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鸯首次展露出其勇猛之姿(文鸯七进七出仿佛赵云再世)

赵云、文鸯,出入万众,单枪匹马,所向无前

——《西园闻见录》

正元二年(255年)正月,毋(guàn)丘俭、文钦谎称得到了郭太后的手诏,于寿春举兵6万讨伐司马师,开启了曹魏后期淮南三叛的第二叛。

司马师不敢怠慢,亲率大军10余万前往迎敌,并命诸葛诞、王基、邓艾等将领与之配合。

此役,司马师仗着兵多粮广,以对峙的方式与毋丘俭所率领的淮南军拼消耗,淮南军不能速胜,内部动摇,最终被司马师大军剿灭。

一般来讲,这种双方对峙拼消耗的战役,其战斗过程应该乏善可陈,但这场战役却因一个小将的出现而让战场上增添了几分传奇色彩。

多事的淮南

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变干掉曹爽,夺取曹魏大权后,在魏国淮南地区发生了三次针对司马氏的大规模叛乱,史称“淮南三叛”,毋丘俭、文钦之叛为第二叛。

文鸯首次展露出其勇猛之姿(文鸯七进七出仿佛赵云再世)(1)

曹魏时期,为应对蜀吴两国及北方游牧民族的军事进攻,而设立了“四征将军”,“四征将军”的每一位都手握重兵,而淮南地区正是曹魏政权为防备东吴进攻而设立的军事基地,由征东将军驻守。

司马氏夺权的重点是魏国都城洛阳,司马懿在发动高平陵之变前曾长期在雍凉地区防备蜀汉方面的进攻,所以司马氏对于魏国的中部和西部有较强的控制力,但对于位于帝国东部的淮南地区的控制力不那么强。

司马氏力量上的鞭长莫及让淮南地区将领在客观上拥有了与司马氏对抗的条件,而司马氏专权篡位的行为,又为淮南地区的将领向司马氏发难提供了天然的理由。

嘉平三年(251年),曹魏重臣司空王凌曾向司马懿发难,发动了淮南第一叛,此役司马懿亲自率领大军剿灭了欲在淮南起事的王凌集团,但司马懿本人也在数月后死去。

文鸯首次展露出其勇猛之姿(文鸯七进七出仿佛赵云再世)(2)

司马懿死后,司马氏的权柄交到了长子司马师手中,司马师在朝中没有父亲司马懿那么大的威望,所以他通过一系列操作来树立威信、收买人心。

有趣的是,无论是随后向司马氏发难的毋丘俭,还是更久之后发动叛乱的诸葛诞,都曾被司马师成功收买。

尴尬的处境

毋丘俭出生在一个官僚家庭,这样的家庭让毋丘俭自带很多政治光环,魏文帝曹丕在位期间,毋丘俭担任当时还是平原王的曹睿的文学掾。

魏明帝曹睿继位后,毋丘俭得到了重用,官至幽州刺史,获得了领兵的机会。

毋丘俭担任幽州刺史期间参与了剿灭辽东公孙渊的军事行动,此次军事行动的主帅正是当时的太尉司马懿。

明年,帝遣太尉司马宣王统中军及俭等众数万讨渊,定辽东。俭以功进封安邑侯,食邑三千九百户。

——《三国志魏书王毋丘诸葛邓钟传》

文鸯首次展露出其勇猛之姿(文鸯七进七出仿佛赵云再世)(3)

此后的毋丘俭在魏国东北部领兵,与高句丽鏖战数年,打得高句丽不敢进犯,又在随后的合肥之战中打退了诸葛恪率领的吴军的进攻,此时的毋丘俭是不折不扣的淮南实力派。

毋丘俭与司马家关系复杂,司马懿率领魏军剿灭辽东公孙渊时,毋丘俭为司马懿副将,司马家发动高平陵之变夺权后,毋丘俭与司马家关系还算友好。

司马懿死后,刚刚接过权柄的司马师为树立威信而兴兵伐吴,毋丘俭、诸葛诞均参与其中,但是这次伐吴以失败告终。

事后,司马师并未对毋丘俭和诸葛诞做任何处罚,只是互换了二者的防区,倒是处罚了其弟司马昭,此举成功帮助司马师笼络了人心。

但毋丘俭与魏明帝曹睿的友好关系,让毋丘俭明白,自己不可能成为司马家真正的心腹,之前的友好关系不过是有共同敌人时的暂时合作罢了。

随着司马师站稳脚跟,开始为维护自己统治而在朝中大开杀戒,毋丘俭感受到的威胁越来越大。

文鸯首次展露出其勇猛之姿(文鸯七进七出仿佛赵云再世)(4)

