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拒绝拔苗助长(拔苗助长的正确方式)
拔苗助长,出自《孟子·公孙丑上》,比喻为急于求成,反而坏了事。
有个宋国人,他十分期盼禾苗长高,于是就去田里把禾苗一个个的拔高,一天下来十分疲劳但很满足,回到家对他的家人说:“可把我累坏了,我帮助禾苗长高了!”他儿子听说后急忙到田里去看苗的情况,然而苗都枯萎了。
庄稼生长需要符合发展规律,需要时间。我们工作学习、做人做事也是同一个道理。
很多人都应该听说过一万小时定律:
“人们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并非天资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续不断的努力。1万小时的锤炼是任何人从平凡变成世界级大师的必要条件。”
要想成为专家,你首先要付出那么一万小时。如果急于求成,缺乏时间的沉淀、经验的积累,就好像拔苗助长一样,难以取得想要的收获,甚至可能颗粒无收。
如此看来,“拔苗助长”在任何方面一定是坏事了。
错!
有的时候,农民伯伯为了丰收,也是会“拔苗助长”的。一般种庄稼的时候为了保证成活,农民伯伯都会在一个穴里放好几颗种子,但是等到种子发芽长出来的时候往往都会只留下一到两颗幼苗,其余的都会被拔除。
拔掉多余的幼苗,是为了让剩下的幼苗更好的生长。
如果这些幼苗都留着的话,会相互争夺土里的养分,抢占生长空间,叶片间相互遮挡会影响庄各自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最后反而会造成幼苗减产甚至无法长成成熟的植物,造成绝产。
所以农村才流传这一句谚语:“合理密,两石一;种得稀,一簸箕。”
因为资源有限,所以要把资源效用最大化。
同样的一个道理也可以放到我们人的日常生活中。
一个人的时间、精力是有限的,很难同一时间多方向发展。
这个也想学、那个也想做,想要的太多,就每件事情分出一点精力去做。
大部分人的最终结果是什么事情都做不好。
反倒不如专心致志地把时间精力花费在最主要的事情上,把其他的次要的事情先从我们心里拔除掉。这样最后取得的成果反而会更大。
这个世界上,跨领域的天才毕竟还是少数,更多的是在一个专业上做精做深的专家。
10000小时,如果按每天工作学习八小时,一周五天去计算,那么成为一个领域的专家至少需要五年。
按照这样的计算方式,暂时先不考虑多方向同步进行所产生的精力下降的问题,如果想同时成为多个领域的专家,我们得花上多少个五年才行!
苛求同时成为多领域专家,反而是犯了传统意义上的拔苗助长的错误。
倒不如先成为一个领域的专家,再去考虑其他的方向发展的可能性。
“木桶定律”与“反木桶定律”:美国管理学家彼得提出了著名的“木桶定律”:
一个木桶无论有多高,它盛水的高度取决于其中最低的那块木板。
所以为了要盛更可能多的水,要尽可能的补齐所有短板。做人做事亦是如此
但是随着时代的演变,在管理学上却又流行起了与之截然不同的“反木桶定律”:
最长的一根木板决定了其特色与优势,在一个小范围内成为制高点;对组织而言,凭借其鲜明的特色,就能跳出大集团的游戏规则,独树一帜建立自己的王国。
就好像当我们把有短板的木桶向长板的方向倾斜,决定了木桶装水量的不再是它最低的那块木板,反而是它最长的那几块木板。
这也正应证了在某个领域上专注的重要性与可行性。
- 高中的时候,我们需要选择自己更喜欢和擅长的文理科,
- 大学的时候,我们需要选择自己更喜欢和擅长的专业,
- 进入社会的的时候,我们需要选择自己更喜欢和擅长的职业。
- 学习、工作就是在不断地往一个做精做深的过程。
所以在很多事情,尤其是学习上,想要获得更高层次的成长,我们必须懂得“拔苗助长”的正确方式:术业有专攻。
给自己多做些减法,拔出那些过于繁杂的念头,剔除那些我们不擅长的领域,把时间和精力专注于我们更喜爱和擅长的领域。
让自己在一个方向上做大做强,做精做细。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