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个角度品读出师表(字斟句酌出师表)

多个角度品读出师表(字斟句酌出师表)(1)

最终的主角还是诸葛亮。

作为一个流芳千古的人物,诸葛亮的智慧和忠诚,胸怀和志向,德行和功绩,皆令后人敬仰。当然,诸葛亮的形象多是来自民间的口口相传,来自演义中的文学创作。

即使把《出师表》读透,也做不到观溪流而知沧海。那么,诸葛亮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

诸葛亮是个有着复杂而强大的社会背景的人。

诸葛亮字孔明,是琅琊国(今山东莒县城阳镇)阳都县(今山东沂南县砖埠镇)人。诸葛氏是官宦世家,其先祖诸葛丰做到过司隶校尉的高官。诸葛亮的父亲叫诸葛珪,曾担任泰山郡(今山东泰安范镇)郡丞,可惜很早便去世了。诸葛亮兄弟几人,一直跟随在叔叔诸葛玄身边。诸葛玄出仕不成,便依附于交情颇深的荆州牧刘表。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这不完全是诸葛亮的谦辞,他确实在隆中有过一段结庐耕田的生活。其实是在效仿古人,出仕之前先隐居。当然,诸葛亮并不是真正的隐士,他只是在等待合适的机会。为在荆州站稳脚跟,也为谋求前程打下基础,诸葛亮与本地诸多世家大族一直保持着极为密切的关系。

论及权势,除了掌握最高权力的州牧刘表,荆襄之地还有几大豪门世家。如蔡氏、蒯氏、黄氏、庞氏等。

蔡氏,是荆襄之地最大的豪强。家主蔡讽,长女嫁给黄氏家族的名士黄承彦,次女是刘表的后妻,小儿子蔡瑁是辅佐刘表的重臣。诸葛亮娶妻黄氏,正是黄承彦的女儿。也就是说,刘表和蔡瑁分别是诸葛亮妻子的姨夫和舅舅。

多个角度品读出师表(字斟句酌出师表)(2)

另外,诸葛亮的大姐嫁给了蒯氏子弟蒯祺,二姐嫁给了庞氏子弟庞山民。蒯氏的蒯良、蒯越是刘表的属下,均被重用。庞山民的父亲庞德公是当地名士、隐士,刘表多次请求他出山从政,皆被婉拒。庞德公还有一个侄子,就是与诸葛亮齐名的“凤雏”庞统。

联姻的目的,要么是强强联合,要么是资源互补。黄承彦看中了诸葛亮的才华,相信他将来必有大成就,可以反哺黄氏家族。这桩婚事就是黄承彦主动提出主:“闻君择妇,身有丑女,黄头黑色,而才堪配。”对诸葛亮而言,理想的实现,事业的成功才是最重要的。叔父诸葛玄死后,诸葛家逐渐式微,在荆州的处境很尴尬,而黄家能成为诸葛亮的助力,其女容貌丑陋与否,也就无足轻重了。何况,这位黄氏女子颇有才华,也算是良配。

多个角度品读出师表(字斟句酌出师表)(3)

婚后的诸葛亮慢慢变跻身于荆州上层,可谓谈笑有鸿儒,往来皆权贵,他获益匪浅。

其一、名扬荆襄。

这个时代名誉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曹操当年曾请许劭品评,因一句“子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而声名鹊起。诸葛亮也不例外,他的才能得到很多人的肯定,送了他一个“卧龙”的雅号,声名远播。有识人鉴人之长的水镜先生司马徽对诸葛亮极为看重,还把他推荐给了刘备。

其二、厚积薄发。

诸葛亮绝不是《三国演义》中说的那样,“未出茅庐而知天下三分”。这是小说家言,诸葛亮完全被神格化了。事实上,早年间他游学四方,就是为了解天下大势。后来,诸葛亮进入了荆州权贵阶层的圈子,广交朋友,从而便有了获取各方信息的渠道。胸中自有丘壑,加上对局势了如指掌,这才有了高瞻远瞩的《隆中对》。

其三、追随者众。

“少有逸群之才、英霸之器,身长八尺,容貌甚伟”。论及才能、气度、容貌等,诸葛亮皆是人中翘楚。超强的个人魅力,使他成为众星捧月般的存在。久而久之,荆襄之地有很多人成为了他的拥趸。这包括,学业上的同窗好友,各地的名士,最重要的是,还有权贵家族中的年轻子弟。比如:马良、马谡、向朗、向宠、习桢、杨仪等。这些人后来都担任要职,也是诸葛亮最早期的班底,成为他立足蜀汉朝堂不可或缺的助力。