嘉平六年(254年)二月,魏帝曹芳与中书令李丰、光禄大夫张缉等人打算发动政变,废除司马师,改立太常夏侯玄为大将军。

此时被司马师提前获悉,他率先动手,灭李丰、张缉和夏侯玄三人三族,并废掉张缉子女张皇后。

这还不算完,已经明确感受到魏帝曹芳不可靠的司马师随后直接废掉了曹芳,改立高贵乡公曹髦为帝。

司马师的一系列操作让毋丘俭感到极端不安,一方面,毋丘俭与夏侯玄关系友好,此番司马师以血腥手段干掉夏侯玄,难保以后不对与夏侯玄关系密切的自己动手;而司马师兄弟对于皇帝都能行废立之事,日后如果针对自己,毋丘俭将毫无还手之力。

感受到威胁的毋丘俭经过短暂的犹豫后决定:趁着如今自己手上还有兵权,一不做,二不休,与司马师拼个你死我活。

主动出击

起兵前,毋丘俭十分清醒地认识到自己力量较弱,若想撼动司马家的统治,必须寻找外援,扬州刺史文钦与曹爽关系密切,曹爽在高平陵之变被司马懿干掉后,文钦也一直受到司马家的压制,其内心对于司马家十分不满。

文鸯首次展露出其勇猛之姿(文鸯七进七出仿佛赵云再世)(5)

于是,文钦与毋丘俭一拍即合,决定联合起兵反司马师。

初,俭与夏侯玄、李丰等厚善。杨州刺史前将军文钦,曹爽之邑人也。骁果粗猛,数有战功,好增虏获,以徼宠赏,多不见许,怨恨日甚。俭以计厚待钦,情限好洽。钦亦感戴,投心无二。

——《三国志魏书王毋丘诸葛邓钟传》

毋丘俭、文钦在起兵前还联络了同样与夏侯玄关系密切的诸葛诞和寒门出身的邓艾,但邓艾、诸葛诞都毫不犹豫地站在了司马氏一方。就这样,毋丘俭、文钦起兵计划被司马师获悉,双方火并随即爆发。

纵然毋丘俭与文钦联手,实力也远不及权倾朝野的司马氏,在知道计划败露后,二人决定先下手为强,将淮南地区各将领召集至寿春,强迫他们与自己联合一同反司马师,并在当地又紧急招募了一批兵马。

毋丘俭、文钦本部兵马加上临时招募的兵马共计有6万余人,其中不乏与常年与东吴作战的强兵悍将,二人又在周边郡县大举收集粮食,为起兵做着后勤上的准备。

待一切准备得差不多,毋丘俭、文钦二人历数司马师十一项大罪,以受郭太后之托为名,正式起兵反司马师。

文鸯首次展露出其勇猛之姿(文鸯七进七出仿佛赵云再世)(6)

遂矫太后诏,罪状大将军司马景王,移诸郡园,举兵反。

——《三国志魏书王毋丘诸葛邓钟传》

司马师则不顾伤病亲率大军前往淮南平叛,就这样,淮南三叛中的第二叛正式打响。

攻守之道

战争中,每一方都会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作战的方式和节奏。

在这场与司马师的对决中,毋丘俭率领的淮南军缺点是兵力、粮草均有限,优点是其中不乏战斗力强的老兵,这种情况下,淮南军应选择主动进攻,速战速决,趁司马师立足未稳,在短时间内给其以沉重打击,这样一来,还会引起朝野震荡,让朝中其他反对司马家的势力也采取行动,这样一来,司马家的统治将快速土崩瓦解。

于是,毋丘俭亲率大军渡过淮河,急行军六百余里,目的十分明确,就是要在短时间内直抵洛阳。

但司马师也不是吃素的,作为司马懿的长子,司马师深得父亲真传,做事考虑周全且行事极其果断,当初,司马懿密谋起事时,只有司马师与司马孚等少数几人研究,起事的具体事宜连司马昭都不知道,为起事准备的3000死士也是由司马师负责训练。起事前一天,司马昭紧张得彻夜难眠,而司马师照常睡觉,没表现出一丝慌乱。

