位明确、更具吸引力的办展口号,以鲁迅手写体集成的“上海书展”4个字沿用至今。
2004年首届上海书展
2004年至今,上海书展已举办了18届(2021年因疫情原因未举办),成为上海一道特殊的文化风景线。上海题材的图书在书展上颇受欢迎,这几年一些出版社不约而同地主推上海题材图书,突出上海城市文化特色。在上海文艺出版社总社的展馆里,曾精心布置了一个当年的老式弄堂:青色砖墙下摆放着长条凳、小矮脚板凳,四周定做的老式书架上陈列着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老连环画”系列,仿佛时光倒流,让人回到儿时读“小人书”的场景。书展,让上海展览中心这座美丽的古典建筑充溢着浓浓的书香味。作为“城市名片”之一的上海书展,也成为很多人一期一会的念想。
往年上海书展场景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