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知远活着是为了什么(许知远在大湾区)

许知远要带着他的单向空间来大湾区了,这是他们第一次在这么「南」的地方扎根,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许知远活着是为了什么?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许知远活着是为了什么(许知远在大湾区)

许知远活着是为了什么

许知远要带着他的单向空间来大湾区了,这是他们第一次在这么「南」的地方扎根。

落脚点是佛山北滘镇,典型的广东小镇,不甚繁华但美食遍地。选在这里是因为美的集团在总部旁边做了个文化地产项目——「青春 」,更因为这个项目的运营方是天目里。天目里,近年来最受瞩目的文化项目运营团队,三年前做出了风头不逊于阿那亚的「杭州天目里」,内地第一家茑屋书店就落地于此。而天目里到了佛山,书店的配额给了单向空间。后者的执行总裁何晟旻这么解释南下:「就是选邻居、选对手、选同行者」。

单向空间离开「京圈」,也是近两年才发生的事。成立十五年时,他们才在上海开出第一家北京之外的分店。长久以来,北京的青年文化是个圈,媒体、潮牌、精酿酒吧、书店的主理人们彼此熟识,共享文化志趣和语言体系。要去到陌生环境,的确是个需要同行者来获取安全感的决定。

好在同类之间总是容易相认。直到8月项目发布,单向还不认识它在佛山的邻居们。但第二天晚上,主理人们就在大排档里一起吃文蛤了。本质上,天目里是专攻强精神属性空间的买手,已经为这些业态选好了同类,文化圈不过就这么大。

为什么要四处漫游?何晟旻说,是因为今天的一切都在解构,都开始流动——商业地产、文化、年轻人。走进人海的不只是许知远,还有永远想贴近、关心人的单向空间;而流动的人、告别增长时代的人,会比从前更需要单向这样的文化旗帜。而商业地产从一站式购物的盒子演进到天目里的开放式社区,单向也获得了在人海漫游、离人更近的自由。

何晟旻告诉我,在杭州的单向空间,身心俱疲的白领们工作间隙会躲在角落「回血」,因为他们判定这里是安全的,话会随风而散。当人工智能、算法将庞大的流量切分成无数垂直且有精准画像的用户群体时,单向空间希望能聚合、重塑、庇护,把空间开放给城市,它是所有人的客厅。

她希望这个客厅不止面向白领。靠制造业崛起的华南有无数蓝领,何晟旻甚至想帮年轻人社交:「看书是很生硬的方式,或许我们可以在单向的空间里做播客live,和他们产生连接」。

务实的岭南地区常常被调侃为「文化荒漠」,但「青春 」这个客厅却是冲着顶配打造的。这个项目里,单向空间负责「青春 文化」;「青春 音乐」会留一个独栋给华南地区配置最高的音乐空间the Second M——杭州和深圳最好的livehouse杭州酒球会和深圳B10强强联手。酒球会前年在杭州开新店时,崔健、老狼、野孩子、康姆士、莫西子诗都去捧场;「青春 艺术」则是指华南最大的民营美术馆「和美术馆」。这些对缺乏文化生活的广深佛而言,无疑是向着顶配打造的。

和美术馆在这个小镇里开了两年,已经成为广深佛年轻人的文化消费目的地。周边城市的年轻人们会为了一场展,周末午饭后驱车一个小时来此。这座出自安藤忠雄之手的作品也证明着,这位国人认知度极高的日本建筑师,对中国有着同样程度的理解。清水混凝土浇筑出灰调异形建筑、双螺旋楼梯暗藏的和谐意味、迎客松、夹岸花园指代岭南园林、天光水影……是中国的,更是南方的。

安藤表达完建筑的一半,内容的一半就归策展人。和美术馆能广深佛年轻人的认可,执行馆长邵舒做了很多努力。包括但不限于:把三四层换成木地板来适应高跟鞋、设计透视来吸引视线聚焦展品、不用灯光而是借助自然光线……这都来自于一种恐惧:没有看展习惯的人第一次走进来体验不好,可能就再不想进美术馆了。从前邵舒总是忧心,为看一场展驱车一小时代价太大。而青春 落地后,年轻人会在这里度过足够丰富的下午。

发布会的当天馆内正有场波普艺术展,策展人在前言中为波普的缺乏原创性辩白:其价值是作为商品与复制时代的平整切面存在。

某种程度上,人也是时代的平整切面。发布会上,许知远和美的集团董事长兼总裁方洪波做了一次对谈。历史系出身的方洪波25岁来到美的,激荡三十年过去,他也成为历史的一部分。他们谈到青春 项目动工时,在地底挖出蚝壳,考古学家研究说此地曾是沧海,这是时间的跨越;美的如今有40%收入来自海外,每天的交易要用27种货币结算,员工被派往各国,这是穿越空间。

