菱角在宝应种植历史悠久(菱角在宝应种植历史悠久)

记忆中,小时候母亲经常会买菱角回来,煮好以后,她拿起来就啃,一啃还停不下来。那时都是小野菱,它一周四边都有刺,弄不好就要戳到上腭或牙龈。母亲无所谓,吃起菱角,还真有点本领,一斤二斤的菱角,不费吹灰之力就啃的一干二净。菱角那弥漫的香气,特有的香味,很诱惑人,每次看到母亲吃菱角,勾起我的馋虫,我就咂嘴弄舌,直盯着桌上的菱角,不由自主的流下了口水,我想吃,又不敢咬,咬在嘴里又不敢用劲,怕刺到嘴里的舌头。母亲看到我那种馋象,就用刀从中间劈开后,用刀尖挑菱角米,我不时吞咽着。

上学时,语文课本中有这么一个吃菱角的寓言故事:有个北方人,自出生以来就没有见过菱角.后来到南方作官,有一次坐在席上吃菱角,这个人连壳一起放到嘴里。

有人提醒他说:“吃菱角要去壳.”他却想掩盖自己的短处,说:“我不是不知道要去壳,连壳一起吃,是想用来清热呀!”

人家问他:“北方也有菱角吗?”他说:“前山、后山,哪里没有呢?”

菱角生长在水中却说是在土里生长的,这是因为他硬把不知道的说成知道的。

这个吃菱角的寓言故事的启示,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个北方人不是一个智者。坚硬的壳会把自己卡的疼痛不已。却还要坚持自己明白。在外人面前装学问。讲面子。受伤痛苦的还是自己。

我喜欢吃菱角,长大以后,我啃菱角渐渐熟练起来,随便扔到嘴里,知道如何下齿,吃起来毫不费力了。

菱角吃起来口感很好,吃到菱角就停不下来。菱角中间的肉不大,我们称“菱角米子”。煮熟的“菱角米子”雪白光滑,可熬粥吃。

菱角可以生吃,嫩的生菱角把皮剥掉,将米子用糖水浸一下,可以作为冷菜吃。长老了的菱角,煮熟了就比较“面”了,所谓“面”,就是指纤维少而柔软更具粉状,这时口感也很好。

宝应人在中秋节的那一天,会用月饼,菱角、芋头以及石榴等敬月。中秋节前后也是吃菱角的季节。

宝应自古以来就是水乡泽国,至今尚有五湖四荡,水产资源十分丰富,是著名的“鱼米之乡”。

菱角在宝应种植历史悠久(菱角在宝应种植历史悠久)(1)

菱角在宝应县内种植历史悠久,县內湖荡和池塘、沟河历来有种植菱角习惯。明代《隆庆志》《寸历志》记载,宝应种植菱角历史负盛名。民国23年(1934),《本县物产概况及改进计划》中记述,菱角产销量250吨,多为野生。1949年后,宝应各乡镇,东荡西湖均有菱角种植,1960年,陆续从外地引进南湖菱、红菱、枫菱等品种。2000年,宝应县内水产养殖普遍推广科学、健康、生态养殖,菱角塘套养水产品成为养殖户首选。2005年后,菱角塘套养种殖、养殖技术,带动菱角种植面积大幅攀升,全县种植面积增加到800公顷,(含混套养),每公顷平均单产8.50吨,总产量6800吨。

菱角生长在湖泊中。菱落在泥中,最易生长。均在三月生蔓延长。叶浮在水上扁而有尖,很是光滑,叶下有茎。五六月开小白花,在夜里开放,白天而合上,随月亮的圆缺而转移。

菱角,一年生水生草本植物。根二型:着泥根铁丝状,着生于水底泥中,同化根,羽状细裂,裂片丝状,淡绿色或暗红褐色。茎圆柱形、细长或粗短。叶二型:浮水叶互生,聚生于茎端,在水面形成莲座状菱盘。

菱角叶,叶片广菱形,长3—4.5厘米,阔4—6厘米,表面深亮绿色,无毛,背面绿色或紫红色,密被淡黄褐色短毛(幼叶)或灰褐色短毛(老叶),边缘中上部具凹形的浅齿,边缘下部全缘,基部广楔形:叶柄长2—10.5厘米;中上部膨大成海绵质气囊,被短毛;沉水叶小,早落。