文鸯首次展露出其勇猛之姿(文鸯七进七出仿佛赵云再世)(7)

眼看毋丘俭大军杀来,司马师沉着应对,他认识到了毋丘俭、文钦所率领的淮南军战斗力强,但是后方不稳,后勤保障能力差,于是命令诸葛诞、王基等人袭其后方,断其归路,自己则亲率大军与毋丘俭、文钦所率领的淮南军对峙。

司马师深知淮南军寻求快速决战,所以他一定不能让淮南军得逞,司马师命令大军只与淮南军对峙,不准出战。

淮南军与魏军在项县陷入对峙,淮南军速战速决的战术落空。

意识到司马师要与自己打消耗战的毋丘俭数次组织进攻,意图重新夺回战场主动权,但是这一切均在司马师的意料之中,司马师大军结坚营据守,淮南军数次进攻均被打退。

毋丘俭、文钦所率领的淮南军中有相当一部分是被二者裹挟而来,其家眷均在中原,眼见不能快速取胜,淮南军中有些人开始出现异志。

见军中开始出现不稳定因素的毋丘俭和文钦十分焦急,他们急需一场胜利来稳定军心。

司马师也知道此时的毋丘俭需要一场胜利,于是,他决定“送”给毋丘俭一次胜利,司马师命令邓艾所率领的一万余“泰山军”运动到乐嘉县一代,以劣势兵力诱淮南军来攻。

文鸯首次展露出其勇猛之姿(文鸯七进七出仿佛赵云再世)(8)

但在暗中,司马师已经亲率大军赶到乐嘉现附近,只等淮南军主力一到,便果断出击将其全歼。

看起来,战役的结果已经没什么悬念,贸然进攻的毋丘俭没有任何翻盘机会,而拥有优势兵力的司马师指挥得当,一步步战术环环相扣,甚至有几分悠然自得的意思,但事实上,司马师也远没有想象中那么从容。

眼球崩出,一声不响

司马师的问题一方面来自朝中,他亲自率大军征讨毋丘俭,朝中反对势力蠢蠢欲动。为了应对朝中反对势力的突然发难,司马师留弟弟司马昭在洛阳,兄弟二人一个在外,一个在内,即使一方出现意外,另一方也能即使救援。

而另一个问题则来自司马师本人的健康情况,司马师自幼年时起,眼睛就生有瘤疾,且根据记载,这种瘤应该是不断生长的,需要每隔一段时间就做手术切除,司马师是有中国历史上有记载的通过手术切除眼部瘤疾的第一人,而毋丘俭发难前,司马师恰好刚刚做完一次手术。

出征淮南前,其幕僚纷纷因为司马师眼疾未愈,不建议他亲征,由其叔父司马孚来代替他担任前线总指挥,但深感事态严重的司马师还是决定亲征。

文鸯首次展露出其勇猛之姿(文鸯七进七出仿佛赵云再世)(9)

因部署得当,司马师的健康问题并未影响其在战场上占据主动,但凡事皆有意外。

文钦与其子文鸯率领淮南军赶到邓艾军营地附近时,意外发现了司马师大军,这个状况完全超出了文钦的意料之外,他一时之间竟不知如何是好。

关键时刻,文钦的儿子文鸯告诉父亲,如今司马师大军就在眼前,双方实力相差悬殊,即使立刻撤退也未必能全身而退,倒不如趁着司马师大军立足未稳,对敌营发起突袭,让敌军陷入混乱,到时候即便要撤退,也会比现在从容。

文钦考虑后采纳了文鸯的建议,二人兵分两路直扑司马师大营。

文钦、文鸯率领的淮南军突然向自己的大营杀来,这一点出乎了司马师的意料,司马师惊吓之余,眼疾复发,眼球竟崩裂而出,掉到了地上,血流不止。

司马师疼痛难忍,但是为了不引起大军震动,司马师并未声张,而是咬着被子忍受着剧烈疼痛,整个过程一声不吭。

文鸯首次展露出其勇猛之姿(文鸯七进七出仿佛赵云再世)(10)