而许知远感兴趣的永远是人,他期待着去往各国的年轻人变成当地的专家,非洲、墨西哥技术的研究者之类,让中国跟世界用文化、艺术、音乐的方式交往。

人不像公司,可以借助商业模式一个又一个地复制。那作为一家关心人的公司,单向空间有没有可复制性?何晟旻说,相比较标准化的复制,单向空间更强调非标和个性,强调生长性和链接能力:「单向存在十七年,目前只有五家店,我们不怕长期和缓慢,也不追求标准化。」她就像是在说种一棵树,在看似荒漠实则生机勃勃的华南,可以生长得缓慢,但要自成一派。

动荡时代里,「走出舒适圈」总是冒险的意味大于勇气。离开京圈的单向空间能不能在炎热的南方扎根,是个值得谨慎思考的问题。8月,我们向何晟旻提出了一些担心,她的回答很简单:要向前走,无论是人、是空间、还是曾经在圈里的文化。以下是我们的对话——

Q:单向空间来到华南,你说过很重要的原因是天目里,这是朋友间品味趋同的信任?

A:是共识。第一我们都认为原来商场的盒子经济——一站式购物的商业综合体,会逐渐失效。它当然依旧会存在,但是它不会是唯一了。这个共识形成过程中,谁给了我们好的案例?比如在文旅地产里面阿那亚,在城市当中就是天目里,它建立了非标的样板。

至于单向要不要离开京圈?其实我们过去的两三年都没有在空间上做比较大的发力。最近的一个建筑(新店)也是2019年在阿那亚和杭州,三年过去了,我们都没有再开任何一个新的空间。是因为商业地产的去中心化模式,所以单向也不可能还像过去一样跟着盒子经济走。再加上单向自己的气质、质感,它必然就会走向个性化、开放式、更有交互性的社区空间当中去。

Q:运营方很重要,地产方也是很重要的因素,单向的选择标准是什么?

A:我们要找一个懂内容、尊重内容、鼓励内容持续发展的地产方,不是我在这里开了个店,然后每天朴素地经营。很多人都把内容当做一个产品,一两年做成一个流量入口就没了,这个不是我们想要去考量的。所以当时我们看到和美术馆在这,他是一个特别好的标杆。

对于单向来说,人群的匹配和精准度是很重要的。比如说阿那亚的人群显然是北京的文青中产,他有一定的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我们再来看美的,以前我们对美的理解都很单薄。它就是制造业起家,变成了一个世界500强。但美的本身也在发生变化。

单向要渗透到社区的毛细血管中。我们希望它介入到一个行业里去,比如说像美的是制造业,或者还有很多新能源、新科技、智慧生态,当我们在这一旦落地,就和十几万的产业人发生对话。单向这样思想性的视角,就会行业发生交互的关系,这里面就会有碰撞。

Q:进入到产业、行业里对单向意味着什么?

A:意味着不是单一地在输出价值观,它可能会有一个附着点,一种对行业的渗透性。尤其是传统的制造业,它的叙事是需要重新被解读的,今天大家还认为美的只是做空调的企业,这就出问题了。在这个过程当中单向如果能够和它发生更好的交互,我们是具备比较强提炼能力的。

Q:我理解提炼是个翻译的过程,但中间是有强风格的语言范式的,北京的文化圈风格适合华南吗?以及在表达的过程中,能不能和地产方商量好边界,保持内容不被干涉?

A:首先我不是一个媒体角色跟他发生连接,我是空间角色。这些员工就住在我们店的楼上,这些人晚上在做什么?他们每一天下班之后的时间怎么度过?他是不是可以来书店,他如果来书店度过,我将和它发生怎样的关联?

所以我们在做这件事情的时候,还是想回到单向更擅长的基于人的角度,从这些非常微小的,但是它又是非常感性的部分,慢慢介入进去,所以我觉得它的那种手段是柔和的。肯定不是给一本书,「你去看吧!」这个让人受不了。

但是可能是社交,因为他们也需要打社交圈,所以我们一直在讲,我们希望线下空间是强社交场域的,整个区块它都有年轻人都有巨大的社交需求,我们的社交不一定要从看书听播客这么生硬的方式开始,可以从聊天开始。我们之前规划过把这500多平的空间做成一个玻璃盒子,做成一个播客的录制现场,比如说可以找员工过来聊,我们可以让员工们说出心里话,而不是统一的语言。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