……

仅靠才能很难熬出头,还需要有强大的背景和关系网。

从一个客居荆州的外乡人,逐渐成长为备受肯定的人中龙凤。为了自己的将来,诸葛亮时刻准备着。因为,他是一个有理想的人。

多个角度品读出师表(字斟句酌出师表)(4)

诸葛亮是个树立了远大理想的人。

梁甫吟

步出齐城门,遥望荡阴里。

里中有三墓,累累正相似。

问是谁家墓,田疆古冶子。

力能排南山,文能绝地纪。

一朝被谗言,二桃杀三士。

谁能为此谋,国相齐晏子。

这首齐地土风的乐府诗,相传是诸葛亮所作。他在田间耕作时,经常吟诵此诗。用“二桃杀三士”的典故,来点评齐国名相晏子。借古喻今,身处乱世的诸葛亮虽然年轻,然器度之大,立身之高却远超他人。

不仅如此,年轻的诸葛亮还常常自比管仲、乐毅。

管仲,春秋时期齐国名相,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他辅佐齐桓公,在内改革内政、富国强兵;对外尊王攘夷,九合诸侯。齐国一跃成为天下强国,从而称霸诸侯。

乐毅,战国后期杰出的军事家,战略家。公元前284年,身兼燕国上将军和相国两职的乐毅,率领燕、赵、楚、韩、魏五国联军攻打齐国。五年间,攻下七十多座城池,齐国几乎灭国。

诸葛亮把管仲、乐毅当作人生楷模,仅仅是因为敬仰他二人创立了非凡功绩吗?非也。

其国内乱,管仲先是辅佐公子纠,与公子小白争夺王位。甚至,他还差点亲手一箭射死公子小白,也就是后来的齐桓公。因怜惜管仲身具大才,齐桓公既往不咎,在管仲从鲁国回到齐国后,选择黄道吉日,亲自前去迎接。两人相谈甚欢,聊了三天三夜。后齐桓公斋戒三日,拜管仲为相,尊称其“仲父”。

乐毅本是赵人,后到魏国为官。一次出使燕国的机会,改变了乐毅的人生。燕昭王即位后,拜郭隗为师,听从其“千金买马骨”的建议,铸造黄金台,广招天下贤才。四方震动,群贤毕至。乐毅出使燕国,受到燕昭王极大的礼遇。深思熟虑后,最终乐毅决定留在燕国,才有后来的不世之功。

乱世中,主择臣,臣亦择主。对于有经天纬地之大才的英杰来说,他们更希望有明主降尊纡贵,给予他们足够的尊重。也就是说,我愿意为你效劳,但你得放下身段来请我,最好多请几次,这样我赢得了尊严,身价也上去了,你得到了人才,还有礼贤下士的好名声。这是因为,士人有傲骨或者叫矜持,其实说白了,就是待价而沽。管仲和乐毅就是很好的先例,令后世的士人无不心向往之。诸葛亮运气足够好,他遇到了刘备。“三顾茅庐”的历史佳话,千古只此一例。

多个角度品读出师表(字斟句酌出师表)(5)

由此可见,诸葛亮的理想是出则封将,入则拜相。

仅仅如此吗?并不是。

某年,同为托孤之臣的李严给诸葛亮写了一封信,意为劝诸葛亮接受九锡之礼,进爵称王。诸葛亮的回信中,当然是用各种理由推辞。信至尾处,诸葛亮却话锋一转说,如果能灭曹魏,斩曹叡,陛下还于故都,而后与诸位同僚一同晋升,到时候别说是九锡之礼了,就算是“十锡”我也能接受。

这不是戏言。诸葛亮和李严是始终处在对立的状态的,甚至彼此难以相容。按说,他不应该写下这样令皇帝忌讳的文字,还交到李严手中,成为自己的“把柄”。这只能说明,对诸葛亮将来的地位会更进一步的这件事,蜀汉朝野上下都认为是理所应当的。反过来也说明,诸葛亮就是有效仿曹操的想法,称公称王,而且从不掩饰自己的欲望,或者叫志向。

拜将封相,这是位极人臣。而进爵称王,就有了自己的独立王国。虽然头顶上还有一个的皇帝,那也真正是一人之下,万万人之上了。

凡有大志者,必有大自信。

诸葛亮的自信从何而来?

图片来源于网络

多个角度品读出师表(字斟句酌出师表)(6)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