菱角花,花小,单生于叶腋,花梗长1一1.5厘米;萼筒4裂,仅一对萼裂被毛,其中2裂片演变为角;花瓣4,白色,着生于上位花盘的边缘;雄蕊4,花丝纤细,花药丁字形着生,背着药、内向;雌蕊2心皮,2室,子房半下位,花柱钻状,柱头头状。

菱角果,果具水平开展的2肩角,无或有倒刺,先端向下弯曲,两角间端阔7—8厘米,弯牛角形,果高2.5—3.6厘米,果表幼皮紫红色,老熟时紫黑色,微被极短毛,果喙不明显,果梗粗壮有关节,长1.5—2.5厘米。种子白色,元宝形、两角钝,白色粉质。花期4一8月,果期7—9月。又称“菱角儿”为种子植物。

菱,又称芰、风菱、乌菱、菱角、水栗、菱实、芰实,菱科菱属。

菱角种类繁多,人工栽培的大可有火柴盒大小,野生的较小,小的仅有指甲盖大。有青色、红色和紫色。

菱角外形:二角为菱,形似牛角。三角、四角为芰。品种有家菱、野菱之分,家菱表皮多为紫色,野菱表皮多为青色,肉质嫩、味淡甜、清香可口,老菱坚硬。

菱角品种分类:四角菱有馄饨菱,又称南湖菱,小白菱,大青菱,水红菱,邵伯菱,沙角菱,扒菱,又名乌菱、风菱、大弯角菱,蝙蝠菱,五月菱,七月菱,无角南湖菱,又名圆菱、和尚菱、元宝菱、无角菱等。

菱角烧豆腐,鲜菱角500克,嫩豆腐2块,葱花少许。菱角去皮壳,洗净,切成两半;豆腐洗净,切成小块,放入沸水锅内略氽后捞出,沥去水;锅内加入猪油烧熟,下葱花煸炒,倒入清汤,加入菱角、豆腐,放入精盐、味精、酱油,加盖焖3分钟,用湿淀粉勾芡,淋入芝麻油,起锅装盘即成。具有健脾生肌、杀菌的功效,对皮肤疮疡患者有一定食疗作用。

红菱汁,新鲜红菱1000克,白糖适量。红菱去壳,捣烂,绞取自然汁,放置一夜,再入白糖少许,隔水炖略温,即可饮用。夏季饮用红菱汁,具有清暑解热,除烦止渴的功效。为夏暑极佳的清凉饮品。本品还有祛酒毒,醒酒功效。

葱香菱角,菱角250克,调料:大葱10克,盐1克,香油3克。

将菱角用刀剥去外壳,削去紫色膜皮;菱角放在盘中,加入葱花、盐,隔水大火蒸10分钟;食用前滴少许香油即可。

水煮菱角,菱角500克,大葱3段,姜3片,花椒1/2茶匙(3克) 八角3颗,香叶3片,盐2茶匙(10克)。将菱角放在清水中浸泡30分钟后,用废旧牙刷将菱角表面和缝隙中的泥洗掉冲净。大葱切段,姜切片。将洗净的菱角,放入锅中,再倒入清水没过菱角,放入葱段,姜片,花椒,八角,香叶。盖上盖子,大火煮沸后,改中火煮15分钟即可。吃的时候,直接掰开外壳食用。

菱角焖排骨,排骨洗净备用。白萝卜洗净去皮切小块,鲜磨菇洗净对半切开备用。将菱角先用水煮熟,用刀对半切开,剥出里面的肉备用。排骨放入电饭锅内,注入适量的水,加姜片一起煮沸。煮沸撇去浮沫,把鲜磨菇放进去,加适量的料酒炖20分钟。20分钟后,把白萝卜放进去,再炖半个小时。最后放入菱角肉煮五分钟左右,加盐一起煮五分钟,至菱角入味即可。

菱角在宝应种植历史悠久(菱角在宝应种植历史悠久)(2)