钦子鸯,年十八,勇力绝人,谓钦曰:“及其未定,击之,可破也。”于是分为二队,夜夹攻军。鸯率壮士先至鼓噪,军中震扰。师惊骇。所病目突出,恐众知之,啮被皆破。

——《资治通鉴魏纪八》

文钦、文鸯发起的突然袭击虽然在最初一度让魏军陷入混乱,但是淮南军毕竟人数有限,魏军很快稳住阵脚,与来袭击的文钦、文鸯军队作战,双方混战一夜,眼看天要放亮,文钦、文鸯知道,一旦天亮后让魏军知道虚实,自己将不可能再逃脱,于是引兵撤退。

七进七出

眼见文钦、文鸯军撤走,司马师命手下魏军追击,面对身后追兵,文鸯再次表示,追兵人数数倍于己,一味逃跑难以走脱,必须先发动反击,挫敌军锐气,然后撤退。

文鸯率领十余骑向数千敌军发起了反冲锋,魏军数千骑竟不能将这十余骑全歼,文鸯率部对魏军冲击数次后引兵退去,司马师又调来数千骑兵追赶,而恰在此时,文鸯迎来了自己的高光时刻。

面临来势汹汹的数千魏军,文鸯匹马单枪杀入阵中,魏军莫不能当,文鸯连续杀入数次,共计杀伤魏军百余人,事后魏军竟不敢再追,文鸯安然撤出。

文鸯首次展露出其勇猛之姿(文鸯七进七出仿佛赵云再世)(11)

鸯曰:“不先折其势,不得也。”乃与骁骑十馀摧锋陷陈,所向皆披靡,遂引去。师使左长史司马班率骁将八千翼而追之,鸯以匹马入数千骑中,辄杀伤百馀人,乃出,如此者六七,追骑莫敢逼。

——《资治通鉴魏纪八》

文鸯与其父文钦汇合后,返回淮南军大本营与毋丘俭汇合,但毋丘俭听闻文钦、文鸯父子战败,已经连夜逃走,其余淮南军也作鸟兽散。

文钦、文鸯本欲逃回寿春,但此时寿春已被诸葛诞所占,二人无奈,只得投奔东吴。

毋丘俭同样带着亲信一路逃亡,得知寿春已经失守后,亲信纷纷弃毋丘俭而逃亡,最后毋丘俭在芦苇丛中躲避追兵时被一名叫张属的平民所杀。

司马师灭毋丘俭三族,封在平定毋丘俭的战役中立有大功的诸葛诞为镇东将军,仪同三司。

司马师在指挥作战时眼疾复发,血流如注,未及时医治,战役结束后司马师病情加重,生命危在旦夕,赶紧叫来弟弟司马昭,将军政大权托付于司马昭手中。

文鸯首次展露出其勇猛之姿(文鸯七进七出仿佛赵云再世)(12)

至此,淮南第二叛:毋丘俭、文钦之叛暂时告一段落。

淮南第二叛以毋丘俭、文钦战败,司马氏的统治得到巩固而告终,这样的结果并不让人感到奇怪,虽然毋丘俭手中握有为数不少的淮南精兵,但是与司马氏手中的军队相比仍显太少,更不要说双方在后勤方面的巨大差距。

但战场形势瞬息万变,文鸯的突然袭击差点让魏军最高指挥官司马师因眼珠崩出而丧失指挥能力。

但即便是文鸯突然袭击这一神来之笔,也在城府深不见底的司马师的默不作声中失去意义。

毋丘俭死,文钦逃,一切看起来已经结束,但事实并非如此,更大的风波已经开始酝酿。

之前与司马家合作干掉毋丘俭的诸葛诞,在接替毋丘俭之后也感受到了来自司马家的威胁,他与毋丘俭一样,认为不能坐以待毙,因为有了毋丘俭的先例,诸葛诞准备更为充分,所以在发动反叛时引起的风波也更大,当然,这是后话。

只要魏蜀吴三国对峙的局面不变,曹魏集团就不能放弃在淮南驻扎重兵来防御东吴,而只要淮南军事集团存在,司马氏掌握的魏国中央政权与淮南军事集团之间的矛盾就客观存在,淮南地区的反叛就会一直持续下去,这与王凌、毋丘俭、诸葛诞是否忠于曹氏无关。

直到咸宁五年(279),晋武帝司马炎派大军20万南下彻底灭亡东吴政权后,淮南地区的叛乱之风真正得到抑制。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