史料记载:荷花荡里传来玲珑婉转歌声,那曲声柔美动听。让人的心儿也跟着曲声荡扬。一舟缓缓划过,舟上坐了几个妙龄女子。她们口里吟唱的是采菱曲,江南流行唱这个曲子。她们卷起衣袖,露出白皙丰润的手臂。她们裤腿也挽起,腿上肌肤也如同凝脂般润滑。她们唱着歌儿,同时把手伸进水里,富有节奏的采摘着菱角。斜阳照耀在水面上,把水面也染个通红。相映而下,更显得她们动作的婀娜。

女子唱的《采菱曲》是乐府曲调,其曲柔美动听,写的人很多。在南朝时候特别的盛行,它和《采莲曲》一道构成了当时的流行曲调。直到唐朝仍有不少人写《采菱曲》。

南朝梁江淹写《采菱曲》,曲中言道:“秋日心容与,涉水望碧莲。紫菱亦可采,试以缓愁年。”他说采菱可以缓解忧愁,其实应该是优美的曲调让人淡忘心中忧愁。我心中烦恼的时候,听一些轻柔的曲调心情会舒缓许多,而且百听不厌。就如唐朝张九龄说:“兰棹无劳速,菱歌不厌长”。(·张九龄《东湖临泛饯王司马》)。

刘禹锡也写《采菱曲》,而且他写的很长。他写到:“白马湖平秋日光,紫菱如锦彩鸾翔。荡舟游女满中央,采菱不顾马上郎。争多逐胜纷相向,时转兰桡破轻浪。”菱角如锦缎一样飘荡在水中,采菱女子连心上人都来不及顾及,争着去采菱角,她们争着划向那菱角多地方。兰桨一道道划过掀起一层轻浪。菱角吸引力确实很大啊。他又写采菱曲声:“屈平祠下沅江水,月照寒波白烟起。一曲南音此地闻,长安北望三千里。”,美丽曲声连三千里外长安都能听到,可见其魅力巨大。

唐朝的温庭筠在长安看到有人坐船东归(唐朝的大运河可以从长安坐船直下江南)。想起故乡菱角。他写到:“飘然篷艇东归客,尽日相看忆楚乡”。小小菱角勾起人的思乡的愁绪。可见菱角在诗人心中的地位。

南朝的《采菱曲》轻柔婉转,而北朝诗作多豪迈之气,像北朝的《木兰辞》中木兰豪迈之气就很浓。我想木兰不会多温柔的,否则怎么会做一个刚强的军人。

野菱是里下河一带的特产应该是很有历史了,淮安人吴承恩的《西游记》第九回中一位渔翁说的那首《鹧鸪天》中便有提及,说到的水生植物有:“青芦笋,水荇芽,菱角鸡头更可夸。娇藕老莲芹叶嫩,慈姑茭白鸟英花。”

宝应菱角有悠久的历史,宋代诗人梅尧臣在《安宜道中》写下“青青老菱叶,下有繁实尖。浪尖拨船女,刺手终不嫌”的诗句。元朝萨都刺在《射阳湖杂味》的一首诗诗中,描写卖菱角情景“霜落大湖浅,渔家悬破罾。此时生计别,小艇卖秋菱”。

何平老师也曾在一篇文章中提到:宝应的刘宝树,字幼度,号鹤汀,嘉庆丁卯举人,官五河教谕,著作有《娱景堂集》。他是大名鼎鼎的刘宝楠的哥哥,也是很有学问的。他有两首关于菱角的七律诗,这两句诗是:“触手有棱豪士骨,守身如玉美人心。”

菱角在宝应种植历史悠久(菱角在宝应种植历史悠久)(3)

何平老师说:“菱角被诗人拟人化成外表是叱咤风云豪气干云的勇士,而内里却是相貌过人守身如玉的美女。——勇士有棱有角,锋芒毕露,与菱角的外壳何其相似;而美女玉肌冰骨,雪白滋润,又和菱角壳内的果肉毫无二致。佩服诗人的想象,更赞叹比喻得贴切传神,真是令人拍案叫绝!刘宝树的前一首七律还有两句:‘圭角棱棱尚宛然,不因垂老便能圆。’可能是有点夫子自况的意味,菱角之圭角始终不变,不因到老就变得圆滑,这也应该是胸怀远志、清高自爱的文人之风骨与气节吧